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学经典导论1章

国学经典导论1章


古代文论 国学经典导论
释道为重要补 充,其中释(佛教) 主要解决人与自己 心灵的关系,是外 来但中国化的思想 体系,对中国的哲 学、美学、文学艺 术影响尤大,但人 生态度相对最消极;
古代文论 国学经典导论
道家主要解决人与自然(含人的肉 体)的关系,人生态度也有些消极, 但作为认识世界、避祸和应对、解决 矛盾的思考充满智慧,尤其是其“道 法自然”(即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 相处)的思想特别具有现代意义。
古代文论 国学经典导论
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 “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 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 之吝,谓之有司。”这些是对君子从 政的一种带有理想色彩的要求,是以 “中和”为原则,融道德与政治为一 体,混修己与治人为一团,是其后儒 家修齐治平的先导,对中国士人政治 思维影响深远而巨大。
国学经典导论
4.生性耿介,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 正直,又主张 直道而行。 他认为,作 为君子,应 当有宽广的 胸怀,可以 容忍别人, 容纳各 种事件,不计个 人利害 得失。 而心胸狭 窄,与人为难、与己为难,时常忧愁, 局促不安,则不可能成为君子。
古代文论 国学经典导论
5.与人为善,成人之美
孔子创立 了以仁为 核心的道德 学说, 他自己也是 一个很 善良的人, 富有同 情心,乐于 助人, 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毋施 于人”
古代文论 国学经典导论
2500多年来,它不仅深刻持久地影响着 中国历史文化的基本走向,提供了中国 士大夫和普通民众构建自己精神家园的 主要养分和依据,使中华文明成为世界 所有古老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 中华民族始终能够维持强大的民族凝聚 力和向心力,其许多思想和情愫能跨越 千百年时空,至今依然富有生机和活力, 而且在世界历史长河中对其他文明也广 泛辐射并发生深刻影响。
古代文论 国学经典导论
孔子通过对周礼的损益创造性地提出 了“仁”的思想,使之他整个思想体系 的制高点,并与“礼”配合,在修己的 同时治人,在人的伦理道德完善的基础 上实现社会的良好秩序。
古代文论 国学经典导论
(二)“治国以礼”既要注重形式, 又要注重精神实质
孔子认为玉帛、钟鼓是礼乐所不可 少的,但只是限于形式上是不够的, 要注重礼的精神。
古代文论 国学经典导论
孔 必就谁了从力敢说知是他知子 有拜那的不而当,的出多识以 我谁里。感不!如圣了才都好 师为有孔觉厌不果人名多表学 焉师他子疲其过说,的艺现著 ”,所学倦烦朝到但,,出称 因不无,地着圣孔几知浓, 此知常我做圣与子乎识厚对 说道师认,与仁却被渊的于 “的,为教仁,十当博兴各 三东谁我诲的那分成,趣种 人西有是别方我谦无在, 行,知做人向怎虚所当因 ,他识到也努么地不时此 ,
古代文论 国学经典导论
(四)爱人是修己之学的根本—— 在社会生活中处理人与人关系时要爱人 爱人是修己之学的根本。这里的 “人”是一种泛称,是一个类概念, 是超越了阶级、种族的局限。孔子认 为“爱人”的具体表现和方法就是 “忠恕”。对己,要求“克己”;对 人,要求“爱人”。二者统一于“仁” 之中,是修己之学的两个支点。
古代文论 国学切关系。孔子还以“射”来作比喻, 说明“中庸”,认为“射”的“中” 与“不中”的关键在自己主观方面, 必须“反求诸其身”,己心正则己身正, 己身正在则矢无不正,射无不中。这 里谈“中”,谈怎样才能“中”,实 际上已经揉进了“仁”的观念。
古代文论 国学经典导论
古代文论 国学经典导论
由于种种原因, 孔子在政治上没有 过大的作为,但在 治理鲁国的三个月 中,足见孔子无愧 于杰出政治家的称 号。
孔子
国学经典导论
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可将很大 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曾 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 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 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孔子弟子多达 三千人,其中贤人72,其中有很多皆为 各国高官栋梁。
古代文论 国学经典导论
个讲程和具学单他而为 专座改针有质重课论避 题方革对一量复程,免 。式采性定,,内避课 ,用,的使保容免程 共专本深教证的与泛 八题课度学教简其泛
古代文论 国学经典导论
涵用 索 做 人 生 贫 能 信 作 尚 显 秀 使 通 。型 成 人 文 追 树 淫 心 为 的 加 传 莘 过 人都做素求立,,中爱深统莘本 才大事养,高威构国国,文学课 培学的,升远武建人主培化子程 养高品提华志不“的义养的对的 的素位高他向能富民情他认祖学 新质;他们与屈贵族操们识国习 内应探们的人,不自和高明优,
古代文论 国学经典导论
国学主要来自中国古典文化, 它的内涵博大精深,主要文献分类 有经、史、子、集,核心思想为儒、 释、道三部分,主要支撑平台是文、 史、哲。其中儒家主要解决人与人 的关系,主张阳刚有为,积极进取, 理性取舍,是传统中国学术文化的 主体,并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具 有最重大最全面的影响;
古代文论 国学经典导论
(一)孔子对执政者提出了 “正己”的要求
孔子认为,在任何一 序良好的社会中,执政者 民的关系是最基本的。 个秩 与臣
古代文论 国学经典导论
而在二者当中,孔子又最注重执政 者的作用,认为执政者的好坏决定了社 会治理的好坏。因此,他对执政者的政 治道德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就是 “正”。
古代文论 国学经典导论
(二)克己复礼为仁
——社会各阶层应当“克己”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 下归仁焉。”这句话可以说是孔子思 想的纲要,涉及到了礼、仁,而以 “克己”作为复礼归仁的实践要求。
古代文论 国学经典导论
(三) 顺从父母,尊重兄长——孝悌是 修身、齐家、治国的基本前提和基础
孝指尊敬顺从父母,悌指尊重兄长, 是中国古代处 理家族内部两大 关系的基本要求。
古代文论 国学经典导论
礼的精神主要体现为“仁”、 “恭”、“敬”、“让”等方面。 “仁”是礼的最根本的精神内容。援 仁入礼,以仁充礼,为孔子构建学说 体系的最关键环节。
古代文论 国学经典导论
“恭”是对人的庄重和顺。孔子主 张“居处恭” ,“貌思恭”,但反对 过分做作的恭顺,因此,要做到恭, 必须依礼而行。
国学经典导论
三、儒家经典——《论语》
《论语》是一部由孔子的 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根据当时孔 到新的世纪。 子的言行记录整理而成的儒家经 典著作,约成书于战国前。 《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思 想,是一部传世之作。二千多 年来,人们不断地研究《论 语》,认识、发掘其思想,渊 远流长,经久不衰。这种研究 一直延续
古代文论 国学经典导论
“敬”是对人严肃、真诚,以礼相 待。孔子主张敬父母,在孝养父母的 同时要有敬,只养不敬不是真正的孝; 敬上,赞扬子产“其事上也敬”;敬 友,赞扬晏子“善与人交,久而敬 之。” 他自己也在行为上表现了以礼 而行的恭敬。
古代文论 国学经典导论
(三)实现以礼治国必先正名
孔子把“正名”作为起始。他说: “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 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 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 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这一主张 要落实在政治上,就是要做到“君君、 臣臣、父父、子子”。
古代文论 国学经典导论
三、教材
本课程采用的教材为谭平、万平主编、人民出 版社出版的《国学经典导论》(2010年版)。
古代文论 国学经典导论
第一章
孔子与《论语》
第一节、孔子其人
一、孔子的身世 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名丘, 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古 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儒家学 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
古代文论 国学经典导论
二、孔子高尚的人格品质
孔子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份子。他正 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 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 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 的品格相关。他人格精神中的优点与 缺点,几千年来一直深刻地影响着中 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
国学经典导论
古代文论 国学经典导论
国 学 经 典 导 论
万 平教授
古代文论 国学经典导论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国学经典导论”是成都大 学为本科段大一各专业开设 的一门必修课。
古代文论 国学经典导论
国学是指我们中国人原创的学问, 是一个凝聚着无数先辈的智慧和心血,具 有浩瀚文献以及 其他物质和非物 质文化遗产作为 载体的思想、学 术体系。
换句话说,“执中”应是一种内 在的修养,应成为君子的自觉追求, 而内心的“执中”就是仁。正己好比 仁,射中好比礼,仁是内在修养,礼 是外在标准,仁是前提,礼是目的, 二者之联结,便是中庸之道。
古代文论 国学经典导论
二、为国以礼 ——以礼乐教化安邦治国
以“礼”为支柱的治人之 学 实际上就是孔子的治国思想。孔 子继承了西周以来把礼作为治国 之经纬的思想,认为礼是治国之 本,形成了以礼乐教化治国安邦 的总体思路。
古代文论 国学经典导论
(一)尊重周礼的基本原则,适 当增损以益当世
孔子是十分崇尚“周礼”的,在《论 语》中多次谈到自己对西周礼乐的向往。 孔子面对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形势, 一方面维护周礼,另一方面他对周礼也 有许多不满之处,并在推崇周礼的前提 下,对周礼进行了许多“损益”。
孔子认为,中庸是最高的品德修养和认 识原则,并且中庸之德起源很早,中断已 久,在当时已经很罕见了。中庸与“允执 其中”意思相同。 “中庸”也就是“用 中”。
古代文论 国学经典导论
从《论语》有关记载可以看出, 孔子把礼视为“中”,执中、用中是 依存于礼的,执中即是执礼,中庸意 即谨守礼制,不偏不倚,不激不随, 恰当适中。《礼记· 仲尼燕居》载:子 曰“礼乎礼,夫礼所以治中也。”礼 的基本作用是治中,中的最大社会意 义就是守礼。
古代文论 国学经典导论
(五)实施“仁”的途径—— 尊五美、屏四恶
子张 问于孔 子曰: “何如 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 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 “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 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 威而不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