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42《直线、射线、线段》说课稿

42《直线、射线、线段》说课稿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2《直线、射线、线段》说课稿及其说明大余新城中学蔡红虹《直线、射线、线段》说课稿大余新城中学蔡红虹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说课的课题是《直线、射线、线段》,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内容.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法设计、教学过程和设计说明四大块来阐述我对这节课的设想.一、教材分析1.地位与作用本节课是初中阶段几何学习的起始课,也是图形认识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直线、射线、线段是最基本的几何图形,是今后学习角、相交线、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等几何知识的基础,是学生建立符号感的重要素材,搭建了图形语言与文字语言相互转化的桥梁,对今后学习数学有着重要的作用.本节课重点训练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图形语言与文字语言相互转化的能力,特别是直线公理的得出,经历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 另外,直线公理的应用,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同时运用类比的数学思想由直线的表示方法类比出射线和线段的表示方法.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公理和直线、射线、线段的联系与区别;掌握直线、射线、线段的表示方法和图形语言与文字语言的相互转化.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初步体验图形是有效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能初步应用几何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操作、探究、思考、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探究精神,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3.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公理“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直线、射线、线段的表示方法.教学难点:图形语言与文字语言的相互转化.二、教学法设计七年级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其思维已具备了一定的符号感和逻辑性,但多数学生还停留在对具体事物的直观理解上,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不足,合作意识不强. 特别是图形语言与文字语言相互转化的学习,它是学习几何必备的能力,而学生在本阶段是初次接触,不易掌握. 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力求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1.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切入点通过欣赏生活中的图片,让学生建立“直线、射线、线段”的空间图形符号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新课的开展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2.自主探究,以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为关键点组织学生从事操作、探究、思考、讨论等有效的学习活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数学发现的乐趣. 做到“人人能参与、人人有收获”.3.开放训练,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立足点围绕着实现图形语言与文字语语言的相互转化,通过“看图形说话”、“按语句画图”、“你说我来画”等活动,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4.联系生活,挖掘出数学与生活联系的结合点应用是最好的学习,每个数学知识都有它的应用价值,本节课设计了“砌墙”、“用细绳弹线”等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直线公理的应用广泛. 再利用“数线段”的活动及它对应“握手”问题,培养学生初步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切实把握好提问的“度”,做到“导而不牵、强而不抑、开而不达”.让学生学会思在问题的疑难处,思在真理的探索中,达到“学”而知“思”,思有所得的目的,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增加教学的直观性,我充分地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三、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首先欣赏一组给我们以“直线、射线、线段”形象的精美图片,让学生初步感知这三种图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引入本节课的课题.2.动手操作,探究新知首先让学生思考:如果要把准备好的木条固定在墙上,至少需要几个钉子?让学生操作:如图,经过一点O画直线,能画几条呢?经过两点A、B呢?···O A B从现实生活中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通过动手操作,得出直线公理:“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简述为: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平台,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定理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有”、“只有”的含义:“有”表示“存在”;“只有”表示“唯一”,从而就加深学生对“确定”含义的理解.接着播放两个视频:一个是“同学用细绳弹线”,另一个是“建筑工人砌墙”,同时提出问题:为什么同学用细绳弹线会是直的?为什么建筑工人砌墙时,先要在两个墙脚的位置分别插入一根木桩,然后拉一根参照线呢?让学生感受直线公理的应用价值,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然后教师提出问题:如何来表示一条直线呢?因为学生刚刚学完直线公理,学生能够想到用直线上的任意两个点来表示,在教师的引导下,一条直线可以表示为:直线AB或直线BA,同时让学生回忆起小学学过可以用直线l表示··lA B在得出关于直线公理的基础上,再给出直线的表示方法,可以让学生更清晰地体会到直线表示方法的合理性,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3.类比迁移,拓展新知问题1.首先用表格的形式直观地列举这三种图形的延伸性、端点个数,比较这三种图形的联系与区别,深化学生对它们的认识,再结合刚刚所学直线的表示方法提出问题:那射线与线段又如何表示呢?通过小组讨论师生共同类比出射线、线段的表示方法,由于射线的表示方法具有方向性,老师还借助手电筒让学生形象地理解. 在明确直线、射线、线段的联系与区别的基础上,探究它们的表示方法,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发展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问题2. 如图:···E C F(1)把图中的直线表示出来;(2)判断下列语句是否正确(正确的打上√,错误的打上×.)①射线EC与射线EF是同一条射线( )②射线EC与射线CF是同一条射线( )③射线CE与射线CF是同一条射线( )问题3. 已知线段AB,你能由线段AB得到射线AB和直线AB吗?··A B··A B··A B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深刻理解直线、射线、线段的联系与区别,还设置了问题2和问题3,让学生自主探索,感受直线、射线、线段的变化过程,为实现图形语言与文字语言的相互转化做铺垫.4.尝试训练,提升能力本环节是本节课的难点,如何实现图形语言与文字语言的相互转化呢?我设计了三个活动.活动一:“看图形说话”A·A(1)·l(2)lE F(3)··(4)·C学生根据简单的几何图形尝试用文字语言描述出来,充分给学生感悟与展示的机会. 在此过程中,让学生明晰点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和两直线相交及交点的概念. 在讲两直线相交时,同时提出思考题:两直线相交能有两个公共点吗?学生经过思考,通过动画演示,得出两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呼应前面所学过的直线公理:“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活动二:“按语句画图”(1) 直线l经过点ABC三点,并且点C在点A与B之间.(2) 线段m、n相交于点P.(3) P是直线a外一点,过点P有一条直线b与直线a相交于点Q.(4) 线段AB、CD相交于点B.学生根据已知的文字语言画出图形,与活动一的思维过程是互逆的,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活动三:“你说我来画”lC(1)···(2) ···O M P A B由某个学生根据教师已准备好的图形用语句描述出来,其它学生在看不到图形的情况下,再按其描述的语句画出图形. 进一步训练图形语言与文字语言的相互转化,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获取知识、感悟经验、提升能力,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探究精神.5.拓广探索,实现创新问题:已知线段AD上有两点B、C(如图),则图中有几条线段?····A B C D思考:在某次聚会中,有四个好友A、B、C、D走到一起,若每两人要握手一次,则共要握手多少次?为了发散学生的思维,我设计了一个“数线段”的问题,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再给出思考题,引导学生发现“握手”问题就是“数线段”的数学模型.可能有的学生会想到将四个好友A、B、C、D不站在同一条直线的四个点上,由此还可建立四边形的数学模型. 通过这些鲜活生动,富有内涵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建模的数学能力.6.归纳小结、认知升华(1)这节课主要学习了哪些知识?①两点确定一条直线②直线、射线、线段的表示方法和它们的联系与区别③图形语言与文字语言的相互转化.(2)在学习中应用到了哪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①类比方法②转化思想③建模思想人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和认知水平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深刻的反思活动. 此环节从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两个方面,采用师生互动、共同反思、小结补充等方式进行,把知识纳入系统,,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7.布置作业,课后巩固(1)必做作业:课本第132页第2、3、4题(2)选做作业:已知平面内的三个点A、B、C,过其中每两个点画直线,能画几条?为了更好地体现“学数学、用数学”的理念,分别布置了阅读作业、必做作业、选做作业. 这样弹性布置作业体现同起点不同终点的思想,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四、设计说明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已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由“给出数学知识”转向“引发思维活动”,由“完成教学任务”转向“促进学生发展”,本节课正是立足在新课程标准的角度对教材进行了充分的挖掘.1.贴近生活,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学习新课标强调数学应返璞归真,本节课以“生活即数学,生活即教材”的新理念为指导,欣赏精美图片,观看“砌墙”、“用细绳弹线”视频, 转化生活中“握手”的问题,真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到生活.2.设问质疑,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学习赏识教学的基本原理是“好心情,好思维”,的确,对知识的感情直接受学生情感态度的影响. 本节课以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图片引入, 开始就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情感氛围,让学生经历动手固定硬纸条、画直线,来掌握直线公理;先比较直线、射线、线段的联系与区别,来掌握这三种图形的表示方法.3.开放课堂,让学生在互动中创新学习学习活动的情况是现代课堂教学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本节课从多层面开放课堂,既有民主和谐的师生交流互动活动,又有学生高度自主的操作. 演练、小组讨论等学习活动,多层面的活动促进了学生多种多样的相互交流,学生可以有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有更多获取成就感的可能. “图形语言与文字语言相互转化”和“握手”问题转化为“数线段”让学生的智慧得到高度升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