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营养与营养相关疾病.ppt

营养与营养相关疾病.ppt

变性,导致肝肿大,肝功能损害。
11.1.3.5 关节病及其它:肥胖使腰和下肢负
担过重,引起腰椎、腰部肌肉和下肢关节损伤。 肥胖还影响人的寿命,降低机体的免疫能力对 小儿的健康和智力也有不良影响。
10/101
10/152
11.1.5 肥胖的预防与治疗
为什么会肥胖?
能量摄入
11/101
能量消耗
11/152
危害最重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冠心病、高血 压和脑卒中
18/101
18/152
营养与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炎症性、多阶段的退行性 复合性病变,导致受损的动脉管壁增厚变硬、 失去弹性、官腔缩小。
19/101
19/152
11.2.1 营养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13/101
11.1.5.3 减肥方、薯类、糖果、 甜点心、肥肉、含油脂较多的干果及含糖饮料 等高热能食物。
(2)调整膳食结构。 (3)改变饮食习惯:①少吃多餐②细嚼慢咽,
减慢进食速度③不要餐后立即睡觉或静坐不动 ④限盐⑤少吃刺激食欲的食物如辣椒等⑥戒酒
11.2.1.1 膳食脂类与动脉粥样硬化
血液中脂质代谢异常。脂蛋白分为乳糜颗粒、极 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 如甘油三酯、胆固醇酯和胆固醇、低密度脂蛋 白血中含量增高;高密度脂蛋白在血中含量降 低,可增加风险。近年认为载脂蛋白A的降低 和B的增高也是致病因素。
5/101
5/152
11.1.2 肥胖的原因
1.先天因素:与遗传有关,缺乏分解脂肪的酶,
小肠过长,骨骼肌的成分(骨骼肌分为红肌纤 维和白肌纤维,红肌纤维耗能多,白肌纤维耗 能少),体内褐色脂肪细胞的功能(功能偏高 耗能多,反之者少)等。
6/101
6/152
2.饮食过多和活动过少:
碳水化合物是人体的热能的主要来源,它 易消化,吸收迅速,主要是氧化供能,若进食 过多,过剩的糖一部分转变为肝糖原,大部分 转变为脂肪。
注:药物减肥都有副作用都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 用,并定期做体检和化验。
16/101
16/152
11.2 营养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冠心病
17/101
17/152
心血管疾病(CVD),又称为循环系统疾 病,是一组以心脏和血管异常为主的循环 系统疾病,包括心脏和血管疾病、肺循环 疾病以及脑血管疾病。
包括慢性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缺血性 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和肺循环疾病、脑 血管疾病以及其他心脏和循环系统疾病等
活动过少者因热能消耗少而发胖,当摄入 的热能大于消耗,多余的热能大部分转变为脂 肪。
7/101
7/152
3.内分泌因素:激素是调节脂肪代谢的重要因
素。促进脂肪合成抑制分解的激素主要有胰岛 素和前列腺素等,促进脂肪分解抑制合成的激 素主要有胰高血糖素、促肾上腺皮质素、甲状 腺素和生长激素等。
4.情绪:人的精神和情绪对食欲与消化功能都
量及心输出量增加,久之会发生高血压。心脏本身脂 肪过多,易导致心肌劳损。肥胖还易导致动脉硬化、 冠心病、脑梗塞等疾病
9/101
9/152
11.1.3.3 糖尿病:肥胖对胰岛素的反应能力
下降,为了平衡血糖浓度,胰岛就必须分泌更 多的胰岛素,一旦平衡被打破就会发生糖尿病。
11.1.3.4 消化系统疾病:肥胖可引起肝脂肪
体重超过身高标准体重的20%
现有体重—标准体重 —————————— X 100%
标准体重
3/101
3/152
11.1.1.2 肥胖的诊断方法
体质指数=体重/身高2(kg/m2) 我国的标准≥24为超重;≥28为肥胖
标准体重(kg)=身高(cm)-105
4/101
4/152
11.1.1.3 肥胖的分类
11 食物与营养相关疾病
1
11.1 营养与肥 胖
2
11.1.1 肥胖的定义、诊断及分类
11.1.1.1肥胖的定义
肥胖(obesity)是指人体脂肪的过量贮存,表现为脂 肪细胞增多和(或)细胞体积增大,即全身脂肪组织 块增大,与其他组织失去正常比例的一种状态。常见 为成年女性,其体内脂肪组织超过30%为肥胖,成年 男性体内脂肪组织超过20%-25%为肥胖。
单纯性肥胖
1.单纯性肥胖,主要与营养过度和遗传有关。 ①体质性肥胖:又称幼年起病型肥胖,主要是遗
传和营养过剩引起。
②获得性肥胖:成年后因营养过剩引起的。
2.继发性肥胖,有明显病因引起的肥胖。常见病因有 神经系统疾病和内分泌系统疾病。脑垂体-肾上腺发 生病变、内分泌紊乱或其他疾病、外伤引起的内分泌 障碍。
11.1.5.1 肥胖的预防
在人的一生中,婴儿期、青春期和更年期 最容易发胖,因此在这三个时间段要特别注意 预防。 (1)正确认识肥胖,纠正肥胖即健康的错误观 念,特别是婴儿。 (2)合理安排饮食。 (3)多从事体力活动或体育锻炼。
12/101
12/152
11.1.5.2 肥胖者的合理膳食
合理控制总能量:量出为入; 合理的饮食结构:平衡的营养膳食的摄入; 合理的进餐制度:少食多餐。
15/101
15/152
3.药物减肥法
(1)能量消耗增强药,如生长激素、脂解素等。 (2)食欲抑制药,如苯丙胺类、甲基纤维素等。 (3)阻止消化吸收的药物,新霉素、消胆胺可使脂肪吸
收不良,α-淀粉酶抑制剂、蔗糖酶可减少血糖转化为 脂肪。
(4)影响脂质代谢的药物,羟基柠檬酸盐可妨碍脂质代 谢,减少脂肪在体内的堆积。
14/101
14/152
2.运动减肥法
(1)中等负荷强度:控制心率在每分钟110—130次左 右。
(2)持续较长时间:脂肪转变为糖并运到肌肉需要一定 时间,一般至少20分钟以上,因此持续运动需坚持30 分钟以上。
(3)经常运动:经常运动可使神经内分泌系统和肌纤维 发生一系列适应性变化,有利于消耗脂肪,运动方式 不限,如散步、自行车、慢跑、球类、舞蹈等中强度 项目。
有影响,肥胖还与年龄有关,随年龄的增长而 增长。
8/101
8/152
11.1.3 肥胖的危害
11.1.3.1 呼吸功能差:肥胖使活动时需要的热能及
氧量增加,而由于胸壁肥厚,腹内压力增大,隔肌升 高,使肺扩张受限,换气量减少导致组织缺氧和二氧 化碳滞留引起活动后呼吸困难、气喘、心悸等。
11.1.3.2 心血管疾病:肥胖增加了血管床,使心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