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轮复习文言文翻译【二轮复习总体构想】对一轮复习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加以解决。
注重翻译规律的把握。
注重培养学生的“采分点”意识。
【教学目标】1.在学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技巧的基础上,增强学生“采分点”意识,以难词难句为突破口,指导学生切实掌握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2.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1.指导学生切实掌握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2.注意培养学生“采分点”意识,抓关键词句(关键词语、特殊句式)。
3.注意借助积累(课内文言知识、成语、语法结构、语境等),巧译难词难句。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一轮复习检测1.学生独立翻译下列句子(1)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检测没有标志的被动句)(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检测固定结构、句式、古今异义、偏义复词)(3)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检测通假、活用)(4)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检测委婉说法的翻译)(5)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检测修辞的翻译、词类活用)(6)贾谊,洛阳人也。
年十八,①以能诵诗书属文称于郡中。
②河南守吴公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③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征以为廷尉。
廷尉乃言谊年少,颇通诸子之书。
文帝召以为博士。
(《汉书·贾谊传》)(检测重点诗词“属”、状语后置、古今异义“秀才”、省略句、虚词“焉”)2、小组内互批、讨论。
3、小组推荐同学展示,其他组补充完善。
教师适时点拨。
二、师生共同回忆文言文翻译的一些要求、方法、技巧。
(1)翻译的要求信。
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也不随意增减意思,也就是不“走样”。
达。
译文要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述习惯,没有语病。
雅。
译文要尽量做到美一些,能表现出原文的语言风格和艺术水准来。
就中学生而言,第三点是较高的要求,高考也暂不会对此作要求,但前两点是必须做到的。
(2)翻译的原则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和意译。
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逐字逐句落实到译文中去,尽量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尽可能保持一致。
所谓“意译”,就是根据原文表达的基本意思来进行翻译,不拘泥于字字句句的落实,甚至可以采用与原文差别较大的表达方式。
多年来,高考翻译题均要求考生采用直译的方式,只有在确实难以直译的情况下才酌情采用意译。
(3)翻译的方法留:①人名(名、字、号等)、地名、官职名、年号、国号等专门称谓。
②度量衡单位、数量词、器物名称。
③古今意义相同的词删:①句首发语词②句中停顿或结构作用的词③句末调节音节的词④偏义复词中的衬字。
换:①古代的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
②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今已不用的字。
调:将古代汉语句子中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整,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对象是文言文中倒装句,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
补:把文言文中省略的而现代汉语不能省略的成分补上。
包括主语省略、动词后宾语的省略、介宾省略、介词省略等。
贯:指文言句中带修辞的(常见的有比喻、互文、借代、婉说等手法)说法,用典用事的地方,要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
(4)翻译的步骤审——审清采分点(关键词语、语法现象)。
↓切——以词为单位,用“/”切分句子。
↓连——将解释出来的词连缀成句。
↓誊——清晰整洁地誊写到答卷上。
三、同学们翻译中常见问题(一)错译。
主要表现在实词、虚词和句式的运用方面。
1.译错词义。
混淆实词的古今意义和词类活用规律,忽视多义词的义项选择,不熟悉词的通假现象,缺乏古代文化常识,都会导致错译实词。
例如:沛公军霸上译成:沛公刘邦的军队在霸上这里的“军”字已由名词活用为动词.作“驻军”讲。
2.混淆虚实。
不了解或不熟悉常用虚词的用法,导致错译虚词。
例如:特与婴儿戏耳。
译:特地同小孩玩耳朵“特”是副词,在此作“不过”讲,不能译为“特地”;“耳”是语气词,表限止语气,可译为“而已”、“罢了”,不能误作实词,错译为“耳朵”;这里“特”、“耳”连用,构成固定句式“特……耳”,可译为“不过是……罢了”。
因此,“特与婴儿戏耳”,应译为“(我)不过是跟孩子开个玩笑罢了。
”(二)漏译1.省略成分不增补。
省略句的省略成分,必须补出却没有补译出来。
例如:触草木,尽死。
译为:蛇触及草木,全死了2.该译词语被“遗忘”。
原文中本该译出的词语,保留未译。
例如: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译成:假如我不干这捕蛇的差事,那么早就病了。
这里就漏译了“病”字。
如果把这个“病”字译出,原文后一分句译成“那么早就困苦不堪了”,这样处理,译文就完整、准确了。
(三)硬译1.照搬注释不变通。
例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译成:猪牛羊、珠玉、丝绸,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做到诚实可信。
这里的“牺牲”,是指猪、牛、羊祭祀用品2.倒装句式不调整。
例如:求人可使报秦者。
译成:寻找一个人可以派他去回复秦国的。
忽视了原句定语后置的特点,未调整原句的语序就硬译。
(四)赘译翻译游离原文,任意发挥,译而无据。
例如:秦人开关延敌。
译成:秦国人大摆空城计,打开关门想引诱敌军进城。
这里的所谓“大摆空城计”等,就游离原文太远了。
翻译一定要紧贴原文。
四、精讲1、采分点——关键词语、重要语法现象A.积累性的:重要实词(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常用虚词固定结构B.规律性的: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2、如何推断句中重点文言实词第一,造字分析法根据汉字的造字特点,我们能够从汉字的字形来推断文言实词的词义。
如《送东阳马生序》中写作者青少年时求学的种种艰苦时说:“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能否理解该句的关键是对“怠”字的掌握程度。
据造字法我们可知,“怠”是个形声字,从心台声。
其形旁“心”,本义为心脏。
从“心”的字的含义大多与人的思维、情感等心理活动及人的道德品质有关。
知道了这些。
再联系“手指不可屈伸”一语和“弗”等词语,可推断出这里“怠”的含义是由本义“怠慢、轻慢”引申出来“懈怠”的意思。
第二,语法分析法即审察该实词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确定其词性,以此来推断其意义。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
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
例如:(2000年全国高考题)“自放驴,取樵炊爨”,题目中给的词义是:樵—打柴。
“樵”字前有动词“取”,后有动词“炊爨”,上下联系起来,不难推断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是名词,应该是“木柴”的意思,“打柴”是动词,明显不当。
第三,结构推断法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例如:“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
”(《屈原列传》)。
上下句以“而”相连,表并列关系,据“亡国破家”这个并列结构的短语可推知“圣君治国”亦当为并列关系,译为“圣明之君,治平之国”。
若译成“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则为主谓关系,与前句结构显然不相对应。
再如:“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原列传》)。
“劳苦倦极”与“疾痛惨怛”相对。
“疾痛惨怛”并列陈述几种情况,译为“疾病、痛苦、凄惨、忧伤”,那么“劳苦倦极”的“极”就不可译为“极点”。
第四,联想推断法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
如果平时熟读课文,并能够记住大量包含“常见实词”的例句,阅读和考试时根据课文中类似的例句来解释有关实词的含义,找到正确答案的可能性也就非常大。
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第五,邻字帮助法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它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偏义复词,一是同义复词。
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
例如:“曹操之众远来疲敝”中的“敝”,根据它与“疲”相邻的特点,可以推断出它的意思也是“疲劳”。
再如:“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才奋用之秋也”,其中“冲”按常见义比较费解,如果由它的邻居“幼”字来帮助的话,则迎刃而解,可以推断是“年幼”的意思。
第六,成语对应法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
例如:(2001年全国高考题)“城之不拔者二耳”,“拔”有两个主要意思:一是抽出、拔出,二是高出、超出,其义项可分别见于成语“拔苗助长”、“出类拔萃”。
“攻取”义是由“拔出”义作了引申而来的,古时攻城必拔敌方军旗,拔下军旗即为“攻取”,再考虑上下文的语境,也可推断解释为“被攻取”是正确的。
五、课堂练习(一)练习1 . 阅读下文,翻译画线句子。
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东。
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也。
后公改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
公固辞。
太监泣曰:“是非贿得之。
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某得八焉,今以半别公,公固知某不贪也。
”公受珠,内所著披袄中,纫之。
后还朝,求太监后,得二从子。
公劳之曰:“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皆曰:“然。
”公曰:“如有营,予佐尔贾。
”二子心计,公无从办,特示故人意耳。
皆阳应曰:“诺。
”公屡促之,必如约。
乃伪为屋券,列贾五百金,告公。
公拆袄,出珠授之,封识宛然。
(《记王忠肃公翱事》作者:崔铣)2 . 阅读下文,翻译画线句子。
齐王厚送女,欲妻屠牛吐。
屠牛吐辞以疾。
其友曰:“子终死腥臭之肆而已乎,何谓辞之?”吐应之曰:“其女丑。
”其友曰:“子何以知之?”吐曰:“以吾屠知之。
”其友曰:“何谓也?”吐曰:“吾肉善,如量而去苦少耳。
吾肉不善,虽以他附益之,尚犹贾不售。
今厚送之,子丑故耳。
”其友后见之,果丑。
(韩婴《韩氏外传》卷九)(二)展示,评价六、课堂总结七、课下作业八、授课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