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辽宋夏金元时期阶段特征和训练题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辽宋夏金元时期阶段特征和训练题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辽宋夏金元时期阶段特征和训练题宋元时期(960~1368年)古代中华文明继续发展时期【阶段特征】是我国封建经济和科技文化继续发展、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的时期。

政治上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很尖锐。

经济上南宋时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经济中心南移完成(全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宋元文化成就突出,达到我国封建文化的又一高峰,形成新儒学即理学,继续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具体表现】1、政治(1)加强中央集权:分裂割据和若干民族政权并立走向统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北宋解决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和武将争权的问题。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有效地加强了对全国的管辖和统治。

①军事: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②行政: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③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宋太祖主要从“权”“钱”“兵”三个方面,加强中央集权)。

宋初这些措施,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却造成了“三冗”的国家财政危机。

(2)政治制度及措施:(中央和地方机构的变化)①宋代:在中央,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为宰相;设枢密院(使)为最高军政机构;设参知政事和三司使分割宰相行政权和财权,皇帝得以独揽大权。

在地方,派文臣任地方官,实行更戌法,设通判、转运使(通判监察地方官)。

②元代:在中央,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另有宣政院、枢密院。

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2、经济(1)农业:稻麦复种制标志精耕细作技术全面成熟;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外来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引进占城稻);苏湖熟,天下足;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2)手工业:手工业部门增多。

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出现了五大名窑(河北定窑、河南钧窑、江西景德镇窑、浙江龙泉窑、陕西耀州窑),景德镇在北宋成为著名瓷都,元代成为全国制瓷中心,元代烧制出青花瓷。

出现了新兴的棉织业,元代黄道婆改进技术,推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3)商业:城市经济发展,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打破市、坊限制并出现晓市、夜市,不受官府直接监视,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商品种类增多;四川地区出现世界最早纸币交子;元大都是著名城市,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泉州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

3、文化(1)思想(程朱理学):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思想,形成新儒学即理学(程朱理学),南宋的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存天理,灭人欲”实际是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南宋后成为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2)科技:宋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用于航海和火药广泛应用在军事上,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伟大的贡献,是我国成为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

(3)教育:学校制度完备,书院兴起,知识分子地位提高、市民阶层队伍扩大。

(4)文艺:宋词、元散曲成为主要文学体裁;宋“话本”兴起。

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成熟,关汉卿等的优秀剧作鞭挞了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

(5)书法与绘画:书法追求个性、忽略风度,倡导有意无法,书法四大家(苏黄米蔡);绘画艺术全面发展,两宋宫廷画活跃、画学兴起;绘画成为商品;山水画成为独立的画种;风俗画为最大亮点,代表作《清明上河图》。

【训练题】一、选择题1.宋初惩晚唐五代以来藩镇坐大、对抗朝廷之弊,实行“强干弱枝”政策,结果以削弱藩镇为目标的“强干弱枝”战略,反而将州县从藩镇的控制下解放出来,一度恢复了自主权。

材料意在说明,宋初()A.地方具有一定活力 B.州县财政匮乏C.政府政策效果不佳 D.中央过度集权2.下表是968—1068年北宋军力发展统计表。

据表可知,这一时期的北宋()A.军事斗争的形势异常严峻 B.边疆危机愈演愈烈C.过度集权的弊端逐渐显露 D.军队战斗力得到加强3.宋太宗常谓侍臣曰:“国若无内患,必有外忧,若无外忧,必有内患。

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为防之。

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焉。

帝王合当用心与此”。

其意为()A.民用足而国富饶 B.强干弱枝守内虚外C.吏治清而政策明 D.勇于创新不断进取4.有学者认为,宋代的识字率相对较高。

真定府的一处摩崖石刻显示,山区牧羊人也有能读会写者;南方农村的文化教育水平高于北方,如建州“耕且读者十家而五六”,邵武军的许多村落“皆聚徒教授”。

这一现象表明当时()A.书院制度日趋完备 B.雕版印刷相当普及C.崇文兴教渐成风尚 D.文化重心已经南移5.“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宋真宗著《劝学诗》主要意为()A.宣传儒家伦理道德深入到人心 B.鼓励读书人读书科举参政治国C.提倡读书人功利主义的读书观 D.显示政府将不再限制土地兼并6.有学者认为,宋夏战争中,虽然西夏军队在战争中大败宋军,但由于北宋停止了岁赐,关闭了榷场,不准青白盐进入宋境,导致西夏粮食、布帛、茶叶及日用品供给奇缺,物价飞涨,引起各族不满,最终促成和谈。

该学者意在强调()A.宋朝控制着西夏的经济命脉B.经济实力决定战争胜负C.经济的互补性制约战和关系 D.经贸往来影响政权关系7.《宋史》载:“天圣中,及元昊反,即诏令陕西、河东等绝其互市,罢保安军榷场;后又禁令陕西并边主兵官与属羌交易。

久之,元昊请称臣,数遣使求复互市。

”由此可知()A.榷场贸易是民族交流的主要方式B.经济政策影响政治走向C.宋加强了对西夏有效管理 D.区域经济发展受到保护8.宋仁宗嘉祐四年,王安石作《明妃曲二首》,一时和者甚众,欧阳修也作诗以和。

诗中写道:“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汉计诚已拙,女色难自夸。

”欧阳修此举旨在()A.批评汉朝和亲政策 B.表达强硬的对外态度C.谋求加入变法阵营 D.支持王安石强兵举措9.元丰三年(1080年),作为“王安石变法”的举措之一,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管理海外贸易的专门法规《元丰广州市舶条法》正式颁行,标志着市舶制度逐渐成熟,向规范化、法制化过渡。

它的颁布()A.促进了王安石变法的成功 B.保证了宋朝政府财政收入C.推动了海上丝绸之路发展 D.瓦解了政府重农抑商政策10.据史料记载,神宗去世的元丰八年(1085年),国家财政总收入达到8249.63万贯,比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的6513.8万贯多出1700多万贯。

这说明()A.宋代冗官问题被解决 B.宋代“积贫积弱”的局面不复存在C.王安石变法增加了财政收入 D.北宋财政收入达到历史最高水平11.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六月,李纲建议“效仿唐代藩镇之制,沿河、淮、江设置帅府、要郡、赋于其便宜行事权,并允许其辟置僚属”;宋廷于是在“京东西、河北东路、永兴军、江淮、荆湖等路皆置帅府要郡”。

宋代的这一措施()A.是应对时局的必要选择 B.使得宋朝君主权力旁落C.表明中央对地方的妥协 D.使宋形式上实现了统一12.辽太宗时期在燕云十六州地区设科考试,专为汉人而设,无固定的科考时间规划;辽圣宗时期每年进行一次开科取士,分诗赋、经义、法律三科,不允许契丹等北方部族人参加。

这些举措旨在()A.增强当地汉人对辽朝政治的认同 B.根除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C.阻滞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D.彰显蕃汉分治政治制度的合理性13.金朝入主中原后,大肆宣扬“有德即中国”“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的理论,称宋、金两国是各自独立的政权,但都是中国。

在《金史》一书里,“中国”一词共出现14次,除了3次指中原地区以外,其余均专指金朝。

这反映出金朝()A.对中华多元一体的认同 B.同北宋政权展开长期对峙C.有彻底推行汉化的决心 D.承认南宋政权的正统地位14.元朝共举行科举考试16次,只设进士一科,共录取 1139人,而且分配名额极不公平,蒙古人、色目人、汉人的人口基数相差悬殊,但录取名额一样。

据此可知,元朝的科举制度在客观上有利于()A.民族平等的实现 B.民族凝聚力增强C.科举制度的完善 D.元朝统治的强化15.元朝在地方管理上实行行省制度,委派官员代表中书省处理地方事务;对于吐蕃地区,由直属中央政府的宣政院进行管理;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设置澎湖巡检司,经略台湾。

这些措施()A.推动了道家思想的传播 B.防止了地方官员的腐败行为C.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D.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16.以下为“西汉、唐朝到北宋南北方人口(户)的比例表”。

表中人户变动主要是因为()A.生产关系的发展 B.国家控制的松弛C.经济重心的南移 D.政治中心的东移17.下表为宋代酒产量与酒课收入表,这一时期数据的变化反映出()资料来源:李华瑞.宋代酿酒业简述[J]门.中国史研究,1991(3)A.商品经济的发展 B.经济重心的南移C.重农抑商的松动 D.政治局势的变动18.宋代,在社会上出现了一批专为戏曲写唱词、作剧本的职业脚本撰写者“才人”。

他们成立了行会组织“书会”,根据观众趣味,不断修改脚本提供给戏班表演从而获得合理报酬。

这反映了当时()A.大众趣味决定戏曲创作 B.戏曲艺术渐趋成熟C.文化创作冲破理学束缚 D.世俗文化得到发展19.南宋学者陈耆卿认为:“古有四民,曰士、曰农、曰工、曰商,士勤于学业,则可以取爵禄;农勤于田亩,则可以聚稼符穑;工勤于技巧,则可以易衣食;商勤于贸易,则可以积财货。

此四者皆百姓之本业。

”这一主张反映了()A.传统经济思想重视农业 B.新经济因素的产生发展C.民众广泛支持统治阶层 D.学者对四民阶层的认可20.据《蹴鞠图谱》记载,宋朝时期,在汴京城,有许多蹴球茶坊和角球店,还出现了许多专门制作鞠的手工作坊,有品牌的商品鞠有24种。

蹴鞠不仅在民间盛行,在宫廷中也非常流行,宋徽宗就是一位蹴鞠爱好者。

据此可知,宋代蹴鞠()A.使市民阶层获得全面发展 B.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C.促进体魄和军事能力提升 D.源于民间的劳作技能21.唐代服装以青绿为主色调,配与朱红、朱黄等色调,色泽明快、色彩浓烈。

宋代服饰以色泽简素之雅的淡蓝为主色调,崇尚素净温润、闲散淡远、顺万物之道的自然美。

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民族政权的对峙 B.世家大族的衰落C.理学的形成发展 D.市民群体的兴起22.我国古代有位科学家改进和创制了简仪、圭表等多种天文观测仪器,“皆臻于精妙,卓见绝识,盖有古人所未及者”。

他还主持大规模科学观测,编制历法,“历成,(世祖)赐名曰《授时》,颁行天下”。

这位科学家是()A.郭守敬 B.裴秀C.徐光启 D.沈括23.有学者在谈及中国古代发明时指出:“中国古代没有完善的形式逻辑思想,很难产生严密的理论武器,因此科技只是停留在经验技术层面,而古希腊的科学哲学思想却使得技术转化为生产动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