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沾化县第二中学2011级
高三语文复习学案
姓名使用时间2014年3月日编号
课题文言文翻译编制人吴春娥
审核人高三语文组
课标要求引导学生增强应用意识,在广泛的实践中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学习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2、通过当堂检测,熟练运用方法,规范答题。
评价设计目标1:课堂探究1、2、3
目标2:当堂达标检测
课堂探究学生纠错
(教师点拨)一、利用积累,把握文意。
⑴乐广善清言而不长于笔,请潘岳为表。
岳曰:“当得君意。
”
广乃作二百句语,述之志。
岳因取其意,便成名笔。
时人咸云:
“若广不假岳之文,岳不取广之旨,无以成斯美矣。
”(《晋书·乐
广传》)
译文:乐广擅长清言,却不能操笔,请潘岳替自己作表。
潘岳说:
“我应当得知你的心意。
”乐广于是口述二百多句话来表述自己
的心志。
潘岳于是取乐广的意思加以整理,就写成了名作。
当时
人都评论说:“如果乐广不借助潘岳之笔,而潘岳不取乐广的意
旨,也就无法成就这样的美文。
”
⑵(2012高考广东卷)道光五年,调江苏。
先是洪泽湖决,
漕运梗阻,大学士英和陈海运策,而中外纷议挠之。
澍亲赴上海,
筹雇商船。
(《清史稿·陶澍传》)
译文:道光五年,陶澍被调任到江苏任职。
一开始洪泽湖决堤,
漕运不通,大学士英和上书提出海运策略,但是朝廷内外纷纷议
论并阻挠他。
陶澍毅然承受了这个重任,亲自去上海筹措雇佣商
船。
总结:注重积累.(课本、练习题)。
建议:把训练题中的典型句整
理到笔记本上,常读常记,做到耳熟能详。
二、借助语法,解字释句。
⑴(2013高考江苏卷)李丰,字安国。
明帝即尊位,得吴降人,问:“江东闻中国名士为谁?”降人云:“闻有李安国者。
”是时丰为黄门郎,明帝问左右安国所在,左右以丰对。
帝曰:“丰名乃被于吴越邪?”(《三国志》注引《魏略》)
译文:李丰,字安国。
明帝登上了帝位,有一次见到一位吴国投降的人,问道:“你在江东时,听到中原地区谁称得上名士啊?”投降的人回答说:“我听说过李安国。
”这个时候,李丰担任黄门郎,魏明帝问左右臣子“安国”在哪里,左右臣子用“李丰”来回答。
明帝说:“李丰的名声竟然遍布整个吴越地区了吗?”
⑵太宗闻诸曹案典,多有受赂者,乃遣人以财物试之。
门令史受馈绢一匹,太宗怒,将杀之,矩进谏曰:“陛下陷人以罪,恐非导德齐礼之义。
”太宗纳其言,因召百僚谓曰:“裴矩能廷折,不肯面从。
每事如此,天下何忧不治!”(《旧唐书·裴矩传》)
译文:唐太宗有一次听说许多案件都有受贿的人,就派人用财物去试探他们。
有个官员接受了馈赠的一匹丝绢,太宗很生气,将要杀了他,裴矩进谏说:“陛下您用罪来陷害别人,恐怕不合礼仪。
”太宗采纳了他的意见,于是召集百官说:“裴矩竟然能够当廷辩驳,不肯当面顺从。
如果每件事能象这样,何愁天下不能治理好!”
总结:注重语法。
据词性辨义,据成分释句。
三、关注语境,前后印证。
⑴颜之仪,字子升。
宣帝即位,迁上仪同大将军、御正中大夫,进爵为公,增邑一千户。
帝后昏纵日甚,之仪犯颜骤谏,虽不见纳,终亦不止。
(《周书》列传第三十二)
译文:宣帝即位,晋升为上仪同大将军、御正中大夫,进爵为公,增加食邑一千户。
宣帝其后越来越昏纵,颜之仪冒犯主上的尊严屡次进谏,虽然未被采纳,始终未停止上谏言。
⑵辛毗字佐治,颍川阳翟人也。
绍薨而辅其长子谭。
及绍二子尚攻兄谭,谭使毗诣太祖,曰:“今河北岁凶,而袁氏兄弟龃龉,有违天道,此乃天亡尚之时也。
他年或登,尚改修其德,失所以用兵之要矣。
”太祖称善。
(《三国志·辛毗传》)
译文:袁绍死后他辅佐袁绍的长子袁谭。
等后来袁绍的二儿子袁尚攻打兄长袁谭,袁谭派辛毗向太祖求救。
辛毗说:“现在河北年成不好,袁氏兄弟又相互争斗,有违天道,这是老天灭亡袁尚的时候。
来年如果收成好了,袁尚修改他的德行,你就会失去用
兵攻打他的关键时机。
”太祖认为很好,就答应了袁谭。
总结:注重语境。
联系上下文考虑语词句含意。
【当堂达标】
达标练习一:
(2012高考山东卷)帝后召兴,欲封之,置印绶于前,兴固让曰:“臣蒙陛下、贵人恩泽至厚,富贵已极,不可复加,至诚不愿。
”帝嘉兴之让,不夺其志。
(《后汉书·阴兴传》)译文:皇帝和皇后召见阴兴,想给他封官,把印绶放到他面前,阴兴坚决推辞说:“我受到陛下、贵人很深的恩泽,富贵已经到了最顶层了,不能再变得更好了,发自内心地不想要封赏了。
”皇帝夸奖阴兴能推辞(富贵),不勉强他的意志。
达标练习二:
潘锦芳,湖州卖酒翁也。
郡县大夫与缙绅之归乡者,敬翁为人,诣之,匿不敢见。
(施补华《潘锦芳传》)译文:潘锦芳是湖州卖酒翁。
郡县中的士大夫与回乡的官员,敬重他的为人,前来拜访他,他却躲起来不敢露面。
达标练习三:
钱价腾,布政使榜平其直,市大哗。
时翔方在假,召成都、华阳二令曰:“市直当顺民情,抑之,钱闭不出,奈何?”言于布政撤其榜,钱价寻平。
(《清史稿·时翔传》)译文:钱价迅速攀升,布政使张榜压制它的市值,市场大乱。
时翔正在休假,召来成都、华阳二县县令说:“市场价格应当顺应民情,压抑它,钱都被封存起来不在市场流通,怎么办呀?”告诉布政使撤下了他的榜文,钱价不久就降下来了。
综合训练四:
(2012高考全国新课标卷)(萧燧)出知严州。
严地狭财匮。
二年之间,诸邑皆宽。
移知婺州。
婺与严邻,人熟知条教,不劳而治。
岁旱,浙西常平司请移粟于严,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宋史·萧燧传》)(萧燧)出任严州知州。
严州土地狭小财物匮乏。
两年之间,各地都感到宽松。
(萧燧)调任婺州知州。
婺州与严州相邻,人们都熟知他的法规教令,不费什么辛苦就治理得很好。
有一年闹旱灾,浙西常平司请求从婺州调粮食到严州,萧燧对他说:“东西两州不属同路(路,宋代行政单位,相当于现在的省),按理说不应当给粮食,但哪里忍心对于原管辖地区坐视不救呢?”
收获与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