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的酒文化和民俗

中国的酒文化和民俗


方法,如用曲的方法、酸浆的使用、固态及半固态发酵 法、九酿春酒法与“曲势”、温度的控制、酿酒的后道
处理工序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对酿酒技术的总结。
唐宋时期,传统酿酒经验升华成酿酒理论,黄酒酿造工
艺、措施、设备定型,进入辉煌时期,北宋《北山酒
经》。

酒业开始兴旺发达。东汉以来两个多世纪内乱不断,
官场失意者、文人墨客崇尚空谈,不问政事,借酒浇愁,
• 二、酒的发展(4个时期)
• 1、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

公元前7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到公元前500
年左右的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传统酒的启
蒙与形成时期。由于有了火,出现了五谷六畜,
加之酒曲的发明,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最早用曲酿
酒的国家。夏商周时拥有了较高的酿酒技术。
• ①用曲酿酒。当时的酿造方式主要有用酒曲酿
• 二、酒具

早期指制酒、盛酒、饮酒的器具,现指盛酒、
饮酒的器具。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社会经
济的不断发展,酒器的制作技术、材料和造型
等出现相应的变化,产生了种类繁多的酒具。
天然材料的酒具如木竹制品、兽角、海螺、葫
芦等;金属酒器如青铜酒具、金银酒具、锡制
酒具、铝制酒具、不锈钢酒具等;陶制酒具、
• 4、啤酒的饮用方法
• (1)考虑温度
• 夏天喝冰啤酒,第一台冰箱的 诞生,就是用来冰冻啤酒的。啤 酒在冰箱中只能直放,不能把刚 运到的啤酒立即打开饮用(气泡 太多,使酒外溢),也不能冰镇 太久(气泡消失,酒液浑浊,失 去原有的香味)。如果啤酒温度 太高,则苦涩味道突出,二氧化 碳容易放出,也影响其风味, 10℃左右为宜。
也能满足需要。

出现了众多涉及各类酒酿造技术的文献和大量的名酒。
文献涉及医书、饮食书籍、日用百科全书、笔记等史料
如元朝的《饮膳正要》《居家必用事类全集》,明朝
《易牙遗易》《天工开物》《本草纲目》,清朝《调鼎
记》《胜饮篇》《闽小记》等。明清文学作品《金瓶梅
词话》多次提到《金华酒》,《红楼梦》提到绍兴酒、
表明当时中国酒之兴
起,至今已有5000年
的历史了。
一、酒的起源
• 1、有关酿酒起源的传说
• (1)上天造酒说 • 祖先有酒是天上“酒仙”所造。酒旗星
最早见《周礼》一书,《晋书》:“轩 辕石角南三星曰酒旗,酒官之旗也,主宴饮 食。”轩辕是中国古称星名,共17颗, 其中的酒旗三星呈一字形排开。
• (2)猿猴造酒说
• 5、药酒的饮用方法
• 分治疗性药酒、保键性药酒。治疗性药酒必须 有明确的适应症状、使用范围、使用方法、使用 剂量和禁忌症的严格规定,一般应在医生的指导 下选择服用。保健性药酒也必须根据人的体质、 年龄、对酒的耐受力以及饮酒的季节性等适当选 择。
• 以饭前温饮为佳,便于药物迅速吸收,较快发挥 保健或治疗作用,一般不宜佐膳饮用。饮用药酒 还必须注意饮用禁忌,用量不宜过多,应根据人 对酒的耐受力每次饮用10至30毫升,每日早晚饮 用。饮用时应避免不同治疗作用的药酒交叉饮用。 用于治疗的药酒应病愈即止,不宜长久饮用。
第二节 中国饮酒艺术
• 一、饮酒方法

人工酿酒出现后,酒的饮用方式不断增多,花样百
出。过去常有人随性而饮,曾有人在夜晚漆黑一片中
饮酒称为“鬼饮”;有人在树梢上饮酒称为“鹤饮”;
有人在月下独酌称“独饮”;有人读史书击节而饮称
“痛饮”等。
• 1、黄酒的饮用方法

黄酒的饮用方法有很多奥妙,不同的饮用方法往往有
• 许多典籍中有记载。清李调元记载:在 海南时,“尝于石岩深入得猿酒,盖猿 猴以稻米杂百花所造,一石六辄有五六 升,味最辣,然极难得。”
• 清朝彭贻孙《粤西偶记》:“粤西平乐 等府,山中多猿,善采百花酿酒。”其 实是成熟的果实落下发酵后生成酒,是 一种自然现象。
• (3)仪狄造酒说
• 据《世本》、《吕氏春秋》、 《战国策》等记载,仪狄是夏 禹时代的人,发民了酿酒。 《战国策》:“昔者,帝女令 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 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 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 但也有人认为在黄帝、尧、舜 时就有了。
酒和用酿制醴,或用曲 同时酿造酒精饮料。
• ②总结出酿酒的原则。
• ③酒的品种较多,有“五齐”、“三酒”之分。“三 酒”包括事酒、昔酒、清酒,是根据酿造时间的长短 来区分的。“五齐”指五种用于祭祀的不同规格的酒 (见《周礼》),包括:泛齐,酒刚熟,有酒滓浮于 酒面,酒味淡薄;醴齐,一种汁滓相混合的有甜味的 浊酒;盎齐,一种熟透的白色浊酒;缇齐,赤黄色的 浊酒;沈齐,酒滓下沉得到的清酒。
• ②白酒生产技术的发展。
• 围绕提高出酒率、变高度酒为低度酒、提高机械化水平 降低劳动强度等进行了改进。
• ③啤酒工业的发展。
• 50年代,啤酒产量为1至4万吨,现在2000余万吨。
• ④葡萄酒工业的发展。
• 中国葡萄酒的质量已接近或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 ⑤酒精生产技术的发展。
• 50年代,淀粉利用率仅为60%左右,现在达到了92%。
• (2)讲究酒杯
• 宜选厚壁深腹窄口的玻璃杯,以保持酒的泡沫和 酒香,便于观察酒液色泽和升泡现象。酒杯容量 200-300毫升为宜。啤酒杯在洗前必须洗干净, 放在冰箱中冰冻一段时间使酒杯外面产生一层薄 霜再取出注酒饮时会感风味别致。
• (3)注意倒酒方式
• 倒啤酒是一种艺术,应先在酒杯中注入1/3杯啤 酒,使其产生一层洁白的泡沫,再把杯子倾斜成 一定角度,缓缓把酒注满。斟酒时速度不能太快, 尽量使细细的泡沫呈奶酪状高高隆起。杯中啤酒 与泡沫的比例一般呈8:2时最合适。酒瓶开启后 最好一次倒完,多次倒酒会导致泡沫消失。泡沫 有防止酒香和二氧化碳溢出的作用,喝时在泡沫 和酒的分界处大口畅饮,不能象白酒那样小口品 尝。
• (3)不同的菜品配饮不同种类的酒
• 才不会以酒的风味掩盖菜的风味,也不会使菜 的风味掩盖酒的风味,并能取得菜肴与美酒风味 协条的效果。海鲜类宜白葡萄酒、干白葡萄酒、 半干白葡萄酒;猪肉类菜宜淡味的红葡萄酒、桃 红葡萄酒;牛排、羊肉宜味浓的红葡萄酒如中国 红葡萄酒,北京红葡萄酒等;家禽类宜饮红葡萄 酒;油腻的荤菜宜饮干红葡萄酒;饮后甜食宜饮 白葡萄酒。
• (4)杜康造酒说
• 晋朝江统在《酒诺》:“有饭不尽,委 之空桑,郁结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 代,不由奇方。”
• 说法二:杜康是黄帝部落掌管粮食的官 员,因手下渎职造成粮食发霉变质,被 贬回乡,后造出酒。
• 2、酿酒起源的时间
• 史前时期酒就已经出现,这时酒是自然 发酵产生的。其中既有天然酒,也有“猴 采百花酿酒,土人得之石穴之中”的猿酒。 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六孔大瓮,证明 7000年前中国人已懂得酿酒技术。大汶口 文化遗址陶制酒具、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 的供调酒用的陶器,说明新石器时期已开 始了人工酿酒。
日常生活中:黄酒、白酒、啤酒、果酒、药酒。
• 2、中国名酒 • (1)黄酒类 • 加饭酒、龙岩沉缸酒
(2)白酒类 • 茅苔、五粮液、泸州老窖特曲、汾酒、西凤酒、
董酒、古井贡酒、郎酒。 • (3)啤酒类 • 青岛啤酒、北京啤酒、上海啤酒 • (4)果酒类 • 张裕红葡萄酒(山东烟台张裕集团有限公司) • 长城干白葡萄酒(河北长城葡萄酒有限公司) • 王朝半干白葡萄(天津王朝葡萄酿造有限公司)
• 酒文化的内容:
• ①围绕酒的制造所 形成的一系列内容 如酿酒技术、酒具 制造等;
• ②围绕酒的使用所 形成的一系列内容 如酒的饮用和他用、 酒令、酒俗等。
第一节 中国酒的历史与名品

中国是世界上酿酒历
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
酒在中国有数千年的
历史,形成了独特的
酒文化。

《诗经》记载:“十
月获稻,为此春酒”,
不同的作用。
• (1)热饮
• (2)冷饮
• (3)其它饮用方法
• 2、葡萄酒的饮用方法 • 葡萄酒的品种众多,不同的葡萄酒有不同的饮
用方法。总体应注意: • (1)注意酒的温度。 • 香槟酒:9-10℃;白干葡萄酒:10-11℃;桃红葡
萄酒12-14℃;白甜葡萄酒13-15℃;干红葡萄 酒16-18℃;浓甜葡萄酒18℃。在冰箱中存放的 酒取出后应缓缓加温后再饮用。 • (2)注意饮用的顺序 • 应先上白葡萄酒,后上红葡萄酒;先上新鲜的 (酒龄短的、有新鲜果香的)葡萄酒,如北京的 赤霞珠葡萄酒、龙眼半干白,再上陈酿葡萄酒如 北京出产的中国红白葡萄酒、玫瑰香葡萄酒;先 上淡味葡萄酒,后上醇厚的葡萄酒;先上不带甜 味的干酒,后上甜酒。
狂饮无度。魏晋时饮酒不仅盛行于上层,也普及到民间,
唐宁时黄酒、果酒、药酒、葡萄酒都有发展,名优酒品
大量涌现,如新丰酒、兰陵酒、重碧酒、鹅黄酒等,留
下了无数诗篇和饮酒轶事,丰富了酒文化的内容。
• 3、元明清时期

中国传统酒的提高期。西域的蒸馏器传入我国,导
致了中国白酒的发明。《本草纲目》:烧酒非法也,自 元时起始创其法。也有资料说其起始于金世宗大定年间 (1161年)。从此白酒、黄酒、果酒、葡萄酒、药酒 五类酒竞相发展,白酒逐渐深入生活,明朝时已占领北 方大部分市场,清时成为商品酒的主流,黄酒日趋萎缩。 主因是白酒酒精度高,刺激性大,香气独特,花费不多
在哈尔滨建立。②发酵科学技术研究机构的设立与人才
培养。1931年成立了中央工业试验所的酿造工场。③
酿酒科学研究的兴起。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中国开
始对发酵微生物的分离进行鉴定,酿酒技术得到改良。
•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酿酒技术突破性发展:
• ①黄酒生产技术的发展。
• 用粳米代替糯米,用机械化输送原料,对黄酒糖发酵剂 的革新,以及黄酒的压榨及过滤工艺、灭菌设备的更新、 贮藏和包装等。
• 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教授提出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