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的形成和发展
中古汉语有以下几个特点:
(1)语音上,以《切韵》音系为代表的中古语音 系统形成;平、上、去、入四声形成;轻唇音
产生;舌上音产生;庄组声母和章组声母合并; 大量古入声字(长入)变为阴声(去声)。 (2)词汇上,四声别义现象普遍加强;复音词大 量增加;有了一定数量的外语借词。
(3)语法上,第三人称代词“他”产生;动 词时体系统开始出现;系词“是”和新的 判断句广泛应用;否定句、疑问句的代词 宾语普遍移到动词后面;用“被”表示的 被动句出现;用“将”和“把”表示的处 置式产生;“动词+否定副词+动词”式的 反复问句产生。 (4)出现文言和白话两种书面语言。模仿上 古汉语的文言占有统治地位,同时,反映 口语的白话开始形成,并在变文、语录中 广泛应用。
(2)词汇上,由于白话文学普遍传播,口语词汇(包括方言词 汇)大量进入文学语言;中期以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吸收了 大量外来词,并根据外来的概念创造了大量新词。
(3)语法上,时体助词“着”、“了”的用法进一步固定; 开始貌、继续貌、短时貌先后产生;结构助词“地”、“的” 普遍使用;新的语气词系统形成。
牙音:
见[k] 溪[k‘]
群[g] 疑[ŋ]
喉音:
影[o] 晓[x] 匣[ɣ]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日[ ]
古无轻唇
• 钱大昕作《古无轻唇音》中提出“凡轻 唇之音,古皆为重唇。”这就是“古无 轻唇”说,指两汉以前没有唇齿擦音。 中古三十六字母唇音有帮滂並明、非敷 奉微8个声母,前4个称重唇音,后4个称 轻唇音(即唇齿塞擦或擦音)。钱氏认为 上古没有轻唇音非敷奉微4母,中古读非 敷奉微4母的那些字,在上古分别读作重 唇音帮滂並明4母。
娘日归泥
• 章太炎作《古音娘日二纽归泥说》,考明 古音没有“娘、日”二纽,后世读“娘、 日”二纽的那些字,上古都读“泥”纽。 这就是“娘日归泥”说,指两汉以前没有 舌尖后鼻音和擦音。中古三十六字母舌头 音有泥母,舌上音有娘母,半齿音有日母 ,章氏认为上古没有娘母(舌尖后鼻音)和 日母(舌尖后擦音),中古读娘日两母的字 ,在上古一律读作泥母。
壹 汉语的历史分期 贰 古声母的研究 叁 古韵母的研究 肆 古声调研究 伍 汉字的发展
上古声母的研究
上古声母系统,指两汉以前的声母系统。学者 们对上古声母的研究比上古韵部的研究晚得多, 成就也小得多。主要原因是可供声母研究的文 献资料太少。
研究上古声母的材料
1.谐声偏旁。谐声偏旁是考求上古韵部的依据之 一,例如,“扮”从“分”声;“悲”从“非” 声,由此可以推知“扮”跟“分”、“悲”跟 “非”的声母相同。 2.异文。异文是同一种语言材料而文字写法不同 的情况。例如:“匍匐”,《谷风》篇写作“匍 匐”,《礼记·檀弓》写作“扶服”,《左 传·昭公十三年》又写作“蒲伏”。由此可以推 知“匍”、“扶”、“蒲”的声母相同。 3.反切。同一个被切字而其反切上字不同。例如 《诗经·大雅·云汉》“蕴隆虫虫”中的“虫”, 《经典释文》记载有两个反切:直忠反和徒冬反, 可见,“虫”、“直”和“徒”的声母应该相同。
• 他举的例证很多,如:“古读‘瑗(yuan4)’(属喻 三母)如奂,《春秋》左氏经襄二十七年‘陈孔奂 ’,公羊作‘陈孔瑷’。按:奂,胡玩切(玩字中 古读去声),匣母。古读瑗如环,《春秋》襄十七 年‘齐侯环卒’,公羊作‘齐侯瑗’。环,匣母。 ”“古读余(属喻四母)如荼,《易·升》‘来徐徐 ’,《释文》‘子夏作荼荼,翟同,音图,王肃作 余余。’按:荼,宅加切,澄母,又同都切,定母 。澄定二母古音非类隔也。”
• 中古三十六字母正齿音“照穿床审”四母,经陈 澧等学者研究,认为这四个声母在中古当分为照 二(舌叶塞擦音)和照三(舌面前塞擦音)两组,照三 组用“章昌船书”(也用“照穿床审”)表示,照 二组用“庄初崇生”表示,黄氏认为中古照二组 在上古与精组“精清从心”(舌尖前塞擦音)同类 ,中古照三组在上古与舌上音“知彻澄”同类。 黄氏赞同钱大昕提出的古无舌上,那么“照三归 知”实际上就是照三归舌头音端透定(舌尖中塞音 )。
1.上古期 从公元前18世纪到公元3世纪,即 商、周、秦、汉时期。其中商是上古前期,周 秦是上古中期,两汉是上古后期。这一时期的 汉语有以下几个重要的特点:
(1)语音上,没有轻唇音;没有舌上音;前期 和中期没有庄组声母;阴、阳、入三类韵母配
合整齐;声调分平、入两大类,又各按音高和 音长分为两类,没有去声。
• 钱大昕、章太炎、曾运乾考证古声纽的材料 ,主要是根据古籍中的异文、形声字的谐声 偏旁以及声训、假借、读若、直音、重文、 反切等现象。
• 黄侃又利用了“连字”、“对字”等材料。
关于复辅音问题
有一些学者认为上古汉语中可能存在复辅音声 母,英国人伊特金斯(Edkins)、瑞典著名汉学家高 本汉、中国学者林语堂、董同龢、吴其昌、陆志 韦、严学宭等。但还没有得到学界的普遍承认。 不过现在许多学者认为在上古汉语里有几个复辅 音声母是完全可能的。
• 章氏也举出了大量例证,如章氏说:“ 涅从日声,《广雅·释诂》‘涅,泥也’ ,‘涅而不缁’亦为‘泥而不滓’,是 日泥音同也。”又说“古音‘任’同‘ 男”’,“古音‘而’同‘耐’、‘能 ’,在泥纽也。”又说“仲尼”《夏堪 碑》作“仲泥”,足证今音尼声之字古 音皆如泥,“有泥纽无娘纽也”。又说 :“‘女’之音展转为‘乃’,有泥纽
钱氏举出了大量例证,如:“匍匐”又 可以写作“扶服”,地名“文水”即“门 水”,《论语》“子贡方人”的“方人” 即是“谤人”,古书中的“毋”即是“莫 ”,“封”即是“邦”,“妃”读如“配 ”,等等,“扶、文、方、毋、封、妃” 等字,在中古读轻唇,钱氏认为这些字在 上古应一律读作相应的重唇音。
古无舌上
4.读若。读若是反切产生以前的注音方法, 因而能够反映出古人的读音。例如:“扮,
从手,分声。读若粉。”从而可以推知“扮” 与“粉”的声母相同。
5.声训。声训的特点是“同声为训”,即用 来解释的字与被解释的字读音相同或者相近。
例如:“邦,封也。”(《释名·释州国》)
从声母的角度考察,“邦”与“封”的声母 应该是相同(或相近)的。 6.现代方言。方言口语中往往保存着古音, 可以用来考证上古的声母。
4.现代期 从“五四”运动到现在。以北京 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 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 同语(普通话)最后形成。
汉语在上述各个发展阶段中,语音、词汇、 语法都有自己的特点。但是语言的变化不是 通过突变,而是通过新质要素的逐渐积累和 旧质要素的逐渐消亡而实现的;同时一种语 言现象从开始出现到普遍应用,往往要经历 一个很长的发展过程。因此汉语史的分期不 是绝对的,很难确定出一个分期明确的日期。 每一阶段形成前都有一个相当长的过渡时期, 有的过渡期其至可以长达二三百年。某一阶 段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可能在上一阶段已 经出现。
喻三归匣、喻四归定
• 曾运乾作《喻母古读考》,又考明“喻”母三等 字(称“于”母)上古隶牙声“匣”母;喻母四等字 (仍称“喻”母)上古隶舌声“定”母。这就是“喻 三归匣”“喻四归定”说,指中古喻母在两汉以 前分别属于舌尖中塞音和舌面后擦音。中古三十 六字母喉音喻母,经陈澧等学者研究,认为实际 上是两个声母,一为喻三,一为喻四。曾氏认为 中古喻三在上古与匣母(舌尖后擦音)同类,中古喻 四在上古与定母(舌尖中塞音)同类。
壹 汉语的历史分期 贰 古声母的研究 叁 古韵母的研究 肆 古声调研究 伍 汉字的发展
汉语的历史分期
如何给汉语发展史分期,主要有两种看法, 依据两种标准。
吕叔湘先生根据“文言”和“白话”两种 书面语言的出现和使用情况,以晚唐五代为界, 将汉语发展史分为古代和近代两大阶段。
王力先生原则上不同意以文体的转变作为汉语 史分期的标准。因为“文体的转变不等于全民 语言的转变。”“必须从语言发展的内部规律 去定出语言历史分期。”就语音、词汇、语法 三个方面看,“应该以语法作为主要的根 据。”“语法结构和基本词汇是语言的基础, 是语言特点的本质。而语法结构比基本词汇变 化得更慢。如果语法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就可以证明语言的质变了。语音和语法有密切 关系,语音的演变也可以作为分期的标准。” 我们主要参照王先生的观点,将汉语史分为四 个时期。
3.近代期 从公元13世纪到公元20世纪初,即元、明、清时 期。元代是近代前期,明清是近代中期,鸦片战争至“五四” 运动是近代后期。这一时期汉语的特点是:
(1)语音上,浊音声母清化;舌上音和正齿音合并,并变为 卷舌声母;后期尖团音逐渐相混;韵部系统简化,[-m]尾消 失,并入[-n]尾;入声消失,并入平、上、去三声;平声分 阴、阳两类。
上古声母拟音表
唇音:
帮[p] 滂[p‘] 並[b] 明[m]
舌头音:
端[t] 透[t‘] 定[d] 喻[ ] 泥[n] 来[l]
舌上音:
章[ ] 昌[ ] 船[ ] 书[ɕ] 禅[ʑ]
齿头音:
精[ts] 清[ts‘]
从[dz] 心[s] 邪[z]
正齿音:
庄[ ] 初[ ‘]
崇[ʤ] 生[ʃ] 俟[ ]
• 钱大昕在《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中提出:“古 无舌头舌上之分,‘知彻澄’三母,以今音读之 ,与‘照穿床’无别也;求之古音,则与‘端透 定’无异。”这就是“古无舌上”说,指两汉以 前没有舌面前塞音。中古三十六字母舌音有端透 定泥、知彻澄娘8个声母,前4母称舌头音,后4 母称舌上音(即舌面前塞音)。钱氏认为上古没有 舌上音知彻澄3母,中古读知彻澄3母的字,在上 古分别读作舌头音端透定3母。
王力先生早先把上古声母分为28个,在他的《汉 语史稿》中又列为32个声母,在《汉语语音史》里 又把上古声母分为33个。32个声母与28个声母的区 别就是对中古照二组庄初崇生4母如何处理。32个 声母,是把庄初崇生独立出来,单立一类;28个声 母,是把“庄初崇生”归并到“精清从心”里边去 了。33个声母,是在齿音增加了 1个俟母。下面是 王力《汉语史稿》(1980年修订本)中的上古6类 32 个声母及其拟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