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失灵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出现了市场失灵的现象。
真正做到有效地弥补市场失灵,还要靠政府通过发挥经济职能来做到。
针对市场失灵表现的七个方面:收入与财富分配不均,外部负效应问题,竞争失败和市场垄断的问题,失业问题,区域经济不协调,公共产品供给不足以及公共资源过度使用等问题,政府应该提高效率,有效治理失业、通胀和经济失衡,增进公平的职能调节收入分配,主要是运用收入再分配来弥补市场失灵。
关键词:市场失灵,资源配置,政府。
工厂,它的最终目的是赚钱。
为了减少成本,对企业来讲最好的方法是让工厂排出的废水不加处理而进入下水道、河流、江湖等,这样就可减少治污成本,增加企业利润。
从而对环境保护、其它企业的生产和居民的生活带来危害。
社会若要治理,就会增加负担。
这种外部性是通过市场完全无法解决的,所示市场在这个时候是不能有效作用,称为市场失灵。
那么什么是市场失灵呢?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
对经济学家而言,这个词汇通常用于无效率状况特别重大时,或非市场机构较有效率且创造财富的能力较私人选择为佳时。
另一方面,市场失灵也通常被用于描述市场力量无法满足公共利益的状况。
在此着重于经济学主流的看法。
原因
竞争性市场失灵有四种基本原因:市场势力、不完全信息、外部性和公共产品。
1) 当生产者或要素投入品的供给者拥有市场势力时,会产生无效率,因为他在生产X产品时选择边际收益(而不是价格)与边际成本相等的产出量,并以比竞争性市场高的价格PX出售较少的商品。
2) 不完全信息:可能会给生产者一种刺激,使他们把某些东西生产得太多,而把另一些东西生产得太少。
这都可能导致竞争性市场的无效率。
3) 外部性:当某一种消费或生产活动对其他消费或生产活动产生了不反映在市场价格中的间接效应时,就存在外部性。
4) 公共产品:它能够便宜地像一部分消费者提供,但是一旦提供就很难阻止其他人也消费它。
它是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商品:增加额外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且无法排除人们使用这件商品。
5)价格粘性:当价格不能及时反映市场的真实需求,则可能导致市场失灵。
其实这几点互相之间也有联系,不能分割开来说,例如不完全信息可能导致价格粘性。
失灵表现
简介
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缺陷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⑴收入与财富分配不公
这是因为市场机制遵循的是资本与效率的原则。
资本与效率的原则又存在着“马太效应”。
从市场机制自身作用看,这是属于正常的经济现象,资本拥有越多竞争中越有利,效率提高的可能性也越大,收入与财富向资本与效率也越集中;另一方面,资本家对其雇员的剥夺,使一些人更趋于贫困,造成了收入与财富分配的进一步拉大。
这种拉大又会由于影响到消费水平而使市场相对缩小,进而影响到生产,制约社会经济资源的充分利用,使社会经济资源不能实现最大效用。
⑵外部负效应问题
外部负效应是指某一主体在生产和消费活动的过程中,对其它主体造成的损害。
外部负效应实际上是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成本外部化,但生产或消费单位为追求更多利润或利差,会放任外部负效应的产生与蔓延。
如化工厂,它的内在动因是赚钱,为了赚钱对企业来讲最好是让工厂排出的废水不加处理而进入下水道、河流、江湖等,这样就可减少治污成本,增加企业利润。
从而对环境保护、其它企业的生产和居民的生活带来危害。
社会若要治理,就会增加负担。
⑶竞争失败和市场垄断的形成
竞争是市场经济中的动力机制。
竞争是有条件的,一般来说竞争是在同一市场中的同类产品或可替代产品之间展开的。
但一方面,由于分工的发展使产品之间的差异不断拉大,资本规模扩大和交易成本的增加,阻碍了资本的自由转移和自由竞争。
另一方面,由于市场垄断的出现,减弱了竞争的程度,使竞争的作用下降。
造成市场垄断的主要因素。
①技术进步;②市场扩大;③企业为获得规模效应而进行的兼并。
一旦企业获利依赖于垄断地位,竞争与技术进步就会受到抑制。
⑷失业问题
失业是市场机制作用的主要后果,一方面从微观看,当资本为追求规模经营,提高生产效率时,劳动力被机器排斥。
另一方面从宏观看,市场经济运行的周期变化,对劳动力需求的不稳定性,也需要有产业后备军的存在,以满足生产高涨时对新增劳动力的需要。
劳动者的失业从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满足了市场机制运行的需要。
⑸区域经济不协调
市场机制的作用只会扩大地区之间的不平衡现象,一些经济条件优越,发展起点较高的地区,发展也越有利。
随着这些地区经济的发展,劳动力素质,管理水平等也会相对较高,可以支付给被利用的资源要素的价格也高,也就越能吸引优质的各种资源,以发展当地经济。
那些落后地区也会因经济发展所必需的优质要素资源的流失而越发落后,区域经济差距会拉大。
再是因为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利益,在不同地区使用自然资源过程中也会出相互损害的问题,可以称之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负外部效应。
⑹公共产品供给不足
公共产品是指消费过程中具有非排它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
所谓非排它性也就是一当这类产品被生产出来,生产者不能排除别人不支付价格的消费。
因为这种排它,一方面在技术上做不到,另一方面却使技术上能做到,但排它成本高于排它收益。
所谓非竞争性是因为对生产者来说,多一个消费者,少一个消费者不会影响生产成本,即边际消费成本为零。
而对正在消费的消费者来说,只要不产生拥挤也就不会影响自己的消费水平。
这类产品如国防、公安、航标灯、路灯、电视信号接收等。
所以这类产品又叫非盈利产品。
⑺公共资源的过度使用
有些生产主要依赖于公共资源,如渔民捕鱼、牧民放牧。
他们使用的就是以江湖河流这些公共资源为主要对象,这类资源既在技术上难以划分归属,又在使用中不宜明晰归属。
正因为这样,由于生产者受市场机制追求最大化利润的驱使,往往会对这些公共资源出现掠夺式使用,而不能给资源以休养生息。
有时仅管使用者明白长远利益的保障需要公共资源的合理使用,但因市场机制自身不能提供制度规范,又担心其他使用者的过度使用,出现使用上的盲目竞争。
市场失灵的表现还有许多,它要求人们科学地认识市场机制的作用。
对策
针对市场失灵的原因,可以采取不同的矫正措施。
(1)为了消除垄断的影响,政府可以采取反垄断政策。
针对不同形式的垄断,政府可以分别或同时采取行业的重新组合和处罚等手段,而这些手段往往是依据反垄断法来执行。
对反垄断法及其执行的进一步说明。
行业的管制主要是对那些不适合于过度竞争的垄断行业,采取的补救措施。
这时,政府往往在保留垄断的条件下,对垄断行业实行价格控制或者价格和产量的双重控制、税收或补贴以及国家直接经营等管制措施。
(2)解决公共物品的供给是消除公共物品所造成的市场失灵的关键。
做到这一点,可以依靠市场和非市场的集体决策两种方式。
利用市场决定公共物品的最优供给量的过程是通过消费者在既定收入和对公共物品偏好的条件下的个体需求曲线,在既定的供给量下加总所有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从而得到公共物品的市场需求曲线。
然后,根据公共物品的生产成本得出的供给曲线与该需求曲线的均衡,决定公共物品的最优供给量。
公共物品供给量也可以利用具有集体性、非市场性和规则性特点的公共选择。
公共选择的规则多采用一致同意和多数票规则。
(3)外部经济效果是造成市场失灵的重要原因,解决这一问题的政策主要包括:税收和补贴、政府直接调节以及明确产权和谈判三种手段。
税收和补贴政策是向施加负的外部经济效果的厂商征收恰好等于边际外部成本的税收,而给予产生正的外部经济效果的厂商等于边际外部利益的补贴的一种手段,目的是使得厂商以社会收益和社会成本进行决策。
直接调节是政府通过行政或法律的手段强行控制外部经济影响,也可以将施加和接受外部成本或利益的经济单位合并。
(4)政府无须对外部经济影响性进行直接的调节,只要明确施加和接受外部成本或利益的当事人双方的产权,通过市场谈判就可以解决外部影响。
消除市场失灵的政策是根据不同的原因设计的,它们在一定的条件下起作用。
【参考文献】
[1]贵州民族旅游市场发展的问题及对策[J].戈氢.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14(Z1)
[2]新时期贵州民族文物的保护[J].李玲春.旅游纵览(下半月).2014(05)
[3]贵州民族文化传播与当代旅游业发展研究[J].何琼.理论与当代.2016(11)
[4]媒介生态视野下少数民族村寨生态文明建设研究[J].邱昊.学术探索.2015(10)
[5]基于游客感知价值的少数民族村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以湖南江永勾蓝瑶寨为例[J].彭惠军,黄翅勤,陈胤好.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