关于中央银行独立性研究的文献综述
一、前言
对于当代的中央银行而言,独立性是其最重要的性质,因为这直接关系着一国的中央银行是否真正具有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权利,是否将物价稳定作为其货币政策的目标。
中央银行独立性的最早研究可追溯至20世纪20年代,但只是散见于有些经济学文献,并没有进行过系统讨论。
20世纪20年代末的大萧条催生了凯恩斯主义,并在此后的几十年中一直统治着经济学领域的大半个江山,所以有关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很少有人提及。
从70年代开始的滞涨以及由此而驱动的国际货币体系翻天覆地的变化,使得货币主义的影响越来越大,由此货币问题受到各界人士,尤其是经济学家的关注。
70到8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的滞涨以及货币学派的影响力使得许多经济学家开始注意各个国家货币当局对其宏观经济的影响。
中央银行作为一国管理全国金融事业的国家机关,其独立性直接影响到中央银行只能的发挥。
所以,深入了解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分析不同背景下中央银行独立性,对于一个国家经济的稳定繁荣十分重要。
二、主题
中央银行独立性是指中央银行履行自身职责时法律赋予或实际拥有的权力、决策与行动的自主程度。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比较集中地反应在中央银行与政府(国家行政当局)的关系上,这一关系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中央银行应对制度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二是中央银行对
政府的独立是相对的。
王广谦,《中央银行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是指法律赋予中央银行在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体系中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进行金融监管与调控的自主权,以及为确保自主权的有效形式而采取的法律措施。
其独立性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中央银行在国民经济宏观调整体系中的职责范围;二是中央银行在形式自主权时受制于其他部门的程度,亦即要处理中央银行和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
刘肖原、李中山,《中央银行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如何对待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问题,或者说如何建立中央银行与政府间恰当关系的问题一直是人们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但是所有这些意见分歧和争论都是以如何更好的制定并有效地实施货币政策为最终目标的。
弗里德曼(1962)处于让中央银行同意管理债务的考虑,就反对把中央银行与财政部相对独立的做法。
孙杰,《货币与金融》,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问题主要是与货币政策密切相关的。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所谓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问题就是指在货币政策的决策和作用方面,中央银行由法律赋予或实际拥有的自主程度。
显然,这一问题结合货币政策讨论是较为理想的。
黄达,《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由一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特定环境所决定的。
德国和美国的制度特征使他们选择了比较高的的中央银
行独立地位,日本和英国也是从本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来逐渐加强了本国的央行独立性模式。
许超,《中央银行独立性理论及在中国的应用》,2007年5月15日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有时可能鼓励它追求狭窄的自身利益而非公共利益。
按照公共选择学派的观点,政府官员并非从本意上就追求公共利益,他们也会象普通人一样追求个人利益或机构利益的最大化。
一是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巧妙地推卸责任。
二是迎合公众舆论或屈服于政治压力而故意错误地制定与实施货币政策。
三是中央银行主要官员的非正当牟利行为。
由于中央银行具有信息优势,有关官员可能利用这些信息优势为自己谋取经济利益,损害公共利益。
范方志,《中央银行独立性理论与实践》,《金融研究》,2005年第11期
从国际视角考察,随着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亦呈不断加强的趋势。
在组织独立性、政策独立性、人事独立性和财务独立性几个方面,美联储、欧洲中央银行、日本银行各有特色,其中一些成功的做法值得借鉴。
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近年来在稳步提高,同时还存在诸多需要加强和改善之处。
对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状况,需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作辩证的分析和全面的理解。
尹继志,《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国际比较与思考》,《南方金融》,2010年04期
本文就中国人民银行独立性、收入不平等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机制
进行了分析探讨。
我们引入中央银行目标函数,对中央银行独立性、收入不平等与通货膨胀间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模型推理分析。
而后我们整合了转型国家中央银行独立性的测度方法,并用此方法对中国人民银行的独立性进行了详细测定。
最后,通过计量分析检验了以下结论:收入不平等是引致通货膨胀的一个经验性因素;中央银行独立性越强,越能有效抑制收入不平等引起的通货膨胀。
高远、王世磊,《中央银行独立性、收入不平等与通货膨胀——来自中国的实证检验》《当代经济科学》2005年03期
各国的中央银行都与政府有着密切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中央银行是“国家的银行”。
它作为一国的最高金融管理机构,代表国家制定和执行金融政策,代为管理国家财政金库以及为国家提供各种金融服务。
其次,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要与政府的财政政策及其他政策相配合,共同调控一国的宏观经济活动。
不同时期宏观经济活动状况的不同,决定了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要采取多种搭配方式。
第三,一些国家的中央银行还对政府提供信贷。
但是,中央银行向政府财政贷款以弥补赤字的做法,往往会造成货币供应量的被动增加,影响币值稳定,因此许多国家对中央银行向政府提供融资规定了严格的条件。
第四,尽管中央银行与政府关系密切,但中央银行仍然保持相对的独立性。
崔建军,《中央银行学》,科学出版社,2005
中央银行独立性与货币政策效果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事后的观察结果来分析并得出结论,但此前必须考虑另一个问题,即如
何刻划中央银行独立程度从而使之具有可比性。
这就是衡量中央银行独立性的指标或者方法。
目前,在理论上主要考虑的因素包括:中央银行决策机构官员的任免及其任期情况;中央银行法是否以物价稳定作为其首要的宏观经济目标;中央银行是否完全控制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对向政府直接融资是否有明确的立法限制;在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时是否受政府的指导、政府代表是否列席决策机构的会议、是否享有投票权甚至否决权等等。
M.米什金,《货币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三、总结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实质上是指中央银行相对于其他机构行使其职能的自主权利的大小,是能否实施有效的货币政策的前提。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是国家的一种不错的制度选择,我们不能据此就全盘的引入西方的央行独立性模式,一味的接受他国而不加考虑本国实际情况,特别是在选择之前就在头脑中加了框框,过分强调美日央行独立性的形式特征,这不应该是我们对于中央银行制度研究的正确态度。
一国在选取自己中央银行制度时,必须综合考虑本国的政治制度和经济情况以及文化背景,以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最优化考虑,选择合适的模式。
由于经济人假说的存在,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私心,为自己谋福利有时也会在所难免。
中央银行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因此为促进公众利益,必须要加强央行独立性,避免政府过分干预,从制度上
来规范是保证公共利益。
四、参考文献
书目:
M.米什金,《货币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王广谦,《中央银行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孙杰,《货币与金融》,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崔建军,《中央银行学》,科学出版社,2005
刘肖原、李中山,《中央银行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黄达,《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期刊:
范方志,《中央银行独立性理论与实践》,《金融研究》,2005年第11期
高远、王世磊,《中央银行独立性、收入不平等与通货膨胀——来自中国的实证检验》《当代经济科学》2005年03期
许超,《中央银行独立性理论及在中国的应用》,2007年5月15日尹继志,《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国际比较与思考》《南方金融》2010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