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庄子的理想人格
在先秦诸子中,庄子是非常特殊的一个存在,他继承了老子“道”的哲学思想,并以此阐释了人的个体与群体、心灵与肉体的关系。
他关注的目标是人怎样才能获得所谓的“天乐”,他的哲学是提倡回到人的自然本性的人生哲学。
在庄子内篇第一的《逍遥游》里,他反复论述了他的独立无待、逍遥自由的思想以及对此的美好畅想。
庄子认为,宇宙中万事万物都是不逍遥的,不自由的。
因为它们的存在和生活方式都需要条件,也即是“有所待”,有所依靠,因此都会受到限制。
比如貌似逍遥的鲲鹏,活动范围大,行为豪迈壮观,但升起它的身躯,需要足够展开翅膀的空间和飓风,想飞远,得靠六月的季风,鲲鹏如此,更不要说人类了。
人类面对着名利富贵、伦理道德、感情欲望等多种牵累,还要承受“终有一死”的精神负担,是自然界受到限制最多的,比起其他生物来说离自然原始本性最远。
因此也是最不自由的。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自由的呢?庄子说“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也就是那些洞察了宇宙万物的本质,顺应着大自然的规律,掌握了天地之间阴阳晦明风雨的变化的人,“至人”、“神人”、“圣人”,也就是《大宗师》里面的“真人”!庄子用了大量的笔墨去形容他心中的理想人格:“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
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
”“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
是其尘垢秕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
(《逍遥游》)“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
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
(《齐物论》)
乍一看,庄子所描述的,实在是惊世骇俗,浪漫夸张到极致:渺远的姑射山上的神人,肌肤洁白莹润,行动从容洒脱,餐风饮露不食人间五谷,腾云驾龙游遍南北西东;他们不会伤害万物,所到之处五谷丰登;万物也不能伤害他们,洪水滔天不能将他们淹没,天下大旱、湖泊沸腾不能使他们感到炎热,河水结冰不能使他们感到冷,地震海啸不能使他们改变容色;他们身上的一些尘埃草籽,都能培养出尧舜这样的圣贤。
庄子所描绘的,几乎就是神仙了。
然而,庄子写的真的就是神仙吗?实质上,庄子的理想人格,不过以形象化的方式渲染出的“有道之人”罢了。
这些人,纯洁(肌肤若冰雪、处子)、自由(乘云气,御飞龙)、永恒(物莫之伤)、伟大(陶铸尧舜),他们远离世俗,能够进入到物我相忘的境界,深知宇宙自然的奥秘,所以不会受到外物的影响。
他们精神生命强悍,不知道什么是自己,什么是功绩,什么是名声,心就象镜子一样,如实反映外物,不送外物离去,也不迎接外物到来,所以不被外物伤害。
庄子为了说明这种精神生命充沛淳和的境界,还写了很多残疾人,这些所谓的“畸人”,虽然肢体残缺,形貌怪陋,却拥有强大的内在。
比如《人间世》中的支离疏,是一个弓腰驼背貌丑无比的残疾,却靠着给人缝补衣服自食其力,在兵役与疫病来时攘臂游于其间,在上面发放扶贫补贴时还能领到柴粮,逍遥自然安养天年。
又如《德充符》中的哀骀它,“恶骇天下”,丑的要命,看似无才无权无誉无学,但是男男女女都倾慕于他,想陪伴在他身边不愿离去,鲁国国君也“有意乎其为人也”,想授他为相。
再如《大宗师》里面的子舆,病的耸肩缩颈,却感叹造物主的神奇,说“得者,时也;失者,顺也。
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心安气定的等待,心平气和的顺从,生死得失不会在他身上产生欢乐悲哀。
这些“畸人”们,全然不以外在感官感受为美,而以内在精神体验为美,他们具有顺天应命的理智与坦然,即使跻身人群,也不自惭形秽,他们是道德充实者,是一群在精神层面上超越了残疾自我的人。
与前面的神人、至人一样,他们都是庄子心目中的理想人格,是内心逍遥自由的人格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