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2直线射线线段(2)》教学设计
教学难点
1、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的差时,作为减数的线段截取时端点的确定;
2、线段中点、三等分点、四等分点的表示方法及应用。
教学方法以自学法和实践探究法为主,辅之于练习法。
学法指导自学法、练习法、合作学习。
教学资源
借助PPT软件展示引例及变式训练题组,增大课堂容量,吸引学生眼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流程设计
活动流程活动目的
活动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3-5分钟)由有趣的问题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使学生感受认识线段的数量关系的必要性。
活动2 诱思探究,获取新知(15-18分钟)用类比的方法探究发现,比较两条线段大小的两种方法,使学生对图形和数量的认识有机的结合起来。
活动3 变式练习,巩固新知(13-15分钟)强化对中点概念的掌握及线段大小比较的应用。
活动4 全课小结,细化新知(3-5分钟)将知识归类细化,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
活动5 推荐作业,延伸新知(1-2分钟)分类推荐、分层要求,将探究兴趣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教学程序
问题与情境师生互动媒体使用与设计意图
活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问题1:画图说明什么是直线、射线、线段?它们的表示方法有哪些?
问题2: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可科学说:“眼见也不一定为实”。
请大家观察下面的图片:
【教师活动】
1、用课件展示
一些看起来不相
等,但实际相等的
图片,激发学生的
求知欲。
2、教师对学生
的回答进行归纳总
结:有两种方法。
教师边说边示范。
【学生活动】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
上,以小组为单位
进行交流。
【媒体使用】
(1)出示问题,
激发兴趣。
【设计意图】
激情引入,出示
问题,激发学生的求
知欲,引导学生主动
探索问题,自然而然
的引入新课。
让学生说出自己
的想法,培养学生独
立操作,自主探索的
学习策略。
思考:(1)你觉得哪一栋楼更高?
(2)如何比较线段的大小? 活动二 诱导尝试,探究新知 (一)线段大小的比较, 问题1:怎样比较两位同学的身高?谁愿意来给大家演示一下?
问题2:怎样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呢?你能从比身高上受到一些启发吗? 问题3:观察猜想:估计图中线段AB 与线段CD 的大小关系?
问题4:操作验证:用刻度尺或圆规来检验你的估
计。
问题5:你能结合上述探究归纳比较线段AB 、CD 大小的方法吗?
板书:度量法:对点——读数——比较
叠合法:端点重合(合点)——线线叠合(压
线)——比较 问题6:先估计后度量下列各图形中线段的大【教师活动】 1、提出问题1,提两名学生登台演示,提醒其他学生注意观察,在引导学生感知方法(方法1:站在同一平面上,甲同学的头高出乙同学,则甲身高大于乙身高;如果两人的头顶在同一水平线上,则两人身高相等;若乙
的头顶在甲的上
方,则甲身高小于乙身高。
方法2:度
量法:分别量出两
人身高,通过比较
两人身高的数量确定两人高矮)的基础上出示问题2——5,结合学生思考探究归纳板书比较
线段大小的方法。
2、出示问题6,结合学生探究,相机鼓励评价并展示
结论。
3、提出问题7,
利用学生思考间隙
出示问题8、9,将
学生按同桌组成讨
论小组,边画图边
【媒体使用】 出示教学问题及相关问题答案,一是省时增效,二是展示知识的形成和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实现多元化教学目标。
【设计意图】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发现,为以后比较两条线段的大小作铺垫。
让学生动手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加深学生对中点的定义的理解。
A B C
D
A B
C D
为“请用圆规、直尺做一条线段AB ,使AB=2a ”,你能仿照上面方法画出线段AB 吗?
(三)线段的中点(自学130-131页后回答问题)
(1)画图说明什么是线段的中点?三等分点?四
等分点?
(2)大家拿出准备的绳子,你能找到绳子的中点
吗?动手试一试。
(3)你能找出线段AB 的中点吗?你认为有哪几种方法? (4)如图,若C 是线段AB 的中点,请填空: AB=___AC=_____;BC=___AB
问题10:线段大小(或和差)与线段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4、自学教科书内
容,解决相关问题。
强调:用刻度尺找线段中点的方法:
对点——刻度尺的零刻度线与线段的
端点对齐;合线—
—刻度尺边缘与线
段重合;读数——
读出线段另一个端
点所对应的刻度线的标数;计算——
将上一步所读出的
数除以2;找点——
沿刻度尺边沿找出表示原线段长度的一半的刻度标线,并在标线与线段接触处描点。
5、解决问题5,参与对结论总结,体
会数形结合思想。
活动三 变式训练,巩固新知 (一)填空
1.如下图,AC=CD=DE=EB ,图中和线段AD 长度相等的线段是________.以D•为中点的线段是________.
2.画线段AB=50cm ,在线段AB 上取一点C ,使得5AC=2AB ,在AB 的延长线上取一点D ,使得AB=10BD ,那么CD=______cm . (二)选择填空 3.如图,线段AB 与AC+BC 的大小关系是( )(友情提示:经过度量计算后做结论).
A .AB=AC+BC
B .AB>AC+BC
C .AB<AC+BC
D .A 、B 、C 三种情况均有可能
【教师活动】
1、出示题组一、二,
学生先思考计算,
再口答,结合学生回答,相机出示答案
2、出示题组三,提
两名学生板演作图,根据学生回答,适时评价学生的表现,用PPT 展示确
认并强调作法(不要求学生书写)。
【学生活动】 思考并回答【媒体使用】 (1)出示问题。
(2)多媒体的使
用 有利于节时增效,
吸引学生眼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优化课堂结
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设计意图】通过梯
次递进的变式训练,
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学中思、思中练”
,规范文字、图形与符号语言的相互贯通,强
化学生的语言表达和画图能力。
课外探究
旨在将学生的探究兴趣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从而发展学生的A C B
A
· · · B
4.下列四种说法:①因为AM=MB,所以M是
AB中点;②在线段AM•的延长线上取一点B,如果
AB=2AM,那么M是AB的中点;③因为M是AB的
中点,所以AM=MB=
1
2
AB;④因为A、M、B在同一
条直线上,且AM=BM,所以M是AB的中点,其中
正确的是().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三)解答题
1.如下图已知线段a、b、c,画一条线段,
使它等于①2a-b;②a+b-c(•用尺规和刻度尺两
种方法).
2.如下图,四条线段AB、BC、CD、DA,用圆
规比较图中的线段大小,再用刻度尺量出这四条
线段的长度,结合度量结果验证圆规比较的结论.
【课外探究】
1.如下图,长方形的长为3cm,宽为2cm,
用刻度尺作出每条边的中点,并顺次连接它们,
猜想所得到图形的形状,并度量验证你的猜想.
题,参与同伴表现
情况的的评价。
问题意识。
活动四全课小结,内化新知
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以小组
为单位,互相提问、总结、归纳出本节课的知识
内容和思想方法: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进行
概括小结,教师应
关注学生的表现,
包括知识掌握情
况、情绪状况等。
【学生活动】
【媒体使用】媒
体展示教师强调内容
要点。
【设计意图】
使所学知识条理
化、系统化;让学生
在交流中共享,在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