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教无类PPT课件
涯,希望通过兴办教育来培养“贤才”和官吏,以实现其政治思想。在教育对
象问题上,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有教无类”的意思是无分 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
受教。孔子弟子三千来自鲁、齐、晋、宋、陈、
蔡、秦、楚等不同国度,这不仅打破了当时的国界, 也打破了当时的夷夏之分。孔子吸收了被中原人视 为“蛮夷之邦”的楚国人公孙龙和秦商入学,还欲居
表推测 动词,说的是
介词,跟 《诗经》
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
这 宾前标志通“欤”
之过去的事情 未来的事情
已矣,
告诸往而知来者!”
语气词连用,其 加强语气的作用
告诉他以往的事情就知道将来的事情
8
【译文】子贡说:“贫穷却不谄媚(别人) ,富贵却没有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答 道:“可以啊。(但是)不如贫穷却把求道 当作快乐,富贵却喜爱礼的人啊。”
•【译文】 孔子说:“资质中等以上的人,可以 告诉他高深的学问和道理;资质中等以下的人 ,不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和道理。”
因材施教4
3、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
听到了就去做吗?斯,则,就;诸,之乎
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
怎么能。 其,表反问。
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 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 ‘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
【译文】子贡说:“《诗三百》上说‘好比匠 人加工象牙和骨头,切了之后还要磨治;好 比加工玉石,用刀凿刻之后还要打磨’大概 说的就是这种道理吧?”子贡啊,从现在开 始可以同你谈论《诗三百》了,把过去的事 情告诉你,你就能推知将来的事情!”
(举一反三)
9
赏 析
这二则表现了孔子的什么样
评 教育理念?
价
这一章继续谈他的教育方法问题。在 这里,他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
斗胆问问。敢,谦辞,表示冒昧的请求别人 迷惑、糊涂、不明白
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
犹豫,退缩
退之。”
使…后退,压制
使…前进 一人顶两人,超过别人
因材施教5
• 【译文】 子路问:“听到就去实践它吗?”孔 子回答说:“有父亲长兄健在,怎么能听到就 去实践呢?”冉有问道:“听到就去时间它吗? ”孔子回答:“听到就去实践它!”公西华说“子 路问‘听到了就去实践它吗?’您说‘有父亲 兄长活着’冉求问‘听到了就去实践它吗?’ 您说‘听到了就去实践它’我不明白,冒昧地 问一问。”孔子说:“冉求遇事退却,所以我 让他果敢前进;子路勇气过人,所以我让他沉 着冷静”
句中表停顿
的人
对,对于 通“悦”高兴,喜 欢
【译文】颜回不是帮助我的人,对于我说的话 没有一句不喜欢的
不希望弟子言听计从,主张 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
11
补充: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 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解释】: 孔子说:“我向颜回讲授,一整天下来他从不提 出异议和疑问,象是蠢笨的样子。我在他回去后 考察他日常生活的言行,他在现实生活中方方面 面的作为能够发挥所我所讲授的知识与经验,颜 回啊----他并不蠢笨。”
注重启发,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 7
讨好、奉承别人 却,表转折
9、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但)不如 意动,以…为乐,把求道当作快乐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喜欢
好比加工象牙和骨头,切了之后还要磨治;
好比加工玉石,用刀雕刻之后还要打磨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12
笑时两颊呈现酒窝的好看的样子 漂亮的眼睛
10、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白色的丝绢 形作名,
美好的笑
艳丽的衣裳宾语前置
转动眼睛的样子
素以为绚’,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把它做成在……后面 绘画后于白色的底子。绘事,绘画、
是礼后于人性吗?图画。素,指用来作画的白色的底子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
从教学方面而言,他反对“填鸭 式”、“满堂灌”的作法。要求学生能够 “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 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 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 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
10
非…也,否定判断
对我说的话没有一句不喜欢的
8、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6
郁结,指有凝难问题想弄明白 想说而说不出来,不知如何表达
5、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
开导,启发
启发、开导 墙角
类推
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介词,把
不再次去教他
【译文】孔子说:“若非弟子努力想弄明白某个问 题却又弄不明白,就不去开导他,若非弟子想表达 某种意思却又表达不出来,就不去启发他。举一个 墙角作例子给弟子讲清楚,而弟子不能触类旁通推 知另外三个墙角的情况,就不再去教他。”
2
补充:
子曰:“自行束脩(xiū)以上,吾未尝无诲
焉。”
【译文】 孔子说:来没有不给他们教诲的。”
孔子以前,“学在官府”,只有贵族子弟有权受教育,因而也只有贵族子弟
才有当官的资格。到了孔子的时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都在下移,为
私人办学提供了机会。孔子正是抓住了这一机会,开始了其创办私学的职业生
“九夷”施教,充分体现了孔子的教育主张。孔子弟
子有来自贵族阶层的,如南官敬叔、司马牛、孟懿
子;也有很多的是来自平民家庭,如颜回、曾参、
闵子骞、仲弓、子路、子张、子夏、公冶长、子贡
3
等。而平民教育更能体现孔子“有教无类”的精神实质。
2、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 下,不可以语上也。”
中人:资质中等的普通人,一般人。语:(yù)告诉。上:高深 的学问和道理。
1
• 1、子曰:“有教无类。”
教,教育。类,类别。无类,没有类别,一律平等
【译文】孔子说:“人人我都教育,没有区别!
【评析】“无类”是指:一、不分身份、地位均要教育。
二、不管品行、习性,对所有的人都平等地加以教育。 所谓有教无类,是指对所有的人都进行教育而没有类的区
别,即不因为贫富地、贵践、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人排除 在教育对象之外。孔子这类么说,也这么做。他以卓有成效的实 践,改变了教育对象限于统治阶层的历史传统,开创了平民教育 的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