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周星期第节(课时)年月日第1章教育与人的发展课时2第1节人的发展的含义第二节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1.识记人的发展、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年龄特征的概念。
2.描述遗传、环境、教育、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阐述人的发展的规律及其教育意义。
应用本章所学原理,结合本校实际,探讨如何发挥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
理论课教学方法讲授、自由讨论、教案主要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运用第一节人的发展的含义一、人的发展的一般概念人的发展是指人类个体从出生到成年经衰老至死亡的身心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
具体指人作为生命个体从出生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知识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增加而带来的生理和心理的变化过程。
生理方面,包括人的各种组织器官和神经系统的发展及其机能的成熟;心理方面,它包括各种心理(如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的发展,也包括个性的形成。
二、人的发展的基本规律(一)发展的统一性人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
身体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身体的正常发展是心理发展的自然基础,特别是大脑及神经系统的发展,制约着心理发展的过程;人的心理的发展反过来也影响着身体的发展。
(二)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发展的过程和特点的出现具有一定的顺序。
第二节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人的发展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是一个多因素综合作用的过程。
一、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遗传又称遗传素质,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方面的生物特点。
它包括神经系统特别是脑的结构与机能特征,运动器官、感觉器官、语言器官等方面的结构与机能,以及肌体结构、形态等方面的特征。
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生物前提和物质基础(二)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阶段所谓生理成熟指的是个体受遗传素质制约的生理机能和构造的变化在一般的年龄阶段所达到的一般程度。
(三)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遗传素质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为人的发展提供生物和物质基础,它在人的一生中都会持续发挥作用。
人之间的遗传素质是有差别的,表现在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某些差异,感觉器官的结构和机能上的差别等。
这些差别会对人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形成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环境是围绕在个体周围的并对个体自发地发生影响的外部世界。
环境包括两种:一是社会环境;二是自然环境。
(一)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指人们所生活的一定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条件,包括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两种。
宏观环境如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社会关系、社会精神文化等等。
微观环境如家庭、邻里、亲友、娱乐场所、工作单位等等。
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其影响是非常广泛的,大致可概括为如下两个方面:第一,宏观社会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总的条件和背景,制约着人发展的方向和水平。
宏观社会环境包括人所处的历史时代,社会制度、生产生活方式、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等社会大背景,它在总体上制约着人的发展。
这种制约表现在两个方面:①社会环境使人从遗传素质所得到的发展可能性变成了现实性。
②宏观社会环境制约着一个人的发展方向和水平。
第二,微观的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
微观环境比宏观环境对人的影响更为直接。
人从出生开始,首先接触到的是对人的成长影响最为深远的微观环境就是家庭教育,它包括父母的教养方式和方法、父母的生活态度以及家庭条件等等。
(二)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指不依赖于人而存在,人与其它动物所共有的环境,是同人类生活和活动密切相关的、能够对人的存在和发展发生影响的种种自然条件的总称。
自然环境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在自然环境中、对人的影响最直接的是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主要是指人们生活于其中的空间、位置、地形、气候、土壤、植被等环境因素。
三、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教育也属于社会环境范围,但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环境。
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与遗传因素和自发的环境的影响相比,在人的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
(一)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学校教育代表社会对人的要求,根据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按照一定的目的与方向,选择适当的内容,采取有效的方法,利用集中的时间,对人进行系统的教育和训练,使人获得比较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形成一定的世界观和道德品质。
(二)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学校教育是在各种严格的规章制度的制约下进行的。
它保证了教学的良好秩序,把人的发展所需要的一切时间和空间全部纳入到可控的程序之内,保证了教学得以顺利、有节奏地进行。
同时,学校教育又具有系统的学习内容。
这些内容既考虑了社会政治经济对人才规格的需要,又考虑了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年龄特点与接受能力,从而保证了人才培养的高质量与高效率。
(三)学校教育具有高度的组织性学校教育主要是通过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进行的。
学校是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组织起来的。
它有比较完整的组织机构,又有经过教育和训练的专职教育工作者,把学习者按照一定的教育要求组织在专门的教育过程中进行教育和训练。
(四)教育可控制和利用各种环境因素对人的自发影响教育环境都是经过精心选择和组织起来的。
学校根据教育目的利用和调配各种社会资源。
经过精心创设的校园环境和严密的学校管理制度可以限制和排除一切不良环境因素的干扰,充分利用和发展一切积极因素的作用,以确保个体发展的方向。
(五)教育可以充分发挥个体的遗传优势,弥补其缺陷事实证明,人的先天素质是不一样的。
教育可以根据儿童的遗传素质,有意识地发挥他的长处,弥补其不足,使先天的遗传素质向有利于儿童成长的方向发展。
特殊教育在超常儿童教育和残疾儿童教育方面所做的探索和成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但应该看到,教育的主导作用并不是万能的。
教育既不能超越它所依存的社会条件,凌驾于社会之上去发挥它的主导作用,又不能违背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任意决定人的发展。
四、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人与动物不同,人是一个能动的个体,具有主观能动性。
人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和适应这些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而是在积极主动地与周围的环境进行相互作用。
如上所述,在人的发展上,教育不是起绝对的主导作用,人的发展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教育的主导作用是有条件的。
对个体而言,教育既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中性的甚至是消极的。
教育经验、师资水平、物质条件、学生原有水平以及社会上各种外在因素都可以影响到教育主导作用的发展,教育的主导作用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一、教育的自身状况教育主导作用发挥的程度和效果的大小,与教育自身的条件有很大的关系,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教育物质条件影响教育的速度和规模教育的物质条件是教育赖以存在与发展的基础,也是教育功能正常发挥的前提条件。
教育的物质条件包括校园地理环境、校舍(办公室、教室、图书馆、实验室、操场、教工学生宿舍、浴室、商店等)、教育设备(桌椅、黑板、幻灯机、照相机、摄像机、电视机、投影仪、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器材、安全、防火、卫生、体育设施等)、图书、教材、教学辅助资料、办公用品、学习文具等。
(二)教师素质高低制约着教育的水平教师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有这样的赞誉:“你不仅是活的知识库,不仅仅是一名专家,善于把人类的理智财富传授给年轻一代,并在他们的心灵中点燃求知愿望和热爱知识的火花。
你是创造未来人的雕塑家,是不同于其他人的特殊雕塑家。
教育创造真正的人,就是你的职业。
社会把你看成能工巧匠,我们国家的未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种能工巧匠。
”教师的专业性是构成教育主导作用的主要因素之一,这一方面取决于教师的知识结构、教育能力和智慧,更重要的是取决于教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职业道德。
(三)教育管理水平制约着教育功能的发挥教育管理是对特定教育系统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等)进行合理组合,使之有效运转,以实现教育目标的协调活动。
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教育管理工作至少要涉及到以下九个基本要素:目标、机构、职位、人员、财物、时空、信息、文化、法律等,任何一个要素出问题,都会给教育带来负面影响。
二、家庭环境因素(一)家庭经济状况有研究表明,家庭经济状况对儿童成长发展有重要影响。
家庭经济条件好坏影响着儿童所能享用的教育资源的质与量。
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儿童享受教育的年限和在何等资源条件的学校就读。
同时,家庭经济状况也制约着家长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精力和经济的投入程度。
但这种影响作用是有限的。
(二)父母的文化水平有关研究表明,儿童的发展、家庭教育的质量与家长的文化水平成正比。
家长的文化水平越高,其教育能力和家庭教育水平就越高,儿童发展的基础就越好,发展的潜力就越大。
(三)家庭的人际氛围家庭的人际氛围是家庭成员在经常状态下占优势的、一般的态度与感受,是家庭生活中的一个非自然的主观因素。
一般而言,民主的、平等的、和谐的家庭气氛,增强了家庭内部的群体凝聚力,保证了家长教育影响的效果,这对子女的学习和品德发展是有利的;相反,专断的、紧张的、经常有冲突的家庭氛围,对于子女的教育和成长,势必产生不良的作用和结果;平淡的、不活跃的、关系疏离的家庭气氛,导致子女与家长之间有一定的“离心力”,存在一段心理距离,家长对子女的教育要求和教育影响也因此而被削弱了。
三、社会发展状况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既不存在离开社会的教育,也不存在离开教育的社会。
只有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教育才能保证受教育者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任何教育活动都是在一定社会所提供的条件和背景中进行,无不受到社会条件的制约,标上社会时代背景的印记。
影响教育发挥主导作用的社会条件主要包括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整体社会环境、民族心态、文化传统等。
社会生产力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育人功能。
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后工业社会,这一系列社会形态的转变,都对教育的育人功能产生极大的影响。
(2)政治制度的开明程度制约着教育功能的取向。
在一个民主开明的政治制度下,国家不仅重视公民意识的培养,更重视自由、民主、宽容、尊重等社会价值观的养成。
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教育才有可能是以培养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来实现社会的发展。
(3)良好的社会风尚能强化学校教育的正面影响,而消极败落的社会风尚则会抵消甚至消解教育的作用。
社会风尚是个人生活的真实世界,对个人的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规范作用。
总之,教育的主导作用不是无条件产生的,它要受到多方因素的制约。
教育如果能得到社会各方面条件的积极配合,就能充分发挥出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独特作用。
第1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第一节人的发展的含义第二节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第周星期第节(课时)年月日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课时2第三节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及其教育了解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利用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其进行教育理论课教学方法讲授、自由讨论、教案主要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运用第三节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及其教育(一)发展的统一性人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