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 第四章 教育目的
❖ 要素主义教育目的:巴格莱教育思想的一个最基本的观点就是主张把 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强调在民族生活、文 化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基本的、永恒不变的、青年人必须学习的文化与 知识要素,并坚决认为传统教育的基本内容、原则、方法等仍然是现 代教育必须保留并发扬的要素,要素主义也因此而得名。
❖ 他认为应该把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作为学校教育课程的标准,并强调 在筛选课程内容时,要以“坚持社会福利和社会进步作为基本准则”。 巴格莱将那些作为课程内容的“共同要素”理解成人类共同的思想、 共同的理解、共同的准则,以及共同的精神,并将它们具体划分为四 个方面:第一,学习习惯和基本技能;第二,知识,包括观念、概念、 含义、事实、原理、理论假说;第三,理想或情感化的准则;第四, 态度,包括理论观点、顿悟、兴趣、忠诚等。在课程设置上,巴格莱 主张以包含上述共同要素的学科为核心,设置能培养读、写、算基本 能力的科目,并从知识的心智训练功能出发,设置要求严格、精密的 几何、拉丁文等,经后来的要素主义者发展,逐步形成了强调以“学 科为中心”,倡导新三艺,即数学、科学、外语的课程体系。
❖ 永恒主义教育目的:指一个传统的教育流派,也称新古典 主义教育。它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流行于50年 代的英、法等国,之后逐渐衰落。最主要的代表有美国教 育家赫钦斯、法国的阿兰和英国的利文斯通。永恒主义作 为一种教育哲学,坚持主张过去的东西是卓越的,为宇宙、 人性、知识和真善美的不变的本质辩解,认为凡是值得向 往的东西都是永恒不变的。永恒主义者强调,理性是人性 的基础。社会秩序的稳定,依赖于以永恒的真善美原则为 基础的理性文化。漠视这些理性文化,社会就会因精神支 柱的坍塌而立足不稳。他们甚至把20世纪30年代世界范 围的经济危机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归因于道德问题和文化 问题。永恒主义在极力推崇“永恒价值”的基调上,确立 了“复古式”课程标准。他们还认为,好的教育在于使人 逐渐认识真理而变得富有人性。
第二节 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二、不同的社会制度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三、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也使教育培养的人各具特
色。
第二节 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二)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 柏拉图: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社会分成三个等级,第 一等级是哲学家王者和执政者,第二等级是武士 (军人),第三等级是农民、商人和手工艺人,是 物质需要的供应者,奴隶在外。第二、第三阶级要 服从第一级的命令,各阶级各执其事,各安其分, 这样的国家才能成为充满正义的国家!
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层次结构
2、意义和作用 这一句话非常重要: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 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规则,它贯 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 意义。(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源头和归宿) ❖ 教育目的的导向作用。 ❖ 教育目的的激励作用
目标就是价值,假如目标有价值,并且人们愿意获得它, 那么它便能使学习者付出为达到该目标所需要的力量。 ❖ 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 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
。
妈妈,我再也不当博士后啦!”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 才的总的要求。
个人本位论
社会本位论
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 发展,教育目的应该根据人的本性 需要来确定;注重个人价值和身心 和谐发展
教育目的应该根据社会要求来确定;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 社会必须的知识技能和道德规范;强 调人是社会的产物;教育就是培养社 会需要、维持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进 步的人
第二节 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一、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 文化背景。
1、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封建社会“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教育的目
的 是培养辅佐君王的官员。 在西方中世纪,宗教力量异常强大,教育目的是培 养宗教的守卫者。 资本主义社会一边培养接班人,一边培养听话的工 人。 社会主义国家培养的是掌握社会生产的专门人才。
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层次结构
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1、层次结构 ❖ 国家的教育目的(最高层次) ❖ 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 教师的教学目标 2、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 (1)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的确立
小学有小学的培养目标,中学和大学的培养目标也不尽 相同。职业学校培养专业的技术人才,师范大学培养 具有师范素养的大学生,每个学校由于自己的特殊性, 都有自己明确的培养目标。(上海闸北8中)
(2)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 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层次结构
3、教师的教学目标 (1)概念
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 阶段工作(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者学期)工 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 结果。老师教案的第一个永远都是: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是具 体与抽象的关系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法]卢梭:教育培养自然人; [美]帕克:美国“进步教育运动之 父” [美]马斯洛:自我实现的人 [瑞士]裴斯泰洛齐:教育目的在于 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使 人和谐发展 [日]小原国芳:全人教育(完人教 育);创造真善美圣健富六个方面 价值;陶冶完满人格
[古希腊]柏拉图:国家学说 [法]涂尔干:教育是人的社会化;塑 造社会我,就是教育的目的 [德]凯兴斯泰纳:教育培养有用的国 家公民 [英]斯宾塞:教育为完满生活做准备 [美]杜威:教育与民主主义
第四章 教育目的
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层次结构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和意义 1、概念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 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03年 名词解释)
“会读书,就要努力把‘成都理工’读成‘麻省理工’;就要努力把一 所大学
读成两所甚至更多;就要努力把德智体美读得无一偏废;就要努力把 男生读成文质彬彬,女生读成知性端庄;就要努力把自己读成无论张 口还是抬手,都让人分明看出你读过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