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滕王阁序》导学案 共3课时

《滕王阁序》导学案 共3课时

第四单元第三课《滕王阁序》教学案制作人王清杰审核人高二语文组编号42 使用时间2017年10月29日【学习目标】1、了解骈体文的特点。

2、能读清句读并能翻译课文1—3自然段。

第一课时【预习导航】1、中国“四大名楼”四大名楼是一种泛称,特指山西鹳雀楼、江南三大名楼(湖北武汉黄鹤楼、湖南岳阳岳阳楼、江西南昌滕王阁)。

古往今来,历朝历代,上至真命天子,下到州官县府,都喜欢修建楼阁。

中国古代的楼阁,或用来纪念大事、或用来宣扬政绩、或用来镇妖伏魔、或用来求神拜佛,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有北方鹳雀楼(因王之涣《登鹳雀楼》而闻名),江南三大名楼滕王阁(因王勃的《滕王阁序》而闻名),黄鹤楼(因崔颢的《黄鹤楼》诗而闻名),岳阳楼(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闻名)、蓬莱阁(因苏轼的《海市诗》及传奇神话《八仙过海》闻名遐迩)、越王楼(因杜甫《越王楼歌》而闻名天下)。

2、滕王阁滕王阁面临赣江,处于赣江和抚河交汇处。

由唐高祖之子滕王李元婴任都督时,于公元653年下令在江西南昌修建。

以封号为名。

滕王阁始建于唐代,后几经兴废,明代景泰年间,巡抚都御使韩雍重修,其规模为:三层,高27米,宽约14米。

现在的滕王阁楼于1989年10月8日竣工,全楼九层,高57.5米,背城临江,占地达47000平方米。

如今滕王阁已成了南昌,也是江西省的一处重要的旅游景点。

滕王阁之所以享有巨大名声,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王勃的脍炙人口的散文——《滕王阁序》。

3、写作背景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二十六。

都督阎公不之信。

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

及以纸笔让宾客,勃不辞让。

公大怒,拂袖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

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

”公曰:“亦是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公闻之,沉吟不言。

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公瞿(jù惊视,惊恐四顾)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即亟(jí急迫地)宴所,极欢而罢。

据说,全文写完后,阎的女婿却说话了,说这是前人已有的文章,不足挂齿,接着一口气把《滕王阁序》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使得在座之人,也对他非凡的记忆力惊奇不已。

王勃听后,也暗暗佩服,但灵机一动,问道:“序文之后还有一诗,能否也将诗背将出来?”那位女婿一听,不禁张口结舌了。

王勃挥笔疾书,将诗写了出来。

4、走近作者王勃(649——676)初唐文学家,少有才名,神童。

6岁善文辞,构思无滞。

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9岁鉴赏力超群,读古注《汉书》,作《指瑕》以正其失。

14岁应举及第,受朝散郎。

17岁为沛王侍读。

做王府侍读一年多后,“戏为《檄英王鸡》”,触怒唐高宗被逐。

22岁得补虢州参军,又因“匿死罪官奴,恐事泄,辄杀之。

”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

其父亦累贬为交趾令。

26岁往交趾探父,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5、文体知识序,是写在文章前面的文字,用于说明书籍写作或出版的意图、宗旨、过程、编排体例等内容。

有书序、赠序、宴集序。

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

是魏晋以后出现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骈体文”或“骈偶文”。

本义即是对偶文的意思。

因其常用四六字句,故又称为“四六文”。

骈文的主要特点是:句法结构,讲究对仗,多四六句。

在声韵上,运用平仄,音律和谐。

在内容上,多用典故,讲究藻饰。

6、朗读(给下面的字词注音)翼轸..()襟.()三江鹤汀.()凫.()渚.()川泽纡.()孤鹜.()樽.()迥.()盛筵.()梓.()泽襜.()帷睢.()园瓯.()越骖騑..()棨戟..()..()睇眄披绣闼.()叨.()陪鲤对遄.()飞命运多舛.()【问题探究】█整体把握理清结构1、结合课文,分析文中的每一个段落紧扣题目的哪个词而写。

2、讨论:文章可分为几部分?第二课时制作人王清杰审核人高二语文组编号43 使用时间2017年10月29日【学习目标】1、景物描写的作用2、掌握常见的特殊句式【预习导航】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襟三江而带五湖②层台耸翠,上出重霄③四美具④谁悲失路之人⑤窜梁鸿于海曲⑥择善而从之⑦必固其根本⑧智者尽其谋⑨钟鸣鼎食A.①④⑧/②③/⑤⑥/⑦⑨B.①/②⑨/④/③⑥/⑤⑦⑧C.①⑨/②③/④⑧/⑤⑥⑦D.①/②⑨/④/③⑤/⑥⑦⑧【问题探究】█探究第1段1、作者是如何写洪州的地理风貌的?突出了什么特点?2、作者怎样写参加宴会的人物,照应了前文的哪个词语?3、文章开始不写楼台,不写宴会,而先写地势与人物,这样写有何好处?█探究第2段1、你认为哪些句子写得好?讲讲原因。

2、这一段都描绘了哪些景?这些景有什么特点?(可从景物描写的视角、顺序、方位等方面进行分析)3、一说到秋人们常常会想起这样的诗句:“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战国楚·宋玉《九辩》)“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刘禹锡《秋风引》)这两段秋景的描述与传统中描写秋景的意境有什么不同?第三课时制作人王清杰审核人高二语文组编号44 使用时间2017年10月29日【学习目标】1、理解和积累下列文言词语“故、尽、属、即、且、矣”的意义和用法。

2、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人生观,要有远大抱负和人生使命感;能够正确看待挫折,即使身处逆境,也要笑对人生,始终对生活充满信心。

【预习导航】下列各句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A.奉晨昏于万里B.访风景于崇阿C.童子何知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问题探究】█探究第3段1、登高望远,人们都不免感叹人生短暂、人之渺小。

在我们学过的或接触过的诗文中,有没有类似的联想?2、王勃的兴致盎然并未持续多久,他很快就“兴尽悲来”,他为了什么而“生悲”呢?3、现在你能找出表现王勃失意的句子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作者连用几个典故的作用是什么?这些典故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怀?5、王勃关于“老当益壮”的评论对我们有怎样的启发意义?6、分析“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的艺术特点。

7、高声朗诵这两段文字,体会作者表达了怎样复杂的思想感情?8、试着总结本段的思路。

█探究第4、5段1.文中自谦的句子是哪句?2.作者写终军、班超、宗悫的目的是什么?3.写尽古今宴会曲终人散,无迹可寻的凄凉的句子是哪句?4.写及潘江、陆机的目的是什么?【总结概括】1、如何理解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2、概括本文的语言特点。

3、本文写作上有什么特点?4、找一下,文中运用了哪些典故,并说说其作用。

5、找一下,本文运用了哪些成语?6、你愿意将那一句作为座右铭,说说你的理解。

【学以致用】用课文句子填空1、你的遭遇确实令人同情,但是,志士能人命途多舛者多矣,你又何必怨天尤人呢?2、有人觉得自己就这样的基础,要想将来学有所成不太可能,不如趁早解放自己。

错矣,“”,只要努力,一切都来得及。

3、胜者诚可敬,失败者亦未必可悲。

周恩来有诗曰,“难酬蹈海亦英雄”;王勃有句云,“”这些诗句说明,英雄是成功者的奖品,更是坚毅者的封号。

4、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但是,人在环境面前也不是无能为力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就是最有力的说明。

【拓展阅读】《滕王阁序》开篇意蕴解读《滕王阁序》是王勃骈文的名篇,文采斐然,气韵灵动,更随着时光流转,被敷上了一层传说,愈显其古色斑斓。

然而在某个夜深人静之时,重读此文,抛却语言的华美、节奏的和谐,想及滕王阁上的觥筹交错以及作者一生的坎坷无定,却忽然有了一些别样的体会。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作者开始了他看似陈旧的述说,这段叙说历来为人所忽视或者为人所诟病。

所忽视者大多认为,这段是空话、套话、客气话,于文章本身并无多大帮助;所诟病者认为,文章对与会宾客的介绍赞美过盛,给人以逢迎拍马之感。

历来文人最重清高,这样做未免有些掉价。

我们先不忙下定论,先来看看作者写了些什么。

首句强调历史悠久,次句强调地理位置优越,第三句强调其传奇般的色彩,第四句强调经济发达、人才辈出。

看似随意的四句话,却点出了一个地方繁荣安定的标准和保障。

由于资料的残缺,我们并不能清晰地认识到王勃是一个怎样的人,但能被排在“初唐四杰”的首位,必非泛泛之辈。

在这里,作者没有故弄玄虚,而是以老实和坦诚的姿态讲了一个大家常常忽略而又应知晓的道理,这是自身治国才华的一次无意识的展示,是一次若有若无的提醒,更为后文奠定了一个基础,表明此次聚会是国泰民安之时的盛大集会。

我们再看看作者紧接着对宾客的介绍,这段介绍显然是夸张了,但是否就此可以认为作者阿谀奉承了呢?我想未必。

首先我们不能要求古人不食人间烟火,主人请客,客人如果连两句夸奖的话都不说,是不是显得太不地道了;文人固然要清高,但清高不代表不通情理。

再者,从文章构思上来讲,宾客云集正显集会之热闹,看似喋喋不休的介绍却让我们在恍惚中看到这样的情形:高朋满座,客人往来不息,或推杯换盏,或高声喧哗,或颓然就醉。

没有通过觥筹交错,没有通过冠盖云集,却能充分调动起读者的想象力,文章开篇就为我们营造了一个热闹非凡的场景。

而这场景竟来得如此自然真切,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如果说上文作者要让人想象盛况空前的集会,这里,作者却笔锋陡转,将目光投向了疏朗高淡的秋景。

这段景色描写历来为人所称道,它一举脱离秋的萧瑟与哀伤,写得如此的色彩斑斓、辉煌壮丽,显然作者是受聚会热烈气氛的影响,面对滕王阁上的美景激情满怀。

这段描写层次井然,摇曳多姿,然而我们细读之下,却隐隐有这样的感觉,那就是这里的景色描写并未随着阁内气氛的热烈而渐次上调,反而是从色调上越写越冷,从内容上越写越渺远。

这是为何?我们可以从王勃的生平说起。

这是一个才华出众,心比天高,却又命运坎坷的人。

9岁就能作汉书《指瑕》,直指当时巨儒颜师古的谬误,时人和后人对他评价颇高,同为“初唐四杰”的杨炯就曾艳羡地说他“每有一文,海内惊瞻”,可见其赞叹之态。

然而文学和政治总是两码事,少年得志是好事也是坏事,“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不通世情的王勃一次又一次倒在他的盛名之下。

游戏之文《檄英王鸡》竟被指斥为挑拨诸王关系,并被赶出沛王府,留下一个不好的印象。

后又因恃才傲物,为人构陷私杀官奴,被判死罪。

虽适逢大赦,侥幸逃得一命,终于连累老父被贬蛮荒。

所以,此时的王勃是无论如何都高兴不起来的,虽满目的繁华之景让他暂时忘却心头的烦忧,但举杯之际,观览之时,却总难免心头的失落和对老父的愧疚。

景愈美,愈见其孤寂。

阅尽繁华尽落寞,去留无意孤鹜心。

读《滕王阁序》,仅限于此,似乎历史只交给我们一个末路王勃,一个悲情王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