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3游说诸侯
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讲,国学经典导论第二章孟子与《孟子》的第三节游说诸侯。
孟子学成以后,便开始周游列国,从事游说活动。
孟子游说诸侯的第一站是齐国,他本想通过雄心勃勃的齐威王来实现自己“仁政”的理想,可齐威王一心想争霸中原,用武力统一天下,因此对孟子主张实行仁政的学说丝毫不感兴趣,对他并不重用。
孟子听说宋国想实行仁政,便离开齐国来到了宋国。
但宋王对实行仁政没有诚意,并不打算接受孟子的主张,于是孟子愤然离开宋国,回到了自己的家乡邹国。
在邹国,邹穆公曾向孟子请教为政,还有许多人向他问学。
后来,孟子到了滕国,滕文公非常敬重他,多次向他垂问治国大计,于是孟子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仁政”主张。
但滕国实在太小,无法在诸侯大国之间生存和发展,更无法全面实现孟子的“仁政”理想。
这时,孟子在千里之外听说魏惠王招贤纳士的消息,便毅然来到魏国都城大梁,这所以魏惠王又称梁惠王。
孟子一见梁惠王,梁惠王却迫不及待地问孟子能给他的国家带来什么收益,带来什么利益,这使孟子十分失望。
孟子认为当时天下纷争、黎民涂炭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各国君主不仁不义,只顾追逐私利。
于是孟子针锋相对地向梁惠王讲了儒家轻私利重仁义的观点,梁惠王根本听不进去。
公元前318年,梁惠王去世,他的儿子梁襄王即位。
孟子初次见梁襄王,就发现梁襄王不像个国君的样子,所以孟子离开魏国重返齐国。
公元前319年,齐宣王即位。
齐宣王野心勃勃,一心想称霸中原。
为此,他广招贤才,而且特别喜爱文学游说之士。
孟子到齐国后,齐宣王授与他“卿”之高位,并多次向他问政。
孟子便抓住一切机会向齐宣王宣传自己的“仁政”理想,对齐宣王充满了期望。
开始,当孟子讲到称王于天下道理时,齐宣王还
有些兴趣;后来,当孟子谈到仁政的具体措施和反对兼并战争等内容时,齐宣王便一点兴趣也没有了。
特别是齐国伐燕事件发生后,二人之间的矛盾更越来越深。
事情是这样的:公元前316年,燕王将王位让给了他的相国子之,子之在国内实施了一些政治改革,结果引起了燕国的内乱。
齐宣王派人私下问孟子是否可以伐燕,孟子认为帮助燕国平定内乱,燕国人民一定很拥护,这是实行仁政的好机会。
因此,孟子支持出兵。
但齐国攻下燕国后,齐宣王想吞并它,又征求孟子的意见,孟子却劝齐宣王撤兵。
齐宣王拒不接受,因此君臣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
一次,孟子准备去见齐宣王,齐宣王派人传话说原本他应该来见孟子的,但病了,不能来,若孟子愿意,可以上朝。
可是第二天,孟子却去别人家吊丧去了。
齐宣王派人来问孟子的病情,孟子的弟子不好交差,只好在孟子回家的半路上候着他,等他回来后不让他回家,让他先上朝。
孟子得知这一情况,非常气愤,就躲到别人家借宿去了。
后来他的弟子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回答说:齐宣王有钱、有爵,我有仁、有义,他并不比我高到哪儿去。
如果齐宣王真的想有所作为,他应该像商汤对伊尹、齐桓公对管仲那样对我,怎么能够凭借威严和爵位向我摆臭架子呢?这就是孟子,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个性的智者!终于,在公元前312年,孟子辞去了卿位,离开了齐国。
孟子离开齐国后,便带着他的学生万章、公孙丑等人回到了家乡,并和他们一起整理了《诗》、《书》等儒家经典,阐述孔子的思想精髓,总结自己一生的思想与活动,编著了《孟子》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