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

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

第二节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中国的汉语自远古流传至今,经历了几千年历史的沧桑变化和民族的交流融合,其词汇和语音都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很大的演变。

正是这种发展和演变,使得汉语这一看似古板呆滞的东西,具有了旺盛的活力和鲜明的时代色彩,使得我们的民族语言常用常新,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有那些主要的区别。

【古今汉语概说】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早在商代就有记录汉语的甲骨文字,周秦时代已有完整的典籍,此后两千多年,汉字文献浩如烟海。

汉语的发展大致上可以分为古代汉语(先秦两汉至隋唐)、近代汉语(晚唐到清初)、现代汉语(清初以来)三个阶段(古、近统称为古)。

【课堂活动】讲解《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段,对古今汉语的词汇和句式的差异进行对比,从中找出古今汉语演变的线索。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问之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译文:邹忌身高八尺多,体形容貌美丽。

有一天早上,他穿好衣服,戴上帽子,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跟城北的徐公谁漂亮?”他的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哪里比得上你呀!”原来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邹忌自己信不过,……第二天,有位客人从外边来,邹忌跟他坐着聊天,问他道:“我和徐公谁漂亮?”客人说:“徐公不如你漂亮啊。

”通过以上文本的分析,古今汉语演化方面有哪些规律?一、汉语词汇的演变1、词形的变化古汉语词汇多为单音节词,到现代汉语演化为双音节词。

例如:形(体形)貌(容貌)衣(衣服)镜(镜子)妻(妻子)自(自己)修(修长)。

这些词语在意思上没有发生变化,这些词语在古汉语中占多数,但我们在翻译的时候要加以改变,要用双音节词来表述。

2、词义的变化古代汉语的某些词在现代使用时,用法上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如“其”,表示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的、她的、它的、他们的”。

“其妻曰”译作“他的妻子说”。

现代汉语里还有“各得其所、自得其乐、自圆其说、望其项背”等成语,这些用法和古汉语的用法是一致的。

而“其家的客厅很大”这样的话就让人觉得别扭了。

古汉语的某些词的某个意思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

如“服、窥”。

“窥”在古代有“从小孔或缝隙里看”的意思,如成语“管中窥豹”。

从这里还引申出“暗中察看”的意思。

现在前一个意思已经消失了,而“暗中察看”的意思还保留在“窥测、窥察、窥度、窥视”等词语中。

这种变化,主要有如下几种情况:(1)词义扩大。

原有意义比较狭小,后来它的意义有了发展,应用范围比原来广泛了,这种现象叫词义的扩大。

“江”“河”古代专指长江、黄河。

如“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的“江”指长江;“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的。

河”指黄河。

现在“江“河”泛指一般的河流。

“中国”原义是指中原地区,现在指全中国。

(2)词义缩小。

指词的古义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渐变得狭小的现象。

“丈夫”古代泛指男子汉。

如“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现在“丈夫”专指女子的配偶。

“禽”原是飞禽走兽的总称,现缩小为专指鸟类,如“家禽”“飞禽”。

“怨”古义指“恨”的意思,今义减弱为“不满意,责备”的意思。

(3)词义转移。

即词义由指甲事物变为指乙事物。

“牺牲”古代指为祭祀宰杀的牲畜。

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现在指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泛指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走”的古义是“跑”“逃跑”(“窃计欲亡赵走燕”“走马观花”)今义是“步行”的意思。

“慢”的古义是“怠慢”的意思,现指速度慢。

(4)词义的褒贬色彩不同。

古今词义在演变的历史过程中,褒贬意义相互转化的现象。

“谤”古代指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是个中性词。

如“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现在“谤”用于“诽谤”,指无中生有地说人坏话,是个贬义词。

“乖”原指“偏执、不驯服”(行为偏僻性乖张),今义是“听话、安顺”的意思。

3、词语的消长变化(1)社会生活方面:社会是文明的摇篮,中国社会的巨变要求作为文化的词汇以第一时间反映社会现实。

以此出现了许多具有典型形象的词汇:(a)政治方面:出现了许多新的指导方针“和谐社会”、“小康生活”等;又有供全民贯彻的“三个代表”、“三农问题”、“保先教育”等。

(b)经济方面:如改革后的“经济特区”,指导性的“十五、十一五”计划,再有以旅游业为头的“红色旅游”、“无烟工业”等,还有经济的附属词汇如“白领、个税改革”等。

(c)文化方面:新事物的不断产生为了适应市场而产生了词汇如“红色文化”、“素质教育”、“超级女生”等;也有外来的“拜金主义”等。

(2)网络用语方面:网络与计算机是20世纪的象征,它代表着先进和高效,十几年时间便得到了大众的认可。

所以当之无愧是新词产生最多的一个领域。

如“硬件、网吧、IT技术”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无数的附属词汇,共约万个。

但也有一些如“PK、1314(一生一世)”等网络异化词现象。

还有如9494、稀饭、偶、740、3Q等。

(3)科学技术方面:有人说21世纪是人才和科学的世纪,科学技术这一推动社会进步的杠杆,是发生变化最多、周期最短的领域。

为了更好满足人们的认识和交际要求,给新生事物命名非常必要,从而产生了许多新词,如:“数字电视”、“纳米技术”、“克隆”等。

此外,还有与人们生命密切相关的医学方面,也出现了众多的新词“非典”、“禽流感”等,也是一时炙热。

(4)国际用词方面:汉语词汇不仅与中国本身的发展变化关系密切,汉语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已被众多的外国人士接受。

所以词汇与国际接轨也是改革开放后的新的发展方向。

其中有代表意义的有“六方会谈”、“反恐”等。

还有一些是由于改名而出现的如新的城市名称。

随着社会进步,新事物层出不穷,语言也要相应地产生新词来表达这些新事物。

同样的道理,旧事物的消亡也使许多旧词语“知趣”地退出了词汇舞台。

比如“买办”“土豪”“知青”“人民公社”等现在就没人用了。

4、词语的替换变化(1)社会因素:如把“世”改成“代”(2)观念的改变:“车夫”——“司机”,“戏子”——“演员”,(3)语言表达:“足”——“脚”,“面”——“脸”,“目”——“眼”,“口”——“嘴”,二、汉语语法的演变1、语序的变化古汉语句子中词语的顺序跟现代汉语比较,显著的不同之处是疑问句和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前,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宾语前置”:A.沛公安在?B.古之人不余欺也。

“定语后置”:A、求人可使报秦者。

B、石之铿然有声者。

“介词结构后置”:A、师不必贤于弟子B、而母立于兹“主谓倒装”:A、贤哉,回也!B、甚矣,汝之不惠!2、句式的变化古汉语和现代汉语都有判断句,但古汉语通常不用判断词“是”,而是在主语名词后面用“者”,句末加上语气词“也”,或者只用其中之一。

A.陈胜者,阳城人也。

B.夫战,勇气也。

C.荀卿,赵人。

“被动句”:A、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于)B、为天下笑(为)C、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为……所)D、延年自知见废(见)E、是溪独见辱于余(见……于)F、身被二十余创(被)G、常被元帝所使(被……所)H、戍卒叫,函谷举(意念被动)3、词类的变化(1)名词活用:活用作一般动词、使动、意动、名词作状语四种情况。

①晋灵公不君.:“君”受副词不的修饰,可知为动词,“君”是行君道的意思。

②晋军.函陵:军,驻扎。

③秦师遂东.:方位名词作动词,向东的意思。

④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使……生,使……长肉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以……为先,以……为后。

⑥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手,亲手,名词作状语。

(2)形容词活用:活用作一般动词、使动、意动三种情况。

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远,远离。

②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变雄厚;薄,削弱。

③会盟而谋弱.秦:弱,使……弱,削弱。

④而耻.学于师:耻,以……为耻辱。

(3)数词用作动词六王毕,四海一.:一,统一。

(4)动词活用:活用作名词、使动、意动、为动四种用法。

①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传,流传的文字,动词作名词。

②李牧连却.之:却,使……退却,击退。

③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以……为鉴。

④既泣.之三日:泣,为……哭泣。

三、语音的演变汉字结构的方法中,以形声造字和方法最常用,因而形声字也为最多。

李白《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以上这几首诗,从诗的韵脚规律来看,我们是否可判断出,这个“回”字,在古代极有可能读作“huai”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