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业

第一、二题是老师ppt上面的,三、四题是自己整理总结的,仅供大家参考一: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新鲜经验,汲取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构成的科学理论体系,在思想路线、根本任务、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发展动力、根本目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祖国和平统一、外交与国际战略、依靠力量、党的领导与党的建设等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独创性的思想理论观点,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继毛泽东思想之后产生的又一大理论成果,是党在新时期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伟大创造,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在理论上的体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必将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指我国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的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

这个制度体系是由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和各项具体制度共同构成的。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构成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者之间紧密相连,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共同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指引前进方向,凝聚各方力量,是党在现阶段的政治纲领。

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我们党、国家和中华民族的希望所在。

二:答:“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是指我国总体上仍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中后期,改革开放30多年来社会生产力尽管得到极大解放和发展,但不尽完善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仍然阻碍和桎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建立合格的社会主义制度的道路还相当漫长,任何急于求成的社会制度变革都是有害的。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仍居于世界后列,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将长期存在。

我们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一定要坚持从基本国情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既增强工作的紧迫感,又充分考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做好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防止和克服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心态和做法,老老实实地艰苦创业,踏踏实实地艰苦奋斗。

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具有重大意义第一:正确地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能够使我们坚定地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方针即“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不动摇。

第二: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有助于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一方面,不妄自菲薄,自甘落后。

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脱离实际!急于求成。

第三: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有助于我们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和新矛盾。

第四;正确认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有助于我们更加自觉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走科学发展的道路。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主要矛盾没有变”,是讲当前我国社会生产力落后且发展不平衡,经济总量不足仍是这一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唯一出路就是要发展生产力,不断做大财富蛋糕。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则是指尽管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但人均经济总量去年仍然排在世界第94位。

虽然我国减贫成就巨大,居民生活水平总体达到小康,但按国家统计局2010年数据,我国仍有1.5亿多人生活在贫困线之下,因此,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消灭贫困仍然任重道远。

三: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就是要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协调,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科学发展观在我国经济领域的体现和应用,它们存在内在统一性,它们都要求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

它们是全局与局部的关系,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经济发展不等于经济增长,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增长方式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战略方针,也是科学发展观在我国经济领域的重要体现。

首先: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坚持统筹兼顾、抓住主线,协调发展。

一要统筹协调经济社会各方面因素,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可以理解为实现经济发展的方法、手段和模式,其中不仅包含经济增长方式,还有结构、质量、效益、等方面的内容。

而且发展方式是由经济、政治、社会、自然等多个方面因素组合而成的方式,组合方式要比增长方式复杂得多,每个因素都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仅要求注重经济成长的数量与质量,而且也要重视社会成长的数量与质量。

它涉及社会各方面发展的多重价值目标。

这些目标之间相互影响和反馈,使得经济和谐与社会和谐相互促进。

在此基础上实现科学发展。

二要抓住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一经济发展的主线。

经济结构决定资源消耗结构、收入结构、人口结构、影响着城市功能、环境质量、生活品质。

调整经济结构就真正推进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使经济协调发展。

其次,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各项制度安排由注重经济总量向注重人的发展和经济质量转变。

一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着眼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素质,切实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让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正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二要继续缩小贫富差距,保持和谐的收入公平关系。

目前特别要强化对低收入群体再分配政策,低收入群体由于各种原因,仅靠市场机制是难以改善其收入状况的。

政府必须通过再分配途径,在政策上给予各种倾斜和优惠,使低收入群体能够通过非市场途径获得一部分收入。

同时要提高培育、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力度。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原则和目标,衡量共同富裕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是否扩大了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分配格局是否逐步实现了中等收入者占大多数,其实质就是不断抑制过大的收入差距,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最后,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

既要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又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使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经济和谐、持续、健康发展。

一要合理使用、节约和保护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我国人均资源量严重不足,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要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法规,确保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偿利用。

政府应积极利用财税政策,调控稀缺资源的供给和需求。

二要加大环境保护和治理污染的工作力度,强化环境质量的综合治理,使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政府应制定和完善标准,对高消耗、高污染行业新建项目,要从能源、水资源消耗以及土地、环保等方面提出更为严格的产业准入标准。

依法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并加大执法和监督检查力度,以控制和治理污染。

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加强环境保护关键技术和工艺设备的研究开发,继续加快推行清洁生产技术。

抓好重点流域、区域、海域的污染治理。

三要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强化政府的推动作用。

世界经验表明:循环经济是解决能源短缺、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等问题的有效措施。

循环经济不是人和自然界的原始的简单平衡。

它本质上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经济,是知识经济的体现之一。

要把传统经济向循环经济转型,涉及公众、企业、社会等多个层面,关系到制度、体制、生产、生活、技术与理念等各个方面,这仅依靠市场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政府在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承担着宣传教育、政策支持、立法监督等重要的职能。

四、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

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

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