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飞行程序设计步骤

飞行程序设计步骤

飞行程序设计步骤及作图规范
飞行程序设计步骤
第一节扇区划分
1.1以本场归航台为圆心,25NM(46KM)为半径画出主扇区,位于主扇区的边界之外5NM(9KM)为缓冲区。

主扇区和缓冲区的MOC相同,平原为300米,山区600米。

1.2扇区划分
2. MSA采用50米向上取整。

第二节确定OCH f
2.1假定FAF的位置,距离跑道入口距离为,定位方式。

2.2假定IF的位置,定位方式,中间航段长度为。

2.3分别作出最后和中间段的保护区,初算OCH中。

OCH中= Max{H OBi+MOC},H OBi:中间段保护区障碍物高度
2.4确定H FAF(H FAF=OCH中),计算最后段的下降梯度,以最佳梯度5.2%调整FAF、IF的位置。

2.5根据调整的结果,重新计算OCH f。

OCH f= 。

[注] OCH f是制定机场运行标准的因素之一,也属于飞行程序设计工作的一方面,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参阅《民航局第98号令》。

第三节初步设计离场、进场、进近方法及等待点的位置和等待方法。

(1)进场、离场航迹无冲突,航迹具有侧向间隔,或垂直间隔(低进高出);(2)仪表进场程序根据机场周围航线布局、导航布局以及进场方向,选择合适的进近方式,优先顺序为:直线进近,推测航迹,沿DME弧进近,反向程序,直角航线;
(3)注意进场航线设置与几种进近方式的衔接;
(4)机场可以根据进场方向设置几个等待航线,等待位置尽可能与IAF点位置一致,但不强求;
(5)合理规划导航台布局,最大限度地利用导航台资源。

第四节仪表离场程序设计
首先根据机场周边航线分布,确定各个方向的离场方式(直线/转弯);
4.1直线离场:
4.1.1航迹引导台;
4.1.2有无推测航迹,长度KM;
4.1.3确定保护区;
4.1.4对保护区内障碍物进行评估
4.2转弯离场
4.2.1根据障碍物分布和空域情况确定使用转弯离场方式(指定点/指定高度)4.2.2确定航迹引导台;
4.2.3有无推测航迹,长度KM;
4.2.4计算转弯参数
4.2.6根据标称航迹确定保护区;
4.2.7对保护区内障碍物进行评估
各个方向离场方式描述。

(描述离场方式、方向,使用的定位点信息、高度等)
[注1]离场加入航路时航空器航迹改变角度≤60°;
[注2]根据离场梯度和离场航迹的长度计算出加入航路的最低高度。

第五节进场与起始进近航段设计
各个方向进场方式描述。

(描述各个方向进场方向、方式,以及使用的定位点、高度等)
5.1根据进近方式和中间进近方向确定IAF的位置,画出进场航段保护区(尽量
与离场保护区不重叠),计算进场航段OCH= ,(进场OCH = Max{H OBi +MOC},H OBi :进场段保护区障碍物高度)。

IAF 定位信息为 ;
障碍物情况表:
5.2IAF IAF MSA 一致)。

H IAF =

5.3画出起始进近保护区,并检查起始进近保护区与离场航段保护区是否重叠。

如不符合规定,对进场航迹应进行调整,并重复有关设计步骤。

5.4计算OCH 起;检查起始进近航段梯度,如不符合规定,应调整起始进近航迹,
并重复1-3三个步骤。

起= ;
起始段梯度=
,梯度范围= 。

5.5根据IAF 位置,重新确定中间航段保护区,并计算OCH 中。

5.6
复5.1至5.5五个步骤。

OCH中= ;
中间段梯度= ,最佳梯度= 。

[注1]进场与离场航迹尽可能保持侧向间隔,若不能满足必须有足够的垂直间隔。

第六节复飞航段设计
复飞航段描述。

Mapt定位信息,距离跑道入口的距离。

复飞参数计算:
6.1
6.2检查起始复飞障碍物,不满足超障要求则进行调整,重复1-3步。

6.3
6.5检查复飞障碍物,如不符合规定,须进行必要的调整。

如果调整了转弯点及
转弯高度,应重复步骤3至5。

6.7画出等待保护区。

6.8检查与进场、进近保护区是否有足够的间隔,如果间隔不够,应调整等待点的位置或调整进近航迹。

如果调整了进近航迹,则须从第5节进场与起始进近航段设计重新设计;如果调整了等待点,则重复第6.7和6.8步。

作图规范
1.制图应整洁完整,航迹用较深笔迹,保护区用较浅笔迹;
2.按航图规范画出导航台,并标以名称(二字、三字代码);
3.定位点要标出导航方式(径向线、方位线、DME弧距离),对重要定位点要
给出过点高度;(R210°D15.0YNT 2400m or above)
4.航迹要给出方向,“067°”,以非标称梯度爬升时要标明爬升梯度:
“4.0%”。

5.等待、直角航线、基线转弯程序要给出入航、出航边的磁航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