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通史专练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通史专练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高三历史高考一轮复习通史专练——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1.(山东省潍坊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A卷))唐代的驿兼有“官旅”(官员旅店)和“邮传”(文书传送)两种职能;宋代时,驿成为单纯的官员旅店,“邮传”职能由新设的、较为密集的“递铺”承担。

这一变化()A.提升了国家行政效率B.减少了政府财政支出C.密切了各地民众联系D.促进了各地商品交流2.(吉林省长春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曲宴是古代帝王赐宴的一种,具有私宴性质,用以拉拢臣下,便于对朝政的控制,参加的人员一般是皇帝近臣、宗亲等。

表中曲宴人员变化能够反映出()北宋官员出席曲宴的部分记载A.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动B.科举制度的日益完善C.宋初政治改革的方向D.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3.(广东省茂名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A卷))两宋时,中枢政治运作通常以君主朝堂听政形式进行。

但南宋宁宗常不临朝,重用史弥远为宰相并长期兼任枢密长官,文书奏状多直达于史弥远,时人评价道“知有私室而不知有公朝”。

由此可以推知,宋宁宗时期()A.变革制度有效抑制武将势力B.权相专横改变政务处理机制C.君主权力受到冲击渐趋弱化D.权力集中有效提高行政效率4.(江西省九江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宋孝宗在位27年,先后出任宰相的有17人,参知政事更是达到34人之多;同时,孝宗还恢复了宋代立国以来“异论相搅”的祖宗家法,提倡宰臣之间存有不同的政见;另外,还重用他当皇帝之前的部属们制约宰臣,孝宗这些做法有利于()A.保障国家决策正确B.强化中央集权趋势C.把控朝廷中枢权力D.提高国家行政效率5.(吉林省白山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下表可用来说明,王安石变法()A.重在保护社会弱势群体利益B.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操之过急C.强调国家对社会经济的干预D.重视对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6.(四川省自贡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治平四年(1067年),宋神宗欲召王安石到中央政府来工作,“安石屡引疾乞分司”(唐宋之制,中央官员在陪都任职者,称为分司)一而再,再而三请病假;神宗提拔司马光为翰林学士,司马光多次推辞,最后神宗“诏以告置光怀中,光不得已乃受”。

可见北宋时期()A.士人普遍孤傲清高B.君主权威日益下C.政治环境相对宽松D.群臣结党制约皇权7.(四川省绵阳市高中2023届高三一诊历史试题)辽金时代所谓的“汉人”,是特指辽朝境内以燕云十六州人口为主的汉族人民。

由于长期处于异族统治之下,“汉人”具有明显的胡化倾向。

宋人不承认他们是汉人,而契丹、女真等民族却仍将他们看作是汉人。

这一现象说明当时()A.少数民族封建化加速B.民族交融趋势加强C.推行民族歧视的政策D.民族矛盾趋于缓和8.(湖南省百师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一轮复习联考(五)历史试题)下表为部分唐宋时期诗歌摘录。

这一部分诗歌诗歌出处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杜荀鹤《泾溪》积玉堆金官又崇,祸来倏忽变成空;五年荣贵今何在,不异南柯一梦中陈瑉《临刑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A.蕴含一定的处世哲学思辨B.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的厌恶C.反映出整顿吏治态度坚决D.侧重于表达对时局的忧虑9.(浙江省云峰联盟2022届高三10月联考历史试题)郑思肖,宋末元初著名画家,南宋灭亡后改名“思肖(‘肖’为繁体‘赵’字的一部分)”。

其笔下的兰花疏而不空、无根无土,意境深远。

他在其代表作《墨兰图》(如图)上自题“一国之香,一国之殇”。

这反映出当时A.文化的地域性特征浓厚B.艺术创作受到时代影响C.以兰花为重的文人意趣D.风俗绘画体现家国之殇10.(辽宁省辽南协作校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如图是南宋画家刘松年的《中兴四将图》,现藏于国家博物馆,画中四人分别是张俊、韩世忠、刘光世和岳飞。

画家在题跋里写道:“自王公大人下至牛童马走、妾妇稗官之口,无不称道其武勇忠义君子”。

这幅艺术作品①寄托画家的爱国情怀②顺应商品经济的发展③蕴含文化的时代价值④有利于南北文化融合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③11.(统编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课时练习(2))据晋代《三国志》记载,诸葛亮“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而在宋元时期文人的笔下,诸葛亮的形象被大力美化或神化,志在北伐一统、兴复汉室的诸葛亮成为民族英雄、爱国志士,更成为呼风唤雨、用兵如神的神奇军师。

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文学风格的发展B.主流思想的演变C.统治政策的需要D.民族矛盾的尖锐12.(2022年新高考辽宁历史高考真题)金朝海陵王前期,宰执中女真宗室出身的大贵族占据重要地位,他们议国事、治国政。

正隆元年(1156年),海陵王改革中央官制,宰执中没有宗室大贵族。

这一变化反映了()A.官僚体系完善B.宗室素质下降C.吏治腐败严重D.君主专制加强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13.(宁夏银川市2022届高三一模文科综合历史试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从宋朝建立到仁宗时,全国兵额增加七八倍……军队大半来自招募。

应募者要么是游手无籍之徒,要么是负罪亡命之辈。

而且朝廷又往往因岁凶募饥民,遂使长大壮健者游惰,而留耕者胥老弱。

如是久之,农村生产力日渐减削。

且募兵终身在营伍,自二十以上至衰老,其间虽四十余年,实际可用者至多不过二十年。

廪之终身,实际即是一卒有二十年向公家无用而仰食。

宋兵制以厢军伉健者升禁卫,然卫士入宿(厢军精锐到禁军报到),即不自持被(被褥)而使人持之,给粮不自荷(搬运)而扉人(雇人)荷之。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1)根据材料,概括宋初兵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初兵制实施的影响。

14.(四川省成都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材料熙宁二年(1069年),宋廷采纳王安石建议,开始实行“农田水利法”,规定各县必须仔细调查当地荒田与水利状况,拟定详细兴修计划,州级官府要严格审核,提出意见并上报。

任何民户均可向官府陈述水利兴修意见或主动承包水利兴修,按其功利大小获得酬奖甚至授官。

居民须按户等出工出料,否则将受严惩。

若财力不足,官府可贷以利息低、归还期长的青苗钱。

此法实行后,国家垦田面积扩大、土质得到改善,也出现了新的水利著作和治水工具。

熙丰时期,官府修浚河流的总数与年平均数皆为北宋历代最高。

——据漆侠《王安石变法》等【问题】(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推行农田水利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安石农田水利法改革的意义。

参考答案1.【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宋代时,“邮传”职能由“递铺”专门承担,而且比较密集,有利于保证文书的及时传送,提升国家行政效率,A项正确;“递铺”为新设机构,并且较为密集,不利于减少政府财政支出,排除B项;“递铺”的职能是传送文书,不会加强各地民众的联系,排除C项;“递铺”的职能是传送文书,不会促进各地商品交流,排除D项。

故选A项。

2.【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曲宴是古代帝王赐宴的一种,具有私宴性质,由材料中“用以拉拢臣下,便于对朝政的控制”,可知这一宴会的本质,即将“曲宴”与“用以拉拢臣下,便于对朝政的控制”之间“搭桥”,而其“搭桥”的关键在于明确表中曲宴人员变化。

表中曲宴人员变化呈现出一个基本特征,就是从武将到文臣,这反映出宋代重文抑武政策的逐渐确立,这也反映了宋初政治改革的方向,C项正确;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动是指阶级间的变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A项;科举制度的日益完善是指科举制选拔人才的思想、组织、程序等完善,并非体现在文官地位提高上,排除B项;中国古代史社会主要矛盾始终如一,即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排除D项。

故选C项。

3.【答案】B【详解】据材料“两宋时,中枢政治运作通常以君主朝堂听政形式进行。

但南宋宁宗常不临朝,重用史弥远为宰相并长期兼任枢密长官,文书奏状多直达于史弥远……”可知,南宋宁宗常不临朝,重用史弥远为宰相并长期兼任枢密长官,文书奏状多直达于史弥远,因而造成史弥远专权,对南宋中后期政局影响十分重大,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抑制武将势力,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南宋宁宗常不临朝,重用史弥远为宰相并长期兼任枢密长官,文书奏状多直达于史弥远”,未涉及君主权力受冲击,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提高行政效率,排除D项。

故选B 项。

4.【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宋孝宗在位27年,先后出任宰相的有17人,参知政事更是达到34人之多;同时,孝宗还恢复了宋代立国以来‘异论相搅’的祖宗家法,提倡宰臣之间存有不同的政见;另外,还重用他当皇帝之前的部属们制约宰臣。

”可见宋代的宰相数量较多,且提倡宰臣之间可以发表不同政见,并对宰臣进行制约,这些做法有利于皇权的加强,把控朝廷中枢权力,C项正确;“保障国家决策正确”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皇权和相权的关系,君主专制得到强化,并非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无法得出中央集权趋势强化,排除B 项;孝宗这些做法主要为了制约相权,强化皇权,并非一定提高国家行政效率,排除D项。

故选C项。

5.【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王安石变法出台了一系列规定加强对农业、军事、商业等方面的控制,强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C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提到对社会弱势群体的保护,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并不是其失败原因,排除B项;宋代社会经济结构仍然是农业为主,排除D项。

故选C 项。

6.【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宋神宗多次召王安石到中央政府工作,还多次提拔司马光,这说明统治者爱惜人才,为士人参政提供了宽松的政治环境,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士人普遍孤傲清高,排除A项;宋朝君主专制加强,君主权威日益下降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未显示群臣结党,排除D项。

故选C项。

7.【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汉人’具有明显的胡化倾向”可知,辽金时代统治下的汉人具有胡化倾向,说明汉族与少数民族交融趋势加强,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汉族胡化,而少数民族封建化强调汉化,排除A项;元朝推行的四等人制属于民族歧视政策,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出民族矛盾,排除D项。

故选B项。

8.【答案】A【详解】材料表明这几首诗歌都结合作者生平境遇与所见所闻创作而成,体现诗人对于人生的深刻反思,蘊含一定的处世哲学思辨,A项正确;材料并非共同表达诗人对官场、吏治及时局的态度,排除BCD项。

故选A项。

9.【答案】B【详解】根据“南宋灭亡后改名“思肖(‘肖’为繁体‘赵’字的一部分)’”可以看出这与国家的兴亡有关,而“其笔下的兰花疏而不空、无根无土,意境深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