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维新日本历史上的一次政治革命。
它推翻德川幕府,使大政归还天皇,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实行大改革,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方化。
1871年废藩置县,摧毁了所有的封建政权。
明治政府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工业化。
军事工业以及交通运输都得到很大发展。
到20世纪初,明治维新的目标基本上已经完成,日本在现代工业国的道路上前进。
西进运动北美独立战争到南北战争爆发前后向北美大陆西部移民拓殖扩张、掠夺印第安人土地的运动。
美国独立后阻止移民西进的敕令,来自沿海地区和欧洲的移民涌向西部。
在西进运动过程中,出现3次巨大的移民高潮。
1890年,西进运动正式结束。
西进运动使美国的领土增加到建国时的3倍以上,扩大了发展工业所需的各种基本资源,对美国社会制度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美利坚民族性格的形成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普法战争德国完成统一的第三次王朝战争。
普奥战争后,位于德国西南部的邦国在法国支持下仍然独立,德意志的统一还未完成。
俾斯麦积极准备用兵法国。
1870年7月,战争爆发。
战争以法国军队的进攻为开始,但在普鲁士军队的反击下,战场很快就转移到法国境内。
9月1日,双方在色当进行大会战,法国军队再次惨败,拿破仑三世率领10万法军投降。
普法战争以普鲁士的胜利而宣告结束。
1870年年底,德意志西南部的4个邦国加入“北德意志联邦”,德意志终于实现统一。
《1787年联邦宪法》美国宪法,也是近代西方国家第一部成文宪法。
1787年9月17日费城制宪会议上通过。
宪法以三权分立为基本原则。
以立法、行政、司法的三权分立为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实行总统制。
行政权属于总统,总统任期4年,有权任命部长、缔结条约,但须经国会同意,国会对总统、部长的渎职行为有权弹劾;国会是立法机关,由参、众两院组成,负责批准条约,制订税率立法。
但总统对国会立法有否决权。
司法权属最高法院,大法官由总统任命,须经国会批准,任取终身,有解释宪法的权力。
以上三条旨在将立法、行政、司法之权分立,互相制约。
宪法同时也带有明显的种族压迫条款,没有触动奴隶制。
后增加了10项关于人权的补充条款,规定言论、出版、集会等权利。
宪法对加强联邦政府权力,巩固资产阶级统治有很大作用,沿用至今。
吉伦特派法国大革命中代表工商业资产阶级的政治派别。
吉伦特派的主要成员最初属于雅各宾俱乐部,后在俱乐部内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新派别,因该派领袖人物多来自西南部的吉伦特郡而得名。
成员主要是与西部和南部的工商业资产阶级有较密切联系的知识分子和律师。
1792年8月10日起义之后,以吉伦特派成员为主组成临时政府,开始吉伦特派执掌政权时期。
吉伦特派主张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但认为法国革命应当止步,恢复秩序。
1793年初法国局势恶化,前线吃紧,市场物资匮乏,物价飞涨,群众要求限制物价,打击投机商。
吉伦特派则坚持经济自由原则,不愿实行对经济的干涉和管制。
吉伦特派逐渐失去民心,1793年5月31日至6月2日,雅各宾派领导巴黎群众起义,迫使议会下令逮捕吉伦特派首领,结束了吉伦特派统治。
在恐怖时期,吉伦特派首脑人物被大批处死或自杀。
热月政变后,该派残余势力构成热月党的骨干。
开明专制18世纪下半叶欧洲一些国家封建专制君主执行的一种政策。
当时,欧洲大陆诸国的封建制度日趋衰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内有所发展,社会阶级矛盾尖锐。
各国封建君主为了巩固其专制统治,接过了法国启蒙学者要求改革的旗帜,宣称要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
他们利用伏尔泰希望有一个开明的君主,一般来说,“开明专制”出现于资本主义已有发展,但革命条件尚不成熟的地方。
这些改革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但“开明专制”始终是封建贵族国家的政策。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后,欧洲大陆开始了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两个制度的生死搏斗,一切伪装都无济于事,“开明专制”时代连同其改革差不多都一起消失了三级会议法国中世纪的等级代表会议。
参加者有僧侣、贵族和市民三个等级的代表。
通常是国家遇到困难时,国王为寻求援助而召集会议,因此会议是不定期的。
它的主要职能之一是批准国王征收新税。
在会议期间,三个等级各自讨论议案,只有在拟定对国王的回答时才举行联席会议。
三个等级,不分代表多少,各有一票表决权。
法国大革命前夕,由于国王财政困窘,1789年5月5日在凡尔赛重新召开三级会议。
第三等级代表要求取消等级区分,按人数表决。
提出三个等级一起开会,共同审查代表资格的建议。
在遭到拒绝后,第三等级于6月17日自行召开国民议会。
至此以等级为基础的三级会议完成了历史使命。
雅各宾派法国大革命期间的重要政治派别,因集会地点在雅各宾修道院故名。
俱乐部成员及许多支持他们的代表构成雅各宾派。
1791年俱乐部曾几经分化。
1791年7月马斯校场事件后,大资产阶级立宪派分子退出。
第一共和国成立之初,国民公会内山岳派与吉伦特派矛盾不断激化,10月吉伦特分子也先后退出。
至此,雅各宾派成为主要代表中、小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治派别,罗伯斯庇尔等人成为主要领袖。
该派不以实现共和制度为满足,要求彻底摧毁封建制度,实行民主的政治、经济措施,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反对财产的不平等,要求限制财产权,并主张以严厉手段对付革命的敌人。
1793年5月31日至6月2日策动和领导了巴黎人民起义,推翻吉伦特派统治,开始雅各宾派专政。
专政期间,比较彻底地解决了农村土地问题,从根本上摧毁了封建制度;击退了国内外反革命势力进攻,巩固了大革命的成果。
专政后期内部发生分裂,罗伯斯庇尔先后镇压了忿激派、埃贝尔派、丹东派,该派本身也大大削弱。
1794年7月27日热月政变之后,雅各宾派的政治活动基本完结,1799年最终被解散。
凯恩斯主义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该书对国家干预经济的实践进行了理论总结,形成了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主义主张政府对经济的积极干预,突出了政府赤字支出对总需求的扩张作用,认为在总需求不足,即经济陷入产出水平远远低于潜在产出水平的状况下,如果政府增加其购买量,总需求就会增加。
柏林墙柏林墙的正式名称叫"反法西斯防卫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东西方冷战关系的产物。
第二次柏林危机中苏联和民德联合修建,目的是阻止民德人西逃,同时给西方施加压力,于1964年建成。
建成之后一直西方的强烈反对,随着东西方的缓和,两德即将实现统一。
1990年6月,民德政府开始拆除全部柏林墙。
克伦威尔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主要领导人,英国内战时期军事统帅。
1628、1640年两次当选下院议员,反对英王查理一世的封建统治,参与起草《大抗议书》等文献。
1644年7月在马斯顿草原之战中击败王党军,扭转战局,其部队被誉为“铁骑军”。
12月向议会提出军队改组方案,主张废除雇佣兵制,实行募兵制,建立编制完备、指挥统一的正规军。
1645年4月任新模范军副总司令兼骑兵司令,6月14日在内斯比之战中歼灭王党军主力。
1647年平息平等派的反抗。
1648年第二次内战爆发后,重新谋求与平等派合作,在广大士兵支持下打败王党军,8月在普雷斯顿之战中歼灭支持英王的苏格兰军队主力。
1649年1月支持处死国王查理一世,1650年5月被议会正式任命为大将军和共和国武装力量总司令。
同年7月率军征服苏格兰。
1653年4月武力解散议会,12月任“护国公”,独揽行政、立法、军事、外交等大权。
其间,通过英荷战争迫使荷兰接受《航海条例》;为英国夺取海上霸主地位奠定基础。
文艺复兴十四至十六世纪欧洲的资产阶级文化运动。
开始于意大利,并扩展到其他欧洲国家。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内的萌芽,新兴资产阶级为反映自身的利益,求得发展,日益要求摆脱封建制度的束缚。
文艺复兴就是这种斗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
许多知识分子以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为武器,猛烈冲击封建意识形态,建立人文主义的世界观。
表面上这种新文化仿佛是古典文化的复兴,因此历史上把这中文化运动称为文艺复兴运动,实质上也是一种创新,它为资产阶级服务,但是却把人民从封建神学的桎梏下解放出来,在当时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人文主义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和价值取向。
它既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反对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也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其主要内容有:用人性反对神性;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主张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
光荣革命1688~1689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的推翻詹姆斯二世的统治、防止天主教复辟的政变。
西方资产阶级历史学家传统地将这次事件称之为不流血的光荣革命.1685年,查理二世病死,詹姆斯继位以后,开始了全面的天主教复辟。
为了阻止天主教的恢复;辉格党与托利党联合起来,共同反对国王。
辉格党与托利党就决定等他死后迎立他信奉新教的女儿玛丽及其丈夫荷兰执政威廉。
1688年11月,在国会迎接下,威廉率领荷兰军队在英国登陆,詹姆斯二世仓惶逃往法国。
1689年2月6日,立威廉为国王、玛丽为女王,这就是威廉三世在英国统治的开始。
这次政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新贵族和部分大土地所有者之间所达成的政治妥协。
政变之后,英国逐渐建立起立宪君主制。
伏尔泰(1694—1778)法国作家,哲学家,启蒙思想家。
出身于公证人家庭。
知识渊博,著作丰富,涉及哲学、历史、文学、自然科学等方面。
在启蒙运动中享有很高声望。
但崇拜开明君主,蔑视劳动人民,信仰自然神论,思想局限很大。
一生写过大量诗歌、悲剧和哲理小说。
通过杜撰的人物和虚构的情节,嘲笑经院哲学,讽刺官僚机构,提出建立在“理性”秩序上的新社会理想,发挥了自己关于哲学、社会、政治、道德和美学的见解,宣传启蒙思想。
卢梭(1712~1778)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和文学家。
卢梭是对法国革命影响最大的小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
卢梭剖析了人类社会,认为私有制是人类社会一切罪恶和不幸的根源。
但是,现在要消灭根深蒂固的私有制已经成为不可能,而只能对它的发展加以限制。
可见,卢梭的思想反映了小资产阶级既反对大资产阶级对自己的侵吞又要求保护自身利益的愿望。
卢梭还提出了“社会契约”、人民主权和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特别是人民主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对于以后的法国革命,尤其是对雅各宾派产生了重大影响。
神圣同盟拿破仑帝国瓦解后,欧洲大多数国家参加的一个松散的政治组织。
1815年维也纳会议结束后不久,由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发起,得到奥地利皇帝弗兰茨一世和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三世的赞同,于同年9月26日在巴黎签署《神圣同盟宣言》,标榜根据基督教教义处理相互关系,宣布:三国属于上帝统治下的同一家庭的三个分支,三国君主以手足之情互相救援。
引导臣民和士兵保卫宗教、和平与正义,要求人民遵守教义,克尽职责。
并邀请承认盟约原则的国家参加同盟,同年11月19日,法国国王路易十八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