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活动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活动

翻译:一种跨文化活动
1、作者以文化概念为切入点,考察了当时德国翻译的现状,客观分析了当时语言学发展对翻译研究的影响和作用。

在否定了传统语言学对翻译的解释后,霍恩给出了文化是人们必须知晓、精通和感觉的一切,用于判断人们的行为举止是否符合或违背社会对其设定角色的期待。

如果人们不打算承担违背社会常规的后果,它还可以用于指导人们行为,使之符合社会期待。

在这个定义中,他指出三点:(1)文化被看做知识、技能和感知的整体(2)文化与行为或行动、事件活动直接发生联系(3)文化依赖社会期待和规范,其中既包括社会行为规范也包括语言用法上的规范。

然后列举了洪堡和乔姆斯基互相对立的观点:洪堡认为语言是动态发展的,语言不但反映文化,也表现透过语言认识世界的说话人的个性。

乔姆斯基认为翻译就是“再解码”,就是转换语言的表层结构以反映其深层结构。

作者的观点是在两个极端之间选择一点以便有效地解决问题,即语篇在多大程度上是可译的,要视它与所在文化结合程度而定。

他说,对翻译研究而言,把文化看成综合了知识、技能和感知的整体非常重要,因为如果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人们就会要求译者不但要熟练掌握双语,还必须熟悉彼此的文化。

2、近来翻译理论的发展
近来德国出现了是那种翻译新学说,三种学说有以下共同点:(1)倾向于把翻译视为文化转换而非语言转换;(2)把翻译当做“交际行为”而非译码行动(3)研究译文功能(顺向性翻译)而不是原文的各种规约要求(逆向性翻译)‘(4)把语篇看做世界的组成部分,而非孤立的语言片段。

这三家学说中,赫尼希和库斯茂的理论出发点是把语篇看做社会文化背景的组成部分,强调译文功能至关重要,并提出评估翻译质量的基本标准。

费米尔认为翻译主要是跨文化转换,他把翻译看做行动,一种跨文化的活动,既可以发生在文化关系密切的语言之间,也可以发生在文化关系疏远的语言之间。

霍茨的曼塔里理论中最为引人注意的地方是把专业性的译者看成专家,把翻译活动视为涉及译者集体合作、委托人与顾客的整个复杂的行为。

3、规范
作者质疑索绪尔关于语言和言语的二元论本身的恰当性,并借用弗米尔的游戏与“游戏规则”的比喻说明规范不是归约性极强的严格分界线。

他指出,就翻译而言,规范同时既是原型又是惯例,位于“系统”和“语篇”连续统两端之间。

文学语言和非文学语言没有本质的区别,翻译研究必须面向各种语言文本,而不像语言学派那样只关心普通语言。

这篇文章中,作者以文化为切入点,考察了德国当时翻译研究的状况,客观分析了当时语言学发展对翻译研究的影响和作用。

翻译之所以不那么容易,乃是因为语言反映文化,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并受文化的制约。

一旦语言进人交际,便存在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表达问题。

这就要求译者不但要有双语能力,而且要有双文化乃至多元文化的知识,特别是要对两种语言的民族心理意识、文化形成过程、历史习俗传统、宗教文化及地域风貌特性等一系列互变因素均有一定的了解。

正是以上这些互变因素,英汉民族的语言文化才体现出各自特有的民族色彩。

例如:文化心理角度;“龙”就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图腾,是精神的象征,凝聚力的标志。

于是汉语中就有了很多由“龙”字组成的表示美好形象的词语。

如望子成龙,龙飞凤舞,龙凤呈祥,龙腾虎跃,龙骧虎步,画龙点睛,龙子龙孙等美好形象。

正因如此,中国的文化也就有了“龙的文化”的美誉。

但在西方人看来,“龙”却是另外一种形象,即“alargeiferce fabulousanimalwith wings and a long tail,a crested head andenoYITIOUSclaws,thatcanbreatheoutifre.”(一种体型庞大,长有双翼,顶有花纹,脚掌巨大的怪物)。

所以把“望子成龙”翻译成“expectone’S childtobecomeadragon”,西方人见了不仅觉得奇怪,而且绝对不会让他们的孩子成为dragon的。

因此,为了避免引起误解,我们可以把这
个成语译为longtoseeone’schildsucceedinlife。

总而言之,一种语言是该种特定的文化的产物。

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冲突“(cuhureshock)现象在所难免。

然而要想在短时间内克服这些冲突可能比较困难。

因为要想把某种语言中所有的成分从表面意义到象征意义通过翻译全部准确的表达出来几乎是不可能的。

翻译的可译性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像人们的思维差异、文化习俗的不同还有地域文化上的差异等等。

所以,在翻译中,如何处理文化因素便成为译者十分重要的任务。

作为一名负责的译者,译者应能准确的把握原文中的文化含义,必要时要对原文蕴含的文化背景在译文中加以适当的注释,对在异族文化中容易使读者产生误解的概念进行必要的澄清,从而能够帮助译文读者跨越文化的鸿沟,达到最佳状态的理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