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财政学1

财政学1

1、简述市场失灵的定义。

市场无法提供某一特定产品的理想化和最优化产出的情形。

分为两种情况和两个层次:市场缺陷:在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领域资源配置出现的低效率;市场失灵:因市场机制难以覆盖到而出现的资源配置空白的领域,这类情况是本意的市场失灵。

2、简述外部性的含义。

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经济单位之间,一个经济单位的活动对其他经济单位产生影响,而该单位没有根据这种影响从其他单位获得报酬或向其他单位支付赔偿。

3、简述公共财政的含义和特征。

公共财政模式的含义:公共财政模式是与市场经济社会相对应的财政模式,该模式要求从市场与政府关系界定财政职能。

因此,如何认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就成为公共财政模式的核心。

基本特征:(1)公共财政是纳税人的财政(2)公共财政以弥补市场失灵,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为基本职能(3)公共财政应向社会提供一视同仁的服务(4)公共财政是民主财政(5)公共财政是法制财政4、简述公共财政的三个职能以及各自履行的手段。

(1)资源配置职能:通过各种财政手段对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合理配置,直接或间接引导资源流量、流向,从而形成资源最优配置的功能。

手段:(1)财政支出(2)税收(3)公债(2)公平分配职能:运用各种财政手段调节收入和财富的分配,使之符合社会公认的公平或公平分配状态的功能。

手段:(1)运用税收手段对收入和财富分配进行调节(2)通过转移支付对低收入者或者无收入者进行补贴(3)保障性住房和食品补贴(4)最低工资制度。

(3)经济稳定职能:是以财政政策为手段,以保持高就业率、合理程度的物价稳定,适当的经济增长率和国际收支平衡的职能。

手段:(1)既定的预算杠杆(2)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3)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5、简述公共物品的含义。

公共产品是指在消费上具有完全或一定程度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或者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两种属性中的一种属性的物品。

公共产品包括:集体物品,可收费物品和公用资源。

6、公共物品的几种定价方式。

(1)平均成本定价法政府在保持企业收支平衡的情况下,采取尽可能使经济福利最大化的定价方式。

(2)二部定价法是由两部分构成的定价体系:一部分是与使用量无关的按月或按年支付的“基本费”;另一部分是按使用量支付的“从量费”。

二部定价法是定额定价和从量定价两者合一的定价体系,也是反映成本结构的定价体系。

P=固定费用+从量费=N/K+aQ(3)负荷定价法根据需求规律性变动,对不同时间段或时期采取不同的价格,以引导和调节消费量,减少消费拥挤和网络负荷的定价方法,是时间差的一种形式。

7、简述公共选择的几种方式。

公共选择的方式:是指选民参加投票的方式,即选民是否就决策直接参与投票活动。

(1)直接民主:是指要求选民或投票人必须通过亲自投票参与决策的一种公共选择方式。

(2)间接民主(或代议制民主):是指选民或投票人并不直接对集体决策进行投票表决,而是投票选举出少数代表,再由选出的代表代行决策的一种公共选择方式。

8、投票规则的几种方式及其各自的特点。

(1)一致同意规则:是指在每人一票的前提下,任何一项集体行动的决策或方案必须经过全体投票人一致赞同或在没有任何人提出反对的情况下才能通过。

优点:外部性成本为零、避免“搭便车”行为。

缺点:决策成本高、很容易出现个人侵损整体利益的策略行为。

(2)多数同意规则:是指一项议案或决策经n/2以上的成员投票赞成即可通过,可以分为简单多数规则和比例多数规则。

前者要求一项议案的同意人数只要超过投票人的一半以上即可通过,后者则在同意者超过半数的基础上还要达到一个特定的比例,如2/3、3/5或4/5等。

特点:•决策结果只体现多数人的利益,不同意的少数人利益会受损。

•容易出现多数人的“暴政”。

•难以避免集体决策中参与者之间的决策行为。

9、简述投票悖论的含义。

在多数规则下,对三个或三个以上方案进行选择,且就其中任意两个方案进行两两投票,并按传递性公理得出最后的结果时,出现循环胜出,结果导致无一方案可以通过的困境。

10、简述政府失灵的含义及表现。

含义:政府失灵是指政府未能按社会所希望的那样实现其弥补市场失灵只能和未能规范有效地运用公共权力的现象。

经济学角度定义:政府配置公共资源和干预市场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非效率状态。

表现:(1)决策失误。

决策错误、决策滞后、决策不稳定、公共政策的越位与缺位。

(2)政府扩张。

机构的不断膨胀、人员的不断增加、支出的刚性增长。

(3)滥用公共权力(寻租行为)。

人们凭借政府保护而进行的寻求财富转移的活动。

(4)缺少回应。

(5)政治周期。

11、简述政府支出规模的几个指标。

(1)财政支出的经济负担率:衡量财政支出占全部产值的比率。

财政支出财政支出的经济负担率=()GDP GNP(2)财政支出增长率:表示当年财政支出比上年同期财政支出增长变动的百分比,即“同比增长率”,用ΔG 表示。

1n-11%=n n n G G G G G G ---∆∆=(3)财政支出的收入弹性:衡量财政支出活动与国民收入变动之间的比率关系。

财政支出的收入弹性F E GDP =财政支出增长率增长率(4)边际支出倾向:衡量在国民生产总值增加额中用于财政支出部分所占份额。

边际支出倾向=GDP 财政支出增加额增加额12、简述瓦格纳法则的含义。

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政府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GNP )的比重也在提高,即财政支出呈现出相对增长的趋势。

13、简述非均衡增长理论的含义。

非均衡增长理论由皮考克和威丝曼提出,指的是财政支出并不是以均衡、同一速度增长的,而是在不断增长过程中不时出现跳跃式的非均衡增长,跳跃增长呈现出梯度式的向上推进。

非均衡增长分为三个阶段:(1)正常情况下(和平时期),财政支出与GDP 形成正向线性关系。

(2)突发的非正常情况下,出现梯度跳跃式的增长。

(3)公共危机过后的情况下,财政支出会大幅减少,但下降水平并不会回到危机前的水平,而是维持在高于危机爆发前的水平上。

14、简述非均衡增长理论中的替代效应、集中效应和检查效应。

替代效应和集中效应出现在突发的非正常情况下。

替代效应是指非正常时期公共支出会替代私人支出而大幅增加。

集中效应是指为了能够更有效地应对国家面临的危机,中央政府需要集中更多的财力,为此,可以临时改变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财力分配,将更多的财力集中于中央。

检查效应发生在公共危机过后,是指经过公共危机,发现某些方面的薄弱环节,需要继续支出予以加强。

15、简述经济发展阶段增长论的含义。

经济发展阶段增长论由马斯格雷夫&罗斯托提出,他们基于经济发展阶段理论来解释财政支出在长期的增长原因,认为财政支出的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函数。

16、简述教育支出的理论依据。

(1)教育支出具有正的外部效应。

(2)教育公平是最基本的公平。

(3)教育事关一国的国际竞争力。

17、简述医疗卫生支出的理论依据。

(1)医疗卫生市场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2)外部性问题。

(3)疾病风险的不确定性和保险市场的缺陷。

(4)公平问题。

18、简述政府投资性支出的特点和范围。

特点:(1)投资来源不同。

(2)投资目的不同。

(3)投资的领域不同。

(4)投资机制不同。

(公共决策)范围:(1)基础设施。

包括国土开发整治、水利设施;道路桥梁、铁路、港口码头等。

(2)基础产业。

农业和能源产业。

(3)先导产业。

高科技。

(4)支柱产业.。

大型机械制造。

(5)国家战略物资储备。

石油、粮食。

19、简述政府对农业投资的必要性。

(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2)农业是风险较高的产业。

(3)农业的比较收益低,自我积累能力差。

20、简述政府对基础设施投资的必要性。

(1)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2)一些基础设施具有公共品或准公共品的特征。

(3)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大,回收期长,单靠私人部门难以完成。

(4)一些基础设施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可能涉及国家安全。

21、简述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

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22、社会保障制度的模式。

(1)投保资助型【也称为社会共济型】。

(2)福利国家型。

(3)储蓄保险型。

(4)国家保险型。

23、简述财政补贴的概念及特征。

财政补贴是指国家为了实现特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目标,向企业或个人提供的补偿性补助或津贴的总称。

特征:政策性、补偿性、时效性。

24、简述财政收入的几种形式。

税收收入、企业收入、债务收入、其他收入、铸币税收入25、简述税收的三种形式特征。

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26、简述税收的几种分类。

1、按对象分类:商品税、所得税、财产税、资源税、行为税2、按课税标准:从价税、从量税3、按税负能否转嫁:直接税、间接税4、按税收与价格的关系:价内税、价外税5、按税收管理权限:中央税、地方税、中央地方共享税27、简述亚当斯密的税收原则。

公平原则、确实原则、便利原则、最少征收费用原则28、简述瓦格纳的税收原则思想。

财政收入原则、国民经济原则、社会公正原则、税务行政原则29、简述税收的公平原则和效率原则。

税收公平原则是指政府征税应使纳税人承担的税收与其经济状况相适应,并使纳税人之间的负担水平保持均衡。

包括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

(1)受益原则:是指课税是依据纳税人从政府提供公共品中受益的多少而定,受益多的多纳税,受益少的少纳税。

(2)能力原则:根据个人的纳税能力大小来确定每个纳税人应该承担的税收。

横向公平可以理解为纳税能力相同的人;纵向公平可以理解为纳税能力不同的人。

税收效率主要是研究税收成本与税收收入、税收与国民经济之间的关系。

包括两层意义:(1)税收行政效率原则:指税收征管部门本身的效率,要求政府在筹集充分的财政收入时应该尽可能降低税收成本。

包括征管成本和缴纳成本。

(2)税收经济效率原则旨在考虑税收对市场经济资源配置和宏观经济运行产生的影响。

考虑两方面问题:一是税收“中性”,指税收制度和税收政策在保证筹集财政收入时,应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避免税收对社会资源配置和市场经济运行造成负面影响;二是税收的校正性,指由于市场机制本身存在局限性,客观需要政府对市场进行纠偏。

30、简述税收构成的要素。

纳税人、课税对象(税源、税目、税基)、税率(比例税率、累进税率和定额税率)、纳税环节、税收优惠(税率减免、税额优惠、税基优惠)。

31、简述拉佛曲线的三个基本命题和三个经济含义。

(1)三个基本命题:1、高边际税率会降低人们工作的积极性,而低边际税率会提高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2、高边际税率阻碍投资、减少资本存量,而低边际税率会鼓励投资。

3、边际税率的高低和税收收入的多少不一定朝同一方向变化,甚至可能朝反方向变化。

(2)阐明了三个方面的经济含义1、高税率不一定能够取得高收入,高收入也不一定要实行高税率。

2、取得同样多的税收收入可以有两种不同税率的选择。

3、从理论上讲存在着兼顾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的最优税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