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的含义
1
教育最终是要为社会培养人才的。
所以,对人才的认识,直接决定教育的方针政策,影响教育活动的开展。
而人才的概念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有不同的认识。
比如在81年时,我们认为人才就是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所以提出培养“又红又专”的人才的教育方针。
86时推行义务教育,认为人才应该是建设型的,因此,在义务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教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
把人才看作是全面发展的人。
而到02年十六大报告,则提出了创新型人才的概念。
2
与国家的教育方针从政治角度来认识人才不同,社会对人才的认识比较具体。
一般认为,人才就是“有才识学问的人”,“德才兼备的人”,“有某种特长的人”,或者“是人群中先进的精华部分” 等等,通俗地说就是具有不同于一般人的若干本质特征的人。
“人才学”是一门以“人”和“人才”问题为研究对象,综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成就而形成的新兴学科。
主要研究人才的开发、培训、管理、使用和人才成长的规律及其在人才发展实践中的应用。
人才学这样定义人才的概念:“人才就是以其创造性的劳动,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做出一定贡献的人。
”
这个定义则重于人的创造性,与十六大报告中的创新型人才有异曲同工之妙。
按人才学的定义,人才就是指具有“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有知识,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的人。
有创造性的人,就是人才,没有创造性的人,就不能称为人才。
3
从人类的历史可以看到,创造性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引擎一样,有力地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
政治、科学、艺术、经济,无一不是在人类创造力的成就。
远的不说,就看现代历史。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心。
当时英国产生了像牛顿、麦克斯韦、法拉第、洛克、亚当·斯密等一大批伟大的科学家、哲学家和经济学家。
他们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创造性,做出许多新发明、新发现。
他们的贡献不有力地支撑了当时英国的经济增长,而且影响了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整个人类文明的面貌。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美国采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吸收世界各地大批优秀人才移居美国。
象爱因斯坦等二十世纪的科学泰斗,也都移居美国,使美国获诺贝尔奖的人数居世界首位。
世界经济增长的重心也随着大量创造性人才的到来,而从英国移向美国。
经过二十多年的开放改革,我们引进了大量的外来技术和外来资金,中国经济有了巨大发展。
然而,在我们取大巨大成功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丝隐忧,那就是创造性人才不足。
虽然我们能够成为“世界工厂”,但由于在许多方面没有原创的核心技术,使企业的发展不得不受制于人。
DVD行业以及彩电行业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人才的含义是什么?
时间:2002-12-04 00:00 本网
我们首先应该明白人才的真正含义:
人才其实就是人力资本的表现形式,
人力资本又是知识资本的实现形式,
即:人才=人力资本=知本家
banpeng1提到的合适的人说白了就是人力资源,经济
学里讲生产力的三个要素包括:劳动工具、劳动对象、
劳动力。
构成生产力要素的,称为资源。
所以人力资源(合适的人)实质是指作为劳动的人。
社会上大部分有知识和没有知识的人都可以说成是社会人力资源。
也就是说,是一些工作岗位上适合的人。
人才是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相应的知识,二是运用这些知识的操作过程。
人才的形成不是个人的功劳,其中有单位提供的条件,也有社会提供的条件,人才是在特定环境里产生出来的。
比尔盖茨在IT业是人才,如果把他放到美容美发业或许他就一无是处了。
没有一个人的知识的拥有可以离开社会条件和单位条件,如果能成为人们所认为的人才,实际上就是人们对其个人能力、成果、荣誉、名声等的认定,但不是对单位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否定。
人才属于资本范畴。
过去认为构成资本的只能是物质财富和货币财富,但现在出现了一种新型的资本,即:附着在人的身上和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人力资本。
人才往往是通过知识来体现的,但不是一切有知识的人都能成为人才。
只有那些通过:知识——技术——产业的链条,转化为生产力知识的人,只有那些在经济活动中创造经济效益价值的人,才可能成为人才。
就象钱一样,放在自己手里,只是钱,放在银行里,是存款,但都不能说是资本,只有把它投放到某个社会运营中,才成为资本。
也就是说,知识装在脑子里不运用,毫无意义,只有把所拥有的知识和技术,和市场运营结合起来,为社会和市场带来效益,并在此同时提高自己能力的人,才算是人才。
欠缺创造性人才,是制约我们社会发展障碍。
为了有力地支撑我们社会的发展,我们需要培养大量有创造性的人才。
所以,人才学在人才的多种属性中特别强调创造性,把创造能力看作是人才的第一能力,是有特别的现实意义的。
4
但对社会的发展进步,不仅仅是创造性的活动在贡献着,有一些基础性的工作虽然不那么具有创造性或新颖性,但依然是重要的、和不可缺少的。
比如,一个熟练的车工对一件产品的实现就很重要。
虽然,车工的劳动可能没要什么特别的创造性或新颖性,但我们似乎不能说一个技能熟练的车工就不是一个人才。
所以,经济学中使用的是“人力”的概念,而不使用人才学所使用的“人才”的概念。
比如,1960年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舒尔茨就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
这不是说创造性不会在经济活动中发挥作用,而是在经济活动中,人的作用不仅是其创造性,人的其它方面的属性在经济活动中也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5
在人力资源理论中,广义上的人力资源指智力正常的人。
狭义上则有多种定义。
比如:“人力资源是指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劳动者的能力,即处在劳动年龄的已直接投入建设和尚未建设的人口的能力。
”“人力资源是指社会组织内部全部劳动人口蕴含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人力资源是指存在于人身上的社会财富的创造力,就是人类可以用于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的体力、技能和知识。
”
“人力”就是人的“智力”和人的“体力”的合称。
所以一般认为,人力资源是指能够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有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的总和。
6
人力资源的概念涵盖了所有活着的有工作能力的成年人。
这一定义不特别强调人的创造性,个体的人只要具有工作(活动)的能力,就是人力资源的一个组成分子。
根据这一定义,“人力”包含了“人才”,“人才”是具有创造性的特殊“人力”。
“人才”无疑应该是一种优秀的人力。
但“人力资源”的概念并不能完全涵盖“人才”的概念。
我们可以把优秀的“人力”看作是“人才”,但却不能把“人才”与优秀的“人力资源”完全等同起来。
这是因为“人才”的概念是历史性的概念,具有永恒性。
而“人力资源”则是一个经济概念,有时效的要求。
比如,许多人才的独创性成果,不是即时就能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
有些成果只是给别人的成果提供进步台阶。
有些成果,则可能要在发明者死后许多年才会真正地对社会发挥作用。
哥白尼活着的时候,没有人认为他是一个可以改变世界的优秀“人力”,他也不被这样对待。
但他死后出版发行的《天体运行论》,却彻底改变了我们对宇宙的认识,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里程碑式的特殊人才。
同样,我们都知道火箭是古代中国人的发明。
但在古代,发明火箭并不被认为是有什么了不起的事情,火箭的发明者也不被认为是有多大重要性的“人力”资源,甚至连姓名也没有留下来。
但若他的名字能留到今天,一定会被尊崇为伟大的发明家,是一个对人类文明发展产生了里程碑式贡献的特殊“人才”。
“人力资源”作为一个经济概念,“人力”的每一次活动都应该有产出,能创造经济效益,可以有效地衡量活动结果的价值。
如果不能创造经济效益,“人力”就不成为“资源”了。
而“人才”的活动,却是带有探索性,除非判断者有足够的洞察力,否则,活动的真理性无从判断,活动的价值也难不容易衡量,具有风险性。
伽利略就被宗教法庭审判了。
“人力”和“人才”的区别,对教育活动有重要影响。
因为,我们的社会同时需要“人力”和“人才”的服务,这种需要规定了教育必须负担起培养这两种具有不同属性的人的任务。
由此也决定了教育系统必然是一个多功能系统。
功能单一,就不能满足多样化的社会需要。
如果某一教育系统的目的是培养“人才”,那么,它就会侧重于创造性、探索勇气等方面的培养。
如果目的是开发“人力”,就会侧重于做出可效果可立即衡量的事情的能力。
比如考试能力的形成,其实就是一种“人力”开发,而不是“人才”的培养。
但尽管“人才”和“人力”的活动有区别,却也有共通点,就是他们都应该具有完成活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