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学经典导论01-05 仁者爱人:正己与克己

国学经典导论01-05 仁者爱人:正己与克己

01-05仁者爱人 :正己与克己
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讲第一章孔子与论语的第五节仁者爱人 :正己与克己。

孔子的“仁”,应该具有伦理道德和政治思想两个层面的意思。

孔子的仁不仅涉及伦理道德,而且也涉及政治思想,即他已将仁的伦理道德升华成了一种政治思想,从而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国的学说。

1.政者,正也——执政者要以身作则
孔子认为,在任何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中,执政者与臣民的关系是最基本的。

而在二者当中,孔子又最注重执政者的作用,认为执政者的好坏决定了社会治理的好坏。

因此,他对执政者的政治道德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就是“正”,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那就是“以身作则”。

当季康子问政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无论为人还是为官,首在一个“正”字。

孔子政治思想中,对为官者要求十分严格,正人先正己。

只要身居官职的人能够正己,那么手下的大臣和平民百姓,就都会归于正道。

孔子又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

”在孔子看来执政者自身正了,能够以身作则,即使不发布政令,老百姓也会自觉地去执行;如果执政者自身不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未必会服从。

孔子认为:“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执政者必须从端正自身开始,通过其人格魅力和道德感召力去治理民众正人。

这样,才能造就一个良好的秩序社会。

这就是古代的所谓“典范政治”的基本要求。

只不过在春秋后期周王室日益衰微,各种社会矛盾日趋尖锐的复杂局面下,也只能是孔子的政治理想了。

2.克己复礼为仁——社会各阶层应当“克己”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这句话可以说是孔子思想的纲要,同时涉及到了礼和仁,而以“克己”作为复礼归仁的实践要求。

孔子认为,人们必须克制自己的个人欲望,一切言行都照着周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

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

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

因此,不合于礼的就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

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

所以,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

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

这里实际上包括了两方面内容,一是克己,二是复礼。

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

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贯穿于《论语》一书的始终。

“仁”是人作人的内在品质,“克己”是要靠人对自身内在品质的自觉:“礼”是人的行为的外在的礼仪规范,它的作用是为了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

要人们遵守礼仪规范必须是自觉的才有意义,才符合“仁”的要求,所以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对“仁”和“礼”的关系,孔子有非常明确说法:“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礼云礼云,玉帛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乎哉!”孔子认为“克己”求仁是要靠自己的内在自觉性。

有了“求
仁”的内在自觉性,“我欲仁,斯仁至矣”,并将其实践于日常伦理之中。

孔子还认为,君子有三种事情应引以为戒:年少的时候,身体发育还不成熟,要戒除对女色的迷恋;等到青壮年时期,身心各方面都比较成熟了,血气方刚,那么要戒除与人争斗;等到老年,血气已经衰弱了,要戒除贪得无厌。

所以,自戒便是自爱,自戒就不会走入人生的误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