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4-2 直线、射线、线段(提升训练)(解析版)

4-2 直线、射线、线段(提升训练)(解析版)

4.2 直线、射线、线段 【提升训练】 一、单选题1.如图,点C 是线段AB 上一点,点M 是线段AB 的中点,点N 是线段AC 的中点.若线段MN 的长为4,则线段BC 的长度是( )A .4B .6C .8D .10【答案】C 【分析】 根据中点的定义表示出AM AN 、,再根据MN 的长为4,求AB AC -即可. 【详解】∵点M 是线段AB 的中点,点N 是线段AC 的中点, ∵12AM AB =,12AN AC =, ∵4MN AM AN =-=,∵11422AB AC -=, ∵8AB AC -=,即8BC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线段的中点和线段的和差,解题关键是准确识图,熟练运用线段中点和线段和差进行计算. 2.下列说法正确的个数为( )∵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圆锥,截面的形状可能是一个三角形;∵若2AB=AC,则点B是AC的中点;∵连接两点的线段叫做这两点之间的距离;∵在数轴上,点A、B分别表示有理数a、b,若a>b,则A到原点的距离比B到原点的距离大.A.1个B.2个C.3个D.4个【答案】A【分析】根据立体图形知识、线段中点概念、两点间的距离定义、数轴等知识逐项判断即可.【详解】解:∵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圆锥,截面的形状可能是一个三角形;判断正确,故符合题意;∵若2AB=AC,则点B∵∵∵是AC的中点;判断错误,故不合题意;∵连接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之间的距离;判断错误,故不符合题意;∵在数轴上,点A、B分别表示有理数a、b,若a>b,则A到原点的距离B到原点的距离大;判断错误,故不符合题意.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了立体图形、线段中点定义,两点间距离定义,数轴等知识,熟知相关知识是解题关键.3.下列说法正确的有()∵绝对值等于本身的数是正数;∵近似数4.60与4.6的精确度相同;∵连接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就是两点间的距离;,则点C就是线段AB的中点.∵若AC BCA.1个B.2个C.3个D.4个【答案】A【分析】根据两点之间的距离,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的求解,线段的中点的定义,近似数对各小题分析判断即可得解.【详解】解:∵绝对值等于本身的数是非负数,故错误;∵近似数4.60精确到百分位,4.6精确到十分位,故近似数4.60与4.6的精确度不相同所以∵说法错误;∵连接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就是两点间的距离;故正确;∵若AC=BC,则点C是线段AB的中点,错误,因为点A、B、C不一定共线;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两点间距离、线段的长度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基本概念.4.如果A、B、C三点在线段AB上,且线段AB=10cm,BC=4cm,若M,N分别为AB,BC的中点,那么M,N两点之间的距离为()A.3cm B.7cm C.5cm或1cm D.7cm或3cm【答案】D【分析】根据题意分情况讨论,∵当点C在线段AB之外时,根据题意可列式计算,∵当点C在线段AB之内时,根据题意可列式计算,即可得出答案.【详解】解:如图1,∵M,N分别为AB,BC的中点,∵BM =12AB =11052⨯=,BN =11422BC ⨯=⨯=2, ∵MN =BM +BN =5+2=7;如图2,∵M ,N 分别为AB ,BC 的中点,∵BM =12AB =11052⨯=,BN =11422BC ⨯=⨯=2, ∵MN =BM ﹣BN =5﹣2=3.∵M ,N 两点之间的距离为7或3.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两点之间的距离,熟练掌握两点之间距离的计算方法是解决本题的关键.5.己知A 、B 、C 三点,6cm AB =,2cm BC =,则AC =( )A .8cmB .4cmC .8cm 或4cmD .无法确定【答案】D【分析】根据点B 在线段AC 上和在线段AC 外两种情况进行解答即可.【详解】解:如图1,当点B 在线段AC 上时,∵AB=6cm,BC=2cm,∵AC=6+2=8cm;如图2,当点CB在线段AC外时,∵AB=6cm,BC=2cm,∵AC=6-2=4cm.当A、B、C三点不在同一直线上时,A、C两点间的距离无法确定,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了两点间的距离,正确理解题意、灵活运用分情况讨论思想是解题的关键.6.如图,B为线段AC上一点,H为AC的中点,M为AB的中点,N为BC的中点,则下列说法:∵MN HC=;∵1()2MH AH HB=-;∵1()2MN AC HB=+;∵1()2HN HC HB=+,其中正确的是()A.∵∵B.∵∵∵C.∵∵∵∵D.∵∵∵【答案】D【分析】根据线段中点的性质、结合图形、线段和差倍分计算即可判断.【详解】解:∵H为AC的中点,M为AB的中点,N为BC的中点,∵AH=CH=12AC,AM=BM=12AB,BN=CN=12BC,∵MN=MB+BN=12(AB+BC )=12AC , ∵MN=HC ,∵正确;12(AH ﹣HB )=12(AB ﹣BH ﹣BH )=MB ﹣HB=MH ,∵正确; MN=12AC<1()2AC HB +,∵错误; 12(HC+HB )=12(BC+HB+HB )=BN+HB=HN ,∵正确, 故选择:D .【点睛】 本题考查线段的中点定义,线段和差倍分的概念,掌握线段的中点定义,线段和差倍分的概念. 7.线段AB 的长为2cm ,延长AB 到C ,使3AC AB =,再延长BA 到D ,使2BD BC =,则线段CD 的长为( )A .10cmB .8cmC .6cmD .12cm【答案】D【分析】根据已知分别得出BC ,AD 的长,即可得出线段CD 的长.【详解】解:∵线段AB=2cm ,延长AB 到C ,使AC=3AB ,再延长BA 至D ,使BD=2BC ,∵BC=2AB ,BD=4AB∵BC=4cm ,AD=BD -AB=3AB=6cm ,∵CD=AD+AB+BC=6+2+4=12(cm ).故选:D .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线段长度求法,根据已知得出BC 与AD 的长是解题关键.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个数为( )∵单项式223x y π-的系数是23-;∵0是最小的有理数;∵2t 不是整式;∵33x y -的次数是4;∵4ab 与4xy 是同类项;∵1y是单项式;∵连接两点的线段叫两点间的距离;∵若点C 是线段AB 的中点,则AC BC =. A .2个B .3个C .4个D .5个 【答案】A【分析】由单项式的系数的概念判断∵,由有理数与绝对值的含义判断∵,由整式的概念判断∵,由单项式的次数的概念判断∵。

由同类项的概念判断∵,由单项式的概念判断∵,由两点间的距离的概念判断∵,由线段中点的含义判断∵.【详解】解:单项式223x y π-的系数是23π-,故∵不符合题意; 0是绝对值最小的有理数,故∵不符合题意;2t 是整式中的单项式,故∵不符合题意; 33x y -的次数是4,故∵符合题意;4ab 与4xy 不是同类项,故∵不符合题意;1y是不单项式,故∵不符合题意; 连接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叫这两点间的距离;故∵不符合题意;若点C 是线段AB 的中点,则AC BC =,故∵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单项式的系数与系数的含义,单项式的概念,整式的概念,线段的中点的含义,同类项的概念,两点之间的距离的概念,掌握以上知识是解题的关键.9.如图,C ,D 是线段AB 上的两点,且D 是线段AC 的中点,若13AB cm =,5BC cm =,则BD 的长为( )A .7cmB .8cmC .9cmD .10cm 【答案】C【分析】先根据CB =5cm ,AB =13cm 求出A C 的长,再根据D 是AC 的中点即可得出DC 的长,即可求出BD .【详解】解:∵CB =5cm ,AB =13cm , ∵AC=AB -CB=13-5=8cm ∵D 是AC 的中点,∵AC =2CD =8cm .∵CD=4 cm∵DB =CB+CD =5+4=9cm ,故选:C .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两点间的距离,熟知各线段之间的和、差及倍数关系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0.已知点A ,B ,C 在同一条直线上,线段10AB =,线段8BC =,点M 是线段AB 的中点.则MC 等于( )A .3B .13C .3或者13D .2或者18【答案】C 【分析】由于点C 的位置不能确定,故应分点C 在线段AB 外和点C 在线段AB 之间两种情况进行解答. 【详解】解:当A 、B 、C 的位置如图1所示时,∵线段AB=10,线段BC=8,点M 是线段AB 的中点, ∵BM=12AB=12×10=5, ∵MC=BM+BC=5+8=13;当A 、B 、C 的位置如图2所示时,∵线段AB=10,线段BC=8,点M 是线段AB 的中点,∵BM=12AB=12×10=5, ∵MC= BC -BM =8-5=3.综上所述,线段MC 的长为3或13.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的是两点间的距离,在解答此题时要注意进行分类讨论,不要漏解. 11.如图,点C 把线段MN 分成两部分,其比为:5:4MC CN =,点P 是MN 的中点,2cm PC =,则MN 的长为( )A .30cmB .36cmC .40cmD .48cm 【答案】B【分析】根据题意设MC=5x ,CN=4x ,根据线段之间的计算得出等量关系,列方程求解即可解答.【详解】解:根据题意,设MC=5x ,CN=4x ,则MN=MC+CN=9x ,∵点P 是MN 的中点,∵PN= 12MN= 92x , ∵PC=PN ﹣CN=12x=2, 解得:x=4,∵MN=9×4=36cm,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线段的计算,由题目中的比例关系设未知数是常见做题技巧,根据线段之间关系列方程求解是解答的关键.12.若线段AB=12cm,点C是线段AB的中点,点D是线段AC的三等分点,则线段BD的长为()A.2cm或4cm B.8cm C.10cm D.8cm或10cm【答案】D【分析】根据线段中点的定义和线段三等分点的定义即可得到结论.【详解】解:∵C是线段AB的中点,AB=12cm,∵AC=BC=12AB=12×12=6(cm),点D是线段AC的三等分点,∵当AD=13AC时,如图,BD=BC+CD=BC+23AC=6+4=10(cm);∵当AD=23AC时,如图,BD=BC+CD′=BC+13AC=6+2=8(cm).所以线段BD的长为10cm或8cm,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了两点间的距离,线段中点的定义,分类讨论的思想的运用是解题的关键;1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两点确定一条直线B.两点间线段最短C.两点间的线段叫做两点间的距离D.正多边形的各边相等,各角相等【答案】C【分析】分别利用直线的性质,线段的性质,正多边形的性质以及两点间的距离的定义分析求出即可.【详解】解:A.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是正确的,不符合题意;B.两点间线段最短是正确的,不符合题意;C.两点间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间的距离,原来的说法错误,符合题意;D.正多边形的各边相等,各角相等是正确的,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直线的性质,线段的性质∵正多边形的性质以及两点间的距离等知识,正确把握相关性质是解题关键.14.数轴上,点A对应的数是6-,点B对应的数是2-,点O对应的数是0.动点P、Q从A、B同时出发,分别以每秒3个单位和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向右运动.在运动过程中,下列数量关系一定成立的是( )A .2PQ OQ =B .2OP PQ =C .32QB PQ =D .PB PQ =【答案】A 【分析】 设运动时间为t 秒,根据题意可知AP=3t ,BQ=t ,AB=2,然后分类讨论:∵当动点P 、Q 在点O 左侧运动时,∵当动点P 、Q 运动到点O 右侧时,利用各线段之间的和、差关系即可解答. 【详解】解:设运动时间为t 秒,由题意可知: AP=3t , BQ=t ,AB=|-6-(-2)|=4,BO=|-2-0|=2,∵当动点P 、Q 在点O 左侧运动时,PQ=AB -AP+BQ=4-3t+t=2(2-t),∵OQ= BO - BQ=2-t ,∵PQ= 2OQ ;∵当动点P 、Q 运动到点O 右侧时,PQ=AP-AB-BQ=3t-4-t=2(t-2),∵OQ=BQ- BO=t-2,∵PQ= 2OQ,综上所述,在运动过程中,线段PQ的长度始终是线段OQ的长的2倍,即PQ= 2OQ一定成立.故选: A.【点睛】本题考查了数轴上的动点问题及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解题时注意分类讨论的运用.15.如图,C,D是线段AB上的两点,E是AC的中点,F是BD的中点,若EF =8,CD =4,则AB的长为()A.10B.12C.16D.18【答案】B【分析】由已知条件可知,EC+FD=EF-CD=8-4=4,又因为E是AC的中点,F是BD的中点,则AE+FB=EC+FD,故AB=AE+FB+EF可求.【详解】解:由题意得,EC+FD=EF-CD=8-4=4,∵E是AC的中点,F是BD的中点,∵AE=EC,BF=DF∵AE+FB=EC+FD=4,∵AB=AE+FB+EF=4+8=12.故选:B .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线段上两点间的距离,解答此题时利用中点的性质转化线段之间的倍分关系是解题的关键,在不同的情况下灵活选用它的不同表示方法,有利于解题的简洁性.同时,灵活运用线段的和、差、倍、分转化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也是十分关键的一点.16.如图,点C ,点D 在线段AB 上,若3AC BC =,点D 是AC 的中点,则( )A .23AD BC =B .35AD BD =C .3AC BD DC += D .2AC BC DC -=【答案】A 【分析】 先利用中点的定义得出AC=2CD=2AD ,再利用3AC BC =以及线段的和差分别表示出各线段的关系,即可得出结论. 【详解】解:∵3AC BC =,点D 是AC 的中点,∵AC=2CD=2AD=3BC ,∵2AD=3BC ,A 选项正确,符合题意;∵2CD=2AD=3BC , ∵CD=AD=32BC ,3AD=92BC , ∵BD=BC+CD= BC+32BC=52BC ,5BD=252BC , ∵35AD BD ≠,B 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AC+ BD=3BC+52BC=112BC ,3DC=3AD=92BC ,∵3AC BD DC +≠,C 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AC - BC=3BC - BC=2 BC ,2CD= AC =3BC ,∵2AC BC DC -≠,D 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中点的定义,线段的计算,得出AC=2CD=2AD=3BC 是解题的关键.17.如图,C 、D 是线段AB 上的两点,且D 是线段AC 的中点.若AB=10cm ,BC=4cm ,则BD 的长为( )A .6cmB .7cmC .8cmD .9cm【答案】B【分析】利用线段和的定义和线段中点的意义计算即可.【详解】∵AB=AC+BC ,且AB=10,BC=4,∵AC=6,∵D 是线段AC 的中点,∵AD=DC=12AC=3,∵BD=BC+CD=4+3=7,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线段和的意义和线段中点的意义,熟练掌握两个概念并灵活运用进行线段的计算是解题的关键.18.如图,把长方形沿虚线剪去一个角,得到一个五边形,则这个五边形的周长______原来长方形的周长,理由是______,横线上依次填入()A.大于: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B.大于: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C.小于: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D.小于: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答案】D【分析】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定理进行判断即可;【详解】如图所示:原长方形的周长=AE+BE+BF+FC+DC+AD五边形的周长=AE+EF+FC+DC+AD;∵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BE+BF>EF,∵ AE+BE+BF+FC+DC+AD>AE+EF+FC+DC+AD,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定理,正确理解定理是解题的关键.19.如图,点Q 在线段AP 上,其中10PQ =,第一次分别取线段AP 和AQ 的中点1P ,1Q 得到线段11PQ ;再分别取线段1AP 和1AQ 的中点2P ,2Q 得到线段22P Q ;第三次分别取线段2AP 和2AQ 的中点3P ,3Q 得到线段33PQ ;连续这样操作11次,则每次的两个中点所形成的所有线段之和1122331111PQ PQ PQ P Q ++++=( )A .1010102-B .1110102-C .1010102+D .1110102+ 【答案】B【分析】根据线段中点定义先求出P 1Q 1的长度,再由P 1Q 1的长度求出P 2Q 2的长度,从而找到P n Q n 的规律,即可求出结果.【详解】解:∵线段PQ=10,线段AP 和AQ 的中点P 1,Q 1,∵P 1Q 1=AP 1-AQ 1=12AP -12AQ2=12PQ =12×10 =5.∵线段AP 1和AQ 1的中点P 2,Q 2;∵P 2Q 2=AP 2-AQ 2=12AP 1-12AQ 1 =12(AP 1-AQ 1) =12P 1 Q 1 =12×12×10 =212×10 =52. 发现规律:P n Q n =12n×10 ∵P 1Q 1+P 2Q 2+…+P 11Q 11=12×10+212×10+312×10+…+1112×10 =10(12+212+312+…+1112) =10(1111212)112=10-11102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线段规律性问题,准确根据题意找出规律是解决本题的关键,比较有难度.20.已知点O 在直线AB 上,且线段4OA =,6OB =,点E ,F 分别是OA ,OB 的中点,则线段EF 的长为( )A .1B .5C .3或5D .1或5 【答案】D【分析】根据题意,画出图形,此题分两种情况:∵点A ,B 在点O 同侧时;∵点A ,B 在点O 两侧时两种情况.【详解】解:分情况讨论:∵点A ,B 在点O 同侧时,由线段OA=4,线段OB=6,∵E ,F 分别是OA ,OB 的中点,∵OE =12OA =2,OF=12OB=3, ∵EF=OF -OE=3-2=1;∵点A ,B 在点O 两侧时,如图,由线段OA=4,线段OB=6,∵E ,F 分别是OA ,OB 的中点,∵OE=12OA=2,OF=12OB=3, ∵EF=OE+OF=2+3=5,∵线段EF 的长度为1或5.故选D . 【点睛】本题考查线段中点的定义及线段长的求法.利用中点性质转化线段之间的倍分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21.如图,在线段AD 上有两点B ,C ,则图中共有_____条线段,若在车站A 、D 之间的线路中再设两个站点B 、C ,则应该共印刷_____种车票.A .3, 3B .3, 6C .6, 6D .6, 12【答案】D【分析】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确定线段,车票有方向性,是线段条数的2倍.【详解】从A 开始的线段有AB ,AC ,AD 三条;从B 开始的线段有BC ,BD 二条; 从C 开始的线段有CD 一条;所以共有6条线段;车票从A 到B 和从B 到A 是不同的,所以车票数恰好是线段条数的2倍,所以需要12种车票, 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了线段的定义,数线段,以及线段与生活中的车票的关系,熟练数线段,理解车票数是线段数的2倍是解题的关键.22.如图,把一根绳子对折成线段AB ,从点P 处把绳子剪断,已知2PB PA ,若剪断后的各段绳子中最长的一段为40cm,则绳子的原长为()A.30cm B.60cm C.120cm D.60cm或120cm【答案】D【分析】设AP=xcm,则BP=2xcm,分为两种情况:∵当含有线段AP的绳子最长时,得出方程x+x=40,∵当含有线段BP的绳子最长时,得出方程2x+2x=40,求出每个方程的解,代入2(x+2x)求出即可.【详解】解:设AP=xcm,则BP=2xcm,∵当含有线段AP的绳子最长时,x+x=40,解得:x=20,即绳子的原长是2(x+2x)=6x=120(cm);∵当含有线段BP的绳子最长时,2x+2x=40,解得:x=10,即绳子的原长是2(x+2x)=6x=60(cm);故绳长为60cm或120cm.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了线段的和、差、倍、分相关计算以及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解答此题时要注意进行分类讨论,不要漏解.23.两条长度分别为20cm和24cm的线段有一端点重合,且在一条直线上,则此两条线段的中点之间的距离为( )A .2cmB .22cmC .2cm 或22cmD .4cm 或20cm【答案】C 【分析】设较长的线段为AB ,较短的线段为BC ,根据中点定义求出BM 、BN 的长度,然后分∵BC 不在AB 上时,MN =BM +BN ,∵BC 在AB 上时,MN =BM−BN ,分别代入数据进行计算即可得解. 【详解】解:如图,设较长的线段为AB =24cm ,较短的线段为BC =20cm ,∵M 、N 分别为AB 、BC 的中点,∵BM =12cm ,BN =10cm ,∵∵如图1,BC 不在AB 上时,MN =BM +BN =12+10=22cm ,∵如图2,BC 在AB 上时,MN =BM−BN =12−10=2cm ,综上所述,两条线段的中点间的距离是2cm 或22cm ;故选:C . 【点睛】 本题考查了两点间的距离,主要利用了线段的中点定义,难点在于要分情况讨论,作出图形更形象直观. 24.若线段,,AP BP AB 满足AP BP AB +>,则关于P 点的位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P 点一定在直线AB 上 B .P 点一定在直线AB 外C .P 点一定在线段AB 上D .P 点一定在线段AB 外【答案】D 【分析】 根据P 点在线段AB 上时,AP+BP=AB ,进行判断即可. 【详解】解:A. P 点在线段AB 上时,AP+BP=AB ,此时点P 在直线AB 上,故错误;B. P 点在线段AB 延长线上时,AP BP AB +>,故错误;C. P 点在线段AB 上时,AP+BP=AB ,故错误;D. P 点在线段AB 上时,AP+BP=AB ,P 点一定在线段AB 外时,AP BP AB +>,故正确;故选:D . 【点睛】本题考查了点和直线、线段的位置关系,解题关键是抓住当P 点在线段AB 上时,AP+BP=AB 这一结论,进行判断.25.若线段122A A =,在线段12A A 的延长线上取一点3A ,使2A 是13A A 的中点;在线段13A A 的延长线上取一点4A ,使3A 是41A A 的中点;在线段41A A 的延长线上取一点5A ,使4A 是15A A 的中点……,按这样操作下去,线段2021A A 的长度为( )A .182B .192C .202D .212【答案】B 【分析】 根据线段中点的定义,和两点之间的距离,找出题目中的规律,即可得到结论. 【详解】由题意可知:如图写出线段的长,A1A2=2,A2是A1A3的中点得A1A2=A2A3=2,A1A3=4,A3是A1A4的中点得A1A3=A3A4=4,A1A4=8,A4是A1A5的中点得A1A4=A4A5=8,……根据线段的长,找出规律,∵A1A2=2,A2A3=2=21,A3A4=4=22,A4A5=8=23,A5A6=16=24,A7A8=……,总结通项公式,∵线段A n A n+1=2n-1(n为正整数)∵线段A20A21=219故此题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两点间的距离,线段中点的定义,找出题目中的规律是解题的关键.DC ,则线段AB的26.如图,点D把线段AB从左至右依次分成1:2两部分,点C是AB的中点,若2长是()A.16B.14C.12D.10【答案】C【分析】根据已知条件得到AD=13AB,由点C是线段AB的中点,得到AC=12AB,根据线段的和差,可得关于AB的方程,根据解方程,可得到结论.【详解】解:设AB=x,∵点D把线段AB从左至右依次分成1:2两部分,∵AD=13AB=13x,∵点C是AB的中点,∵AC=12AB=12x,由线段的和差,得DC=AC-AD,即12x-13x=2,解得x=12,即AB=12,故选:C.【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两点间的距离,也考查了同学们的准确识图能力,是基础题.27.若线段AB=13cm,MA+MB=17cm,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点M在线段AB上B.点M在直线AB上,也有可能在直线AB外C.点M在直线AB外D.点M在直线AB上【答案】B【分析】此题要分多种可能情况讨论:当M点在直线外时,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能出现MA+MB=17;当M点在线段AB延长线上,也可能出现MA+MB=17;由此解答即可.【详解】(1)当M点在直线外时,M,A,B构成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能出现MA+MB=17;(2)当M点在线段AB延长线上,也可能出现MA+MB=17.故选:B.【点睛】此题考查比较线段的长短,正确认识直线、线段,注意对各个情况的分类,讨论可能出现的情况.28.已知线段AB=6cm,在直线AB上取一点C,使BC=2cm,则线段AB的中点M与AC的中点N的距离为()A.1cm B.3cm C.2cm或3cm D.1cm或3cm【答案】A【分析】分情况讨论,点C在线段AB上,或点C在直线AB上,根据线段中点的性质求出线段长.【详解】解:∵如图,点C 在线段AB 上,∵6AB cm =,2BC cm =,∵624AC AB BC cm =-=-=,∵M 是AB 的中点, ∵132AM AB cm ==, ∵N 是AC 的中点,∵122AN AC cm ==, ∵321MN AM AN cm =-=-=;∵如图,点C 在直线AB 上,∵6AB cm =,2BC cm =,∵628AC AB BC cm =+=+=,∵M 是AB 的中点,∵132AM AB cm ==, ∵N 是AC 的中点,∵142AN AC cm ==, ∵431MN AN AM cm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与线段中点有关的计算,解题的关键是掌握线段中点的性质.29.已知:线段a,b,求作:线段AB,使得AB=2a+b,小明给出了四个步骤(如图):∵作-条射线AE;∵则线段AB=2a+b;∵在射线AE上作线段AC=a,再在射线CE上作线段CD=a;∵在射线DE上作线段DB=b;你认为顺序正确的是()A.∵∵∵∵B.∵∵∵∵C.∵∵∵∵D.∵∵∵∵【答案】B【分析】先作射线AE,然后在射线AE上作线段AC=a,再在射线CE上作线段CD=a,最后在射线DE上作线段DB=b,则线段AB=2a+b.【详解】解:由题意知,正确的画图步骤为:∵作一条射线AE;∵在射线AE上作线段AC=a,再在射线CE上作线段CD=a;∵在射线DE上作线段DB=b;∵则线段AB=2a+b;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作图-复杂作图:复杂作图是在五种基本作图的基础上进行作图,一般是结合了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基本作图方法.解决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悉基本几何图形的性质,结合几何图形的基本性质把复杂作图拆解成基本作图,逐步操作.CD ,若线段AB的长度是一个正整数,则图中以A,B,C,D 30.如图,线段CD在线段AB上,且3这四点中任意两点为端点的所有线段长度之和可能是()A .28B .29C .30D .不能确定 【答案】C 【分析】写出所有线段之和为AC+AD+AB+CD+CB+BD=AC+AC+3+AC+3+BD+3+3+BD+BD=12+3(AB -CD )=3(AB+1),从而确定这个结果是3的倍数,即可求解. 【详解】解:所有线段之和=AC+AD+AB+CD+CB+BD ,∵CD=3,∵所有线段之和=AC+AC+3+AC+3+BD+3+3+BD+BD=12+3(AC+BD )=12+3(AB -CD )=12+3(AB -3)=3AB+3=3(AB+1),∵AB 是正整数,∵所有线段之和是3的倍数,故选:C . 【点睛】 本题考查线段的和差、线段计数,根据图形写出所有线段之和是解题的关键. 二、填空题31.已知线段20AB =,14AM BM =,点P 、Q 分别是AM 、AB 的中点.(1)如图,当点M 在线段AB 上时,则PQ 的长为___________.(2)当点M 在直线AB 上时,则PQ 的长为__________.【答案】8 8或403 【分析】(1)根据AB 的长度以及AM 、BM 之间的关系,可得出AM 和BM 的长度,再由P 、Q 分别为AM 、AB 的中点,即可得出AP 、AQ 的长,再利用PQ=AQ -AP 即可得出答案;(2)由(1)可得当M 在线段AB 上时PQ 的值,当M 在线段AB 外时,根据AM 和BM 的关系可得出两者的长度,再由P 、Q 分别为AM 、AB 的中点,即可得出AP 、AQ 的长,再利用PQ=AQ+AP 即可得出答案.【详解】解:(1)如图,当点M 在线段AB 上时20AB =,14AM BM =, 145AM AB ∴==,4165BM AB ==, 点P 、Q 分别是AM 、AB 的中点,122AP AM ∴==,1102AQ AB ==, 1028PQ AQ AP ∴=-=-=,故答案为:8.(2)由(1)得:当点M 在线段AB 上时,8PQ =;当点M 在线段AB 外时,如图:20AB =,14AM BM =, 132044AB BM AM BM BM BM ∴=-=-==, 803BM ∴=,203AM = 点P 、Q 分别是AM 、AB 的中点,11023AP AM ∴==,1102AQ AB ==, 10401033PQ AQ AP ∴=+=+=, 故答案为:8,403. 【点睛】本题考查线段长度的计算以及中点的应用,解题时注意“数形结合”数学思想的应用,考虑多种情况分析. 32.已知A 、B 、C 三点在一条直线上,6cm AB =,且2BC AC =,则线段BC 的长为____________cm .【答案】4或12【分析】分点C 在线段AB 之间和点B 在BA 的延长线上两种情况讨论求解即可.【详解】解:若点C 在线段AB 之间,如下图:∵6cm AB =,且2BC AC =,∵236AB AC BC AC AC AC cm =+=+==,∵2,4AC cm BC cm ==;若点C 在线段BA 的延长线上,如下图:∵6cm AB =,且2BC AC =,∵26AB BC AB AC AC AC cm =-=-==,∵12BC AC AB cm =+=;故答案为:4或12. 【点睛】 本题考查线段的和差.能分类讨论画出图形是解题关键.33.已知点A 、B 、C 在同一直线上,若AB =10cm ,AC =16cm ,点M 、N 分别是线段AB 、AC 中点,则线段MN 的长是________.【答案】13cm 或3cm 【分析】根据题意,根据线段和差性质,分点C 在点A 左侧、点C 在点A 右侧两种情况分析,即可得到答案. 【详解】如下图,当点C 在点A 左侧时∵点M 、N 分别是线段AB 、AC 中点 ∵152AM AB ==cm ,182AN AC ==cm ∵13MN AM AN =+=cm如下图,当点C 在点A 右侧时∵点M 、N 分别是线段AB 、AC 中点∵152AM AB ==cm ,182AN AC ==cm ∵853MN AN AM =-=-=cm故答案为:13cm 或3cm .【点睛】本题考查了线段的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线段中点、线段和差的性质,从而完成求解.34.如图,线段AB =5.C ,D ,E 分别为线段AB (端点A ,B 除外)上顺次三个不同的点,图中所有的线段和等于26,则CE =_____.【答案】3【分析】此题可把所有线段相加,根据已知AB =5,图中所有线段的和等于26,于是解方程得到结论.【详解】解:由已知得:AC +AD +AE +AB +CD +CE +CB +DE +DB +EB =26,即(AC +CB )+(AD +DB )+(AE +EB )+AB +(CD +DE )+CE =AB +AB +AB +AB +CE +CE =4AB +2CE =26,∵AB =5,∵4×5+2CE =26,∵CE =3,故答案为:3. 【点睛】本题考查两点间的距离,关键是表示出图中所有线段的和,根据线段间的关系转化为线段AB 的长与线段CE 的长,解关于CE 的一元一次方程.35.已知线段10AB =cm ,点C 在直线AB 上,且3AC =cm ,则线段BC 的长为____________.【答案】7cm 或13cm 【分析】当点C 在直线上时共有两种情况,点在线段上时答案为两条线段的差7cm ,点在线段的延长线上时,答案为两条线段的和13cm . 【详解】 解:共有以下两种情况:如图1,当C 点在线段AB 上时,()1037BC AB AC cm =-=-=,如图2,当C 点在BA 的延长线上时,()10313BC AB AC cm =+=+=,综上:BC 的长为7cm 或13cm .故答案为:7cm 或13cm .【点睛】本题涉及到了分情况讨论的思想,学生在思考时可以借助图形帮助自己理解,该题考查了线段之间的加减运算,要求学生能正确分析出线段之间的关系,并且考虑全面,不漏解最关键.三、解答题36.如图,已知四个点A、B、C、D,根据下列要求画图:(1)画线段AB、射线DC、直线AD;;(2)画CDB(3)找一点P,使P既在直线AD上,又在直线BC上.【答案】(1)见解析;(2)见解析;(3)见解析.【分析】(1)连接AB可得线段AB,连接DC,并向DC方向延长可得射线DC;连接AD,并向两边无限延长可得直线AD;(2)作射线DB,可得∵CDB;(3)作直线BC,与直线AD的交点即为点P.【详解】(1)如图,线段AB,射线DC,直线AD为所作;(2)如图,CDB ∠为所作;(3)如图,点P 为所作.【点睛】本题考查直线、线段、射线的概念,射线有一个端点,可以向一方无限延伸;直线没有端点,可以向两方无限延伸;线段有两个端点;熟练掌握概念是解题关键.37.如图,90PAQ ∠=︒,点B 、点C 分别在边PA 、QA 上,且12cm BA =,6cm CA =,动点M 沿AP 边从点A 出发,向点B 以2cm /s 的速度运动;动点N 沿QA 边从点C 出发,向点A 以1cm /s 的速度运动;若M 、N 同时运动,用(s)t 表示移动的时间.(1)当AM AN =时,求t 的值;(2)∵当t 为何值时,点M 恰好在AB 的13处? ∵在∵的前提下,AM AN +等于BA CA +的13吗? 【答案】(1)2t =;(2)∵2t =或4t =;∵不等于.【分析】(1)先根据“路程=速度⨯时间”可得,AM CN 的长,再根据线段的和差可得AN 的长,然后根据AM AN =建立方程,解方程即可得;(2)∵分13AM AB =和23AM AB =两种情况,由此建立方程,解方程即可得; ∵根据∵的结果,分别求出AM AN +和BA CA +的值即可得出结论.【详解】解:(1)由题意得:2cm,cm AM t CN t ==,6cm CA =,(6)cm AN CA CN t ∴=-=-,当AM AN =时,则26t t =-,解得2t =;(2)∵当13AM AB =时,即12123t =⨯,解得2t =, 当23AM AB =时,即22123t =⨯,解得4t =, 综上,当2t =或4t =时,点M 恰好在AB 的13处; ∵当2t =时,24(cm)AM t ==,64(cm)AN t =-=,则8(cm)AM AN +=,12618(cm)BA CA +=+=,此时181863≠⨯=; 当4t =时,28(cm)AM t ==,62(cm)AN t =-=,则10(cm)AM AN +=,此时1101863≠⨯=;综上,在∵的前提下,AM AN +不等于BA CA +的13. 【点睛】本题考查了线段的和差等知识点,较难的是题(2)∵,注意分两种情况讨论是解题关键.38.如图,已知AB =10cm ,点E 、C 、D 在线段AB 上,且AC =6cm ,点E 是线段AC 的中点,点D 是线段BC 的中点.(1)求BD 的长;(2)求DE 的长.【答案】(1)2cm ;(2)5cm【分析】(1)先求BC 的长,再用线段的中点求解即可;(2)先求EC ,再运用线段的和计算即可.【详解】解:(1)∵AB =10cm ,且AC =6cm .∵BC =AB ﹣AC =4cm .∵点D 是线段BC 的中点.∵BD =CD =12BC =2cm . (2)∵点E 是线段AC 的中点.∵EC =12AC =3cm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