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资料音乐的起源假说关于人类社会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非常古老的洪荒时代。
在人类还没有产生语言时,就已经知道利用声音的高低、强弱等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感情。
随着人类劳动的发展,逐渐产生了统一劳动节奏的号子和相互间传递信息的呼喊,这便是最原始的音乐雏形;当人们庆贺收获和分享劳动成果时,往往敲打石器、木器以表达喜悦、欢乐之情,这便是原始乐器的雏形。
弦乐器起源的传说墨丘利(Mercury )是希腊神话中诸神的使神。
有一天他在尼罗河畔散步,无意中踩到一个东西,那东西发出了美妙的声音。
他拾起来一看,原来是一个空龟壳内侧附有一条干枯的筋。
于是墨丘利从中得到启发,发明了弦乐器。
后人考证弦乐器出现在墨丘利之前,但弦乐的发明有可能正是从此得到了启发。
管乐器起源的传说在中国古代,距今五千年前的黄帝时期有一位叫做伶伦的音乐家,传说中他曾进入西方昆仑山内采竹为笛。
当时恰有五只凤凰在空中飞鸣,他便合其音而定律。
虽然这一传说并不完全可信,但把它作为管乐器的起源也未尝不可。
原始时代的人类,他们的劳动生活,可以说是和音乐为伴而开拓发展,两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音乐是直接从人类的劳动生活中产生出来的。
“异性求爱”的产物关于音乐的起源,被科学家们称之为“异性求爱”的产物。
这种说法是英国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提出的。
这一学说曾在当时轰动一时。
达尔文认为史前动物常常是以鸣叫声来追求异性的。
他们的声音越优美则越能吸引异性,于是动物们纷纷竟相发出婉约优美的声音来得到对方的青睐,这种鸣声。
为声音是在语言产生之前便具有的。
原始部落中有些民族的歌就是模仿各种鸟类的鸣叫声,动人的啁啾,起伏的旋律感,从而形成动听的民歌传唱百世。
一、音乐的起源(一)音乐起源于对自然的恐惧音乐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已经无法得知了,但是可以做这样的假设:正如神话和图腾以及宗教等都起源于人类对于大自然的恐惧一样,音乐也是这样的。
早期音乐的一个公用就是原始图腾的原始伴奏和简单的吼叫和敲击声。
形象地比喻的话就好比是新西兰毛利人的舞蹈一样,把自己的脸涂上百色色斑,嘴里面发出“呜呜咦咦啦啦”的叫喊声。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叫喊声呢,同样源自于恐惧。
也许我这样说各位看官还是很难以明白,那么我们再举几个简单的例子:不管是动物也好,人类也好,嘴里面的呜呜啦啦的声音可以壮胆,也是示威,好比李小龙在决斗前总要呜呜的叫一样,狗见了生人也会汪汪叫,它也是在给自己壮胆,同时也是示威,女孩子见了害怕的东西也会惊叫,在没有人的夜晚,在坟地里面走夜路的时候,我总是喜欢吹着口哨,同样也是给自己壮胆,这样的话可以化解内心的恐惧。
在原始图腾和祭祀的时候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传统和制度,因此祭祀和图腾少不了音乐,这就是起源于人们恐惧心理而发之与声音的一种表现(在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原始图腾的案例分析了),同时声音也可以驱赶野兽,似乎还可以避邪,因此最早的鞭炮(过“年”的起源也是出于噼里啪啦的声音可以避邪逼兽)就产生了。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声音也在进步就变成了有节奏的声音,为了节省人力,就发明了一些乐器,这些乐器同样起源于在劳动和生活中人们发现带孔的东西经过风吹可以发出简单的美妙的声音,例如贝壳、秸秆、竹子等,等到生产力进一步发达,产生了丝绸之后,产生了弦乐,这就是“丝竹”(就是古代乐器的代称)。
其实原始的音乐也是人类对于大自然的模仿,要不然就不会有“天籁之音”这个说法。
宗教和祭祀以及仪式都是少不了音乐的,各种宗教都有自己的独特的音乐,生老病死红白喜事人们也会吹吹打打,也就是这种传统的延续,而究其原因就是源自于恐惧。
(二)早期音乐的形成年代音乐是人类才有的一种审美形式(当然动物也有审美感和快乐感,当忙碌了一天的毛驴得到了主人的晚餐的时候毛驴就会欢快的叫出声来,这就是动物最简单的审美),马克思说了“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社会的进步”,我相信比较成型的音乐(至少具备一定数量和种类的乐器)最早应该是在石器时代人类能够使用简单的工具的时候产生的。
有两个原因:其一,这个时候的人类已经会制造工具,思维较发达,对于简单的乐器的制作应该不难。
其二,这个时期的人类能够通过劳动谋生,把自己从完全依赖狩猎里面解放出来,人类有了“剩余”,这个剩余表现在时间上的剩余(有农忙就有农闲,农忙的时候需要音乐解乏,农闲的时候音乐能够陶冶情操),而且还表现在物质上的剩余,只有物质上有了剩余,人类有了丰收的快乐和喜悦,这个时候人们才会有闲情雅致去欣赏音乐。
(三)民族乐器中国民族乐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远在先秦时期,就有了多种多样的乐器。
如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浙江河姆渡出土的骨哨,仰韶文化遗址西安半坡村出土的埙,河南安阳殷墟中出土的石磬、木腔蟒皮鼓;湖北随县曾侯乙墓( 公元前433 年入葬) 出土的编钟、编磬、悬鼓、建鼓、枹鼓、排箫、笙、箎、瑟等等。
古乐器一般都具有双重功能——表现性和实用性。
即是说这些乐器既是表现音乐的工具,又是劳动生产的工具,或是生活用具。
如在《吕氏春秋·古乐篇》中记载有:“帝尧立,乃命质为乐。
质乃效山林溪谷之音以作歌,乃以麋革置缶而鼓之,乃拊石击石,以象上帝玉磬之音,以致舞百兽。
”文中所说用生活器皿——缶,蒙上麋鹿之皮而成鼓。
而“拊石击石”则是先民们将狩猎的石器,敲击成声,以伴奏化装成百兽的原始舞蹈。
又在《汉书·杨恽传》:“酒后耳热,仰天拊缶,而呼乌乌。
”这一记载,描述了人们酒后兴趣大发,一面敲击盛酒用的器皿缶,一面仰天歌唱。
古时的石磬可能导源于某种片状石制工具。
可以这样设想,先人们在长期劳动过程中,逐渐发现某种石制片状工具能够发声,可以作为乐器,于是发明了磬。
乐器的实用性不仅表现在某些乐器原来是生产工具或生活用器,并且人们用它们来传递一些特定的生活信息。
如击鼓出征、鸣金收阵、晨钟暮鼓、打更报时、鸣锣开道、击鼓升堂等。
在中国有些少数民族至今仍保留着以吹奏口弦传递爱情的信息,口弦成了表达爱情的工具和信物。
乐器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力的发达和提高有着密切的关系。
由石磬演变成金属的磬和出现金属的钟,在石器时代是绝无可能,只有当人类掌握了较高的冶炼技术才成。
也只有当养蚕业和缫丝业的发明和发展,才可能产生“丝附木上”的琴、瑟、筝。
先秦时期的乐器,见于文献记载的有近70 种。
仅在《诗经》一书中提及的即有29 种,打击乐器有鼓、钟、钲、磬、缶、铃等21 种,吹奏乐器有箫、管、埙、笙等 6 种,弹弦乐器有琴、瑟等2 种。
由于乐器品种的大大增加,于是在周代时产生了根据制作乐器的不同材料而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称作“八音”分类法。
在湖北随县曾侯乙大墓的地下音乐殿堂中,保存了124 件古乐器。
无论是重达五千多斤的乐器巨人——64 件编钟,或是在造型、制作和彩绘都很精致的鼓、排箫、笙、瑟等,都向我们揭示了春秋战国时中国音乐文化高度发展的状况,它是中国古代乐器光辉创造的见证。
二、音乐的概念和缘起琴作为乐器的总称,是人们用以表达感情的最重要的艺术工具。
或者,换一种说法,所谓琴也就是乐器,是一种能奏出音乐的工具。
关于琴的缘起,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原始社会时期。
乐器的历史也随同人类历史发展一样,有着自身存在、发展的规律。
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的文化古国,其乐器的最初形式,由于没有详尽的文字记载,只能依靠出土文物以及遗留下来的极少的文字记载,从而得以某种程度上的认识。
在原始时期,伴随着智慧的发展,人类开始使用了工具,而大量工具的使用,又启发了人们的智慧。
这种直接或间接的作用,使得人类的祖先就在生产劳动中萌发了乐器这一最初的创造。
例如:人们喝水时利用某种果壳饮水直接用嘴饮水更为方便,于是就造出了瓶、碗等器皿。
与此相仿,人类不仅利用嗓音歌唱,而且在竹管上凿出孔或者张弦抚弄以奏出奇妙的声音来伴奏游戏,于是就产生了乐器。
“音”在商代甲古文中和言语的“言”是一个字,言在甲古文中是单管乐器的象形字,下边是口,上边是一支竖立的古代箫管,用嘴吹箫管而发音,这就是言的本意,这正反映出远古时代原始人类的音乐(歌唱)和语言是密不可分的。
“乐”字在甲古文中其形如木上张弦,也是琴瑟之类的弦乐器的象形。
音和乐两字的含意相近,在战国末期的《吕氏春秋·大乐篇》中便已经连用:“音乐之所由来者远矣。
”古代中国的帝尧时代就有了《击壤歌》,其歌词大意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掘井而饮,耕田而食”。
这里的“壤”就是指大地。
人们在没有乐器出现的时候,大地被当作了可以发声的乐器,在生产劳动中一边击地,一边唱歌。
不难推测,这种劳作下的“击壤”实际上已起到了伴奏的作用。
同时,“击壤歌”也说明了乐器的缘起与人类的生产劳动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是生产劳动创造了乐器。
中国古代的乐器,最早的可以说是土鼓。
《礼记·明堂经》记载:“土鼓,蒉桴,伊耆氏之乐也。
”“夏后氏之足鼓。
”以上记载说明了最初土鼓的形式。
磬,是古代石制的一种打击乐器。
甲古文中“磬”字左半像悬石,右半像手执槌敲击。
磬起源于某种片状石制劳动工具,形制在后代有多种变化,以致从石制进一步有了玉制、铜制的磬。
钟,是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是新石器时代晚期遗物。
商代以来的钟为铜制,多为大、小三枚组合起来的编钟,成为按一定音列组成的乐器。
埙,是古代的一种泥土制作的吹奏乐器,考古发现的最早的埙为陶制,是橄榄形、圆形、椭圆形、鱼形、平底卵形。
有一音孔、二音孔、三音孔、五音孔等多种。
后代的埙主要用于宫廷雅乐,民间也有流传。
关于弦乐器,由于没有有关文献的记载或文物的证明,只有存疑。
当代世界上已有乐器几万种,但意的说来,原始社会乐器的创造与发展是当今乐器迅猛发展的根缘。
而原始乐器的发展也遵循着一定的客观规律,即:形式上由不定型到定型;种类上由少到多;音律上由不定音到固定音;由不相联属的单音到有一定高低关系的音列。
若把乐器分类,大致可分为:管乐器、弹拨乐器、拉弦乐器、打击乐器。
(一)管乐器1. 笙中国古老的簧管乐器,殷代(公元前1401-- 前1122 年)的甲骨文中已有“和”(小笙)的名称。
春秋战国时期,笙已非常流行,它与竽并存,在当时不仅是为声乐伴奏的主要乐器,而且也有合奏、独奏的形式。
南北朝到隋唐时期,竽、笙仍并存应用,但竽一般只用于雅乐,逐渐失去在历史上的重经作用,而笙却在隋唐的燕乐九部乐、十部乐中的清乐、西凉乐、高丽乐、龟兹乐中均被采用。
当时笙的形制主要有十九筑、十七簧、十三簧。
唐代又有了十七簧的义管笙,在十七簧之外,另备两根义管,需要时,再把它临时装上去。
早期的笙为竹制,后来改为铜制。
明清时期,民间流传的有方、圆、大、小各种不同的笙的形制。
笙的构造是,将铜制的簧片装在若干竹管下端,这些竹管插在一个匏制、木制或铜制的带有吹孔的斗子上。
吹时用指按着竹管下端所开的孔,使簧片与管中气柱发生共鸣而发出乐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