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司马迁与史记第一节司马迁与史记的成书

第三章司马迁与史记第一节司马迁与史记的成书

♠ 向传统的“天道”思想提出挑战 ,认为“天道无 亲,常与善人”是毫无根据的。
三、《史记》的写作宗旨
Ⅱ、 “通古今之变” 通晓历史的发展演变规律
♠ 认为历史是通过:各种变革向前演进的,对历史上 出现的政治改革都采取称赞的态度。
♠ 提出“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认为“物盛而衰, 固其变也”,带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生活在汉王朝由盛转衰的时代,对这种转变产生了 自己独立的观察和思考。
♠ 历史与时代的要求:
西汉帝国的建立有着划时代的意义,要求对以往历 史作全面的总结;中国历来重视修史,历史的发展要求出 现一部通史。
♠ 帝王的重视 :
汉武帝重视文化,收集了大量的图书资料在太史宫, 为编撰大规模的历史著作准备了条件。
伯 而卒早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 夷 盗蹠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
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
叔 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 齐 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
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 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 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 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极大地影响了他的人生态度, 对社会、历史有了新 的认识,从此“发愤著书”,前后历经14年,终于完成了 这部空前的巨著。
《史记》书影
公记之兴
书轩行,

》辕事原罔
。,,始罗
——
”下略察天
《 史 记
至推终下 于三,放 兹代见失 ,,盛旧
·


录观闻
史 为秦衰,
公 《汉,王
自 太,论迹
序 史上考所

※ 第二节 关于《史记》
汉元封三年(前108) 继父职任太史令,开始 写作《史记》,太初四 年(前93年)完成。
有著名散文《报任 安书》和《悲士不遇 赋》,为咏怀之作。
司马迁像
陕西韩城芝川镇华池村
司马迁青年时期的壮游历程
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 窥九嶷,浮于沅湘。北涉汶、泗, 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遗风,乡射 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 楚以归。(《史记·太史公自序》)
☺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要》 一、体例、性质:(原名《太史公书》) ♣ 是古代第一部由个人独立完成的具有完整体系的著 作。 ♣ 是到那时为止规模最大的一部著作。 ♣ 是第一部以写人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 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代三千多年的历史,共130篇, 52万余字,由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组 成。 ♣ 这五种体例构成了《史记》的体系,被称为“纪 传体”,以后稍加变更就成为历正史的通用体裁。
三、《史记》的写作宗旨(目的)
※ “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报任安书》 Ⅰ、“究天人之际”:探究世间人事与上天的关系
♠ 继承了“天人相分”的唯物主义传统,反对天道可 以干预人事的看法,认为“顺时者昌,逆时者不死则亡” 的观点“未必然”。
♠ 批评了所谓的“占星术”、“望气术”等迷信思想。
♠ 歌颂刺客的自我牺牲精神。 ♠ 还描写了一些游侠,歌颂人民反抗强暴的愿望。 ♠ 肯定了一些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物在历史上起到的
作用。 ♠ 歌颂了一系列爱国的历史人物。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 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
论 如引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 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
2、主观条件
♠ 家庭的影响: “读万卷书”
出身于史官世家,家学渊博;其父司马谈的学术思 想和勇于批判的精神对司马迁有着重要的影响。
♠ 三次漫游的经历: “行万里路”
历次出游都收集了大量的历史故事和文物史料,并 广泛考察各地民风、民情,为写作《史记》打下雄厚的基 础。
♠ 著书过程中(前99)遭遇“李陵之祸”:
《史记》的体例
《史记》以十二本纪叙各代帝王兴衰始终, 是世系史;十表排列帝王侯国间大事,是大事 纪;世家叙侯王贵族之史,相当于分国史或地 域史;列传记不同阶层、不同类型的人物的历 史活动,是人物史;八书则是有关经济、文化、 天文、历法等方面的专门论述,有专门史的性 质。这样由五体互补而形成的结构框架,沟连 天人,贯通古今,在设计上独具匠心,同时也 使它的叙事范围广泛,展示了波澜壮阔的社会 生活图画。
Ⅲ、 “成一家之言”:表达其独到的历史见解和社会、 政治理想
♠ 对封建帝王也不一味加以歌颂,既写他们的历史功 绩,也不避开其弱点,表现出史学家“不虚美、不隐恶” 的态度。
三、《史记》的写作宗旨
Ⅲ、 “成一家之言”:表达其独到的历史见解 和社会、政治理想,表现了鲜明的倾向性
♠ 描写了人民的起义和反抗,肯定了一些反暴斗争和 反暴人物。
宋 郑樵评《史记》体例
《本纪》纪年,《世家》传代, 《表》以正历,《书》以类事, 《传》以著人。使百代而下,史 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
——《通志·总叙》
二、司马迁对历史、社会独特的理解
▲ 特殊的写作立场:
特定的时代、广泛的游历、残酷的命运、对古老 史官传统和先秦诸子理性态度的继承,作者确立了相 对独立和批判的写作立场。
第三章 司马迁与《史记》
第一节 司马迁与《史记》的成书 ※ 第二节 关 于 《 史 记 》
第三节 作 品 选 讲 ※ 第四节 《史记》人物传记的文学成就
第五节 《史记》的地位与影响
第一节
司马迁与《史记》的成书
一、司马迁的生平:
(前145-?),字子 长,夏阳(今陕西韩城) 人。其一生大约“与武 帝相始终”。
奉命出使西南 数次随武帝出游
司马迁的人生与创作关系
攻读、游历、遗命、蒙辱,这种特殊的生活 遭际人生道路,成就了司马迁的史才、史德、 史胆、史识,使他具备了完成伟大历史巨著 的主客观条件,创造出了充满生机、活力、 浪漫精神和斗争精神的千古不朽的杰作。
二、《史记》的成书
1、客观条件
♠ 时代背景:
▲ 对历史、社会 独特的理解:
♠ 《史记》是一部批判性的而绝非歌颂性的著作;
▲ 对历史社会独特的理解
♠ 独创的“纪传体”第一次以人为本位来记 载历史,表现出对人在历史中的地位与作用的 高度重视; ♠ 公然提出 :是人的物质欲望、追求生活 满足的要求支配着人的历史活动; ♠ 依据实际成就而不是获得的名位来衡量历 史人物的成就; ♠ 伦理评价标准和褒贬意识并不完全符合统 治阶层的利益原则或世俗的道德意识,也不是 狭隘单一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