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强度——强度是金属材料在静载荷作用下抵抗变形和破坏的能力。
屈服点----开始出现微量的塑性变形的应力。
抗拉强度----断裂之前所受最大应力。
塑性——塑性是金属材料在静载荷作用下产生永久变形而不破坏的能力。
塑性指标用伸长率δ和断面收缩率ψ来表示。
δ、ψ值越大,表示材料的塑性越好。
硬度——硬度是衡量金属材料软硬的一个指标。
布氏硬度----HBS(钢球)HBW(合金球)-----数值+字符+直径/载荷/时间
洛氏硬度---- HRA与HRC(金刚石顶角为120°的圆锥体)HRB(钢球)
维氏硬度----HV向对面间为136°的正四棱锥金刚石
韧性——金属材料抵抗冲击载荷作用而不破坏的能力,称为韧性。
疲劳强度——金属材料在无限多次交变载荷作用下而不破坏的最大应力称为疲劳强
晶体——指其组成微粒(原子、离子或分子)呈规则排列的物质
晶格——抽象地用于描述原子在晶体中排列形式的空间几何格子,称为晶格。
晶胞——组成晶格的最小几何单元称为晶胞。
单晶体—一块晶体内部的晶格位向(即原子排列的方向)完全一致,称这块晶体为单晶体。
多晶体——由许多晶粒组成的晶体称为多晶体。
晶界—一将任何两个晶体学位向不同的晶粒隔开的那个内界面称为晶界。
晶粒—一多晶体材料内部以晶界分开的、晶体学位向相同的晶体称为晶粒。
结晶—一通过凝固形成晶体的过程称为结晶(包含晶核的形成与晶核的长大)。
变质处理—一在浇注前,将少量固体材料加入熔融金属液中,促进金属液形核,以改善其组织和性能的
合金—一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元素或金属与非金属元素组成的金属材料。
组元—一组成合金最基本的、独立的物质称为组元。
.相—一在一个合金系统中具有相同的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并与该系统的其余部分以界面分开。
组织—一金属及其合金内部涉及晶体或晶粒的大小、方向、形状、排列状况等组成关系的构造情况。
固溶体——一个(或几个)组元的原子(化合物)溶入另一个组元的晶格中,而仍保持另一组元的晶格类
型的固态金
属晶体,固溶体分间隙固溶体和置换固溶体两种。
固溶强化——由于溶质原子进入溶剂晶格的间隙或结点,使晶格发生畸变,使固溶体硬度和强度升高
弥散强化——金属化合物细小均匀分布在固溶体基体上是,能显著提高合金的强度,硬度和耐磨性的现象
化合物——合金组元间发生化合作用,生成一种具有金属性能的新的晶体固态结构。
机械混合物——由两种晶体结构而组成的合金组成物,虽然是两面种晶体,却是一种组成成分,具有独立的机械性能。
铁素体—一α-Fe内固溶有碳所形成的体心立方的固溶体F(或α)
奥氏体—一γ-Fe内固溶有碳所形成的面心立方的固溶体,常用符号A(或γ)
残余奥氏体:
珠光体—一珠光体是铁素体(软)和渗碳体(硬)组成的机械混合物。
莱氏体—一奥氏体和碳化物渗碳体所组成的机械混合物。
渗碳体—一指晶体点阵为正交点阵、化学成分近似于Fe3C的一种间隙式化合物。
合金状态图—一表示在极缓慢冷却(或加热)条件下,不同化学成分的合金,在不同温度下所具有的组织状态的一种图形。
热处理——对金属材料或工件进行加热、保温和冷却以获得预期的组织结构与性能的工艺。
等温转变—工件奥氏体化后,冷却到临界点以下的某一温度区间内等温保持时,过冷奥氏体发生的相变。
连续冷却转变——指工件奥氏体化后以不同冷速连续冷却时过冷奥氏体发生的相变。
共晶转变——合金系中某一定化学成分的合金在一定温度下,同时从液相中结晶出两种不同成分和不同晶体结构的固相的过程称为共晶转变。
共析转变——由一种固相转变成两种固相的固/固转变叫做共析转变
同素异构——同一种金属在固态下不同温度有不同晶体结构的现象
马氏体——碳或合金元素在α-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
索氏体——较细珠光体类型的组织
托氏体——更细珠光体类型的组织
退火——将工件加热到适当温度,保持一定时间,然后缓慢冷却的热处理工艺。
正火——指工件加热奥氏体化后在空气中冷却的热处理工艺。
淬火——指工件加热奥氏体化后以适当方式冷却获得马氏体或(和)贝氏体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回火——指工件淬硬后,加热到Ac1以下的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冷却到室温的热处理工艺。
调质处理一一一般习惯将淬火加高温回火相结合的热处理称为调质处理
表面热处理——为改变工件表面的组织和性能,仅对其表面进行热处理的工艺(感应淬火与火焰淬火)。
渗碳——为提高工件表层碳的质量分数并在其中形成一定的碳含量梯度,将工件在渗碳介质中加热、保
温,使碳原子渗入的化学热处理工艺称为渗碳。
渗氮——在一定温度下于一定介质中,使氮原子渗入工件表层的化学热处理工艺称为渗氮,又称氮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