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山东省济南市2016年高考历史一模试卷(含解析)

山东省济南市2016年高考历史一模试卷(含解析)

2016年山东省济南市高考历史一模试卷一、选择题1.《商君书•画策》载:“国之乱也,非其法乱也.非法不用也.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故善治者,刑不善,而不赏善,故不刑而民善.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这说明商商鞅()A.主张立法为民 B.强调有法可依 C.关注法律实施 D.重视赏罚并重2.日本学者和田清认为中国官制的一个特色是”波纹式的循环发生”,即“天子个人左右的微臣逐渐获得权力,压倒了政府的大臣,终于取而代之.但取代之后,其中又别有私臣变成实权者,再来取代现有的政府大臣.如此后浪推前浪式的往复不已.”以下官职的设置符合这一特色的是()A.秦朝的三公九卿B.汉朝的“中朝”C.隋唐的三省六部D.宋朝的枢密院3.据《川唐书•刘伟之传》记载:宰相刘伟之得罪了武则天,则天借故敕惩治他.袆之见敕文未经中书门下附署.遂说:“不经凤阁(中书)鸾台(门下),何名为敕?”对这一故事的阐释,正确的是()A.武则天时期相权在与皇权的斗争中处于上风B.庸代三省六郁制有效限制、约束了皇权C.武则天的做法违背了权力中枢的运行程序D.唐代皇帝的诏令、制救需经中书门下批准4.中国在唐代就有关于犹太人的记录.在清代犹太人的教堂里,可以看到下面这样的对联:“自女蜗嬗化以来西竺钟灵求生天生地生人之本,由阿罗开宗而后中华衍教得学儒学释学道之全.”这体现出()A.中华文化对外来的宗教具有宽容性B.外来弱小文化依附于中华文化存在C.中华文化与犹太文化既同源又同质D.犹太人是世界上最难被同化的民族5.条约签订后,游历护照开始出现.护照的主要内容:“兹有本国人名口口请照赴十八省游历,本领事深知系我国良民,为此给照,准其前往.故请烦大清执政大臣及各省文武官员验照放行,丝毫不得留难,并望以宾礼相待…”据此可知()A.这一现象出现在十九世纪中期B.如果外国人寻畔滋事,地方官可以裁办C.中国内地实现向外国人的全面开放D.请地方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6.有学者认为,通过本国金融体系及设立股份制公司等手段募集社会资金从而为工业化提供资金保障,是西方工业近代化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中国的洋务运动偏偏这两条路都行不通,从而决定了它最终崩溃的命运.这一现象反映了()A.洋务运动资金保障严重缺陷 B.洋务运动背离了近代化潮流C.晚清经济管理体制的落后D.洋务派坚持“中体西用”思想B.社会转型过程中,守旧势力依然强大C.妇女的社会地位得到普遍提高D.妇女得以从传统文化的束缚中解放出来8.如图是川、滇、黔、陕、甘、湘、桂等七省当年工厂数量统计示意图,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反映了“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B.体现了政府对民族工业的大力支持C.民族工业的分布在抗战后方趋于合理D.数量变化比较直观反映了抗日局势9.雅典城邦时代戏剧流行,在戏剧公演上众多的雅典公民在同一个场合中,在同一个时段里经历同一种感受,他们一个挨一个都坐在一起,胳膊碰胳膊,腿碰腿,情感也会在他们之间流动…每个人都是一个社会的人,一个政治中的人,自己被深深地囊括在城邦之中,与其他观众有着紧密的联系.这表明戏剧公演()A.强化了雅典“人人平等”的原则B.反映了雅典民主制的开放性C.调动了雅典公民的政治参与热情D.培养了雅典公民的集体意识10.1850年普鲁士宪法规定“国王有宣战、媾和及与外国订立其他条约之权”,“立法权由国王与两院共同行使之”,“凡年满二十五岁的普鲁士人有选举权”.这表明当时的普鲁士()A.是用议会粉饰的封建君主制B.已经具有近代民主政治的特征C.确立了比较完善的君主立宪政体D.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11.在1913﹣1938年的25年间,世界工业生产量增长了83%,但是世界贸易量只增长了3%,年增长率为0.7%,这表明()A.经济危机并没对世界工业造成很大破坏B.贸易保护主义阻碍了世界贸易的发展C.凯恩斯主义的盛行推动了世界工业的发展D.国际关系持续恶化影响了世界贸易发展12.学者陈义初指出,苏联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重视发展农业,农业投资在国民经济基建投资总额中的比重不断增加,1961﹣1965年是19.8%,1966﹣1970年为23.4%,1971﹣1975年则是26.5%,这在当时世界各大国中居首位.由此可见()A.苏联工业发展失衡的局面得以改变B.苏联的农业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效C.苏联领导人将农业改革作为改革的重点D.农业问题成为阻碍苏联发展的重要因素二、解答题(共2小题,满分37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从古希腊城邦时代起,欧亚的滨海贸易就已经展开.…但在公元2 世纪前,中国与罗马没有直接的贸易关系.据《后汉书》记载,大秦“其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欲以汉缯彩与之交市,故遮阂不得自达”.当时的东西方贸易主要通过中国的河西走廊,经过塔里木盆地南北边缘到中亚、西亚,一直到罗马.这条商路3世纪初中断后.东西方贸易主要靠海路.4﹣5世纪,由于日耳曼人对西罗马帝国的侵扰和中国的割据和混战,东西方贸易因此受到严重影响552年,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宣布丝绸有帝国官营.之后,东西方贸易又趋于繁荣,中国向西方输出的商品除了丝绸还有大量瓷器,大量黄金从西方向东方流动.11﹣13世纪,十字军东征把西欧也卷入东西方贸易中来,地中海城市国家大发战争财,商品经济开始快速发展.而在东方,蒙古人建立的大帝国,保障了东西方的贸易通道更加安全,古老的丝绸之路重新畅通.14世纪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崛起,迫使欧洲开始寻求东方的新商路.﹣﹣摘编自高德步、王钰《世界经济史》材料二1840年以前,中国贸易在独立自主的条件下展开,很长时间内都是以中国为主导的,显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水平和在贸易中的优势地位.在19世纪大多数的年头里,占据进出口贸易货值绝对多数的,出口是茶叶,进口是鸦片,这两种商品深刻影响了19世纪的中国,并使中国深受卷入经济全球化的漩涡.19世纪晚期,中国的茶叶出口逐渐出现危机,尤其是印度、锡兰产的茶叶在英国市场上战胜了中国茶.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印度、锡兰茶叶生产模式的优越性所致;大种植园和机器加工的生产方式,不但降低了成本,而且保证了质量.﹣﹣摘编自黄敬斌《19世纪中西贸易的关键细节》(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西贸易的特点、影响因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代相比,19世纪的中西贸易发生了哪些变化?由此你能得到什么启示?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史学研究的基本步骤之一是“确立主题﹣史料收集﹣史料解释﹣叙述评价”。

下表是与研究料解释,不表明自己观点,最终得出历史评价。

[选做题A]1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十九世纪中叶前.清政府的财政基本上承袭了庸宋元明以降大一统的“王朝时政”架构.太平天国起事后.各省当局军费支出庞大.庚子以后,面对筹款的压力和各省时政紊乱的局面,传统开源节流的做法难以显效.…宣统元年开始.度支部督责各省清查时政.并在此基础上试办西式预算,自宣统三年上半年起,实行按国家收支分类编制法,“入款则以田赋、盐务等为纲,出款则以外交、民政、财政、军政等为纲.眉目厘然,渐合绳尺.”与此同时,特别预算制度、预备全制度等预算制度也已经建立起来.早期移往西式预算制度实践,均系解决时政困境的一种权宜之计.与欧洲诸国相比,这些“预算制度”尚停留在雏形阶段,这些新举措尚不能充分发挥理财新制的成效.﹣﹣摘编自刘增合《财与政:清季财政改制研究》(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晚清财政改革的背景.(2)很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晚清财政改革.[选做题B]16.【近代杜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材料一以下材料节选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元年三月十一日公布.第四条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第十六条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第十九条参议院之职权十一: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权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三以上之可决弹助劾之.第三十条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第三十三条临时大总统得制定官制官规.但须提交参议院议决.第四十五条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属之.材料二以下材料节选自《中华民国约法》,中华民国三年五月一日公布.第十四条大总统为国之元首,总揽统治权.第二十一条大总统制定官制官归.大总统任免文武职官.第三十条立法以人民选举之议员,组织立法院行之.第三十一条立法院之职权如左:九、对于大总统有谋叛行为时.以感议且五分四以上之出席,出席议员四分三以上之可决,提起弹劾之诉讼于大理院.第三十九条行政以大总统为首长,置国务卿一人赞嚢之.(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指出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相比,《中华民国约法》有何变化?(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个法律文件对中国社会发展各自产生的影响.[选做题C]17.【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一北约的宗旨是,缔约国实行“集体防御”,任何缔约国和他国发生战事时必烦给予“援助”,包括使用武力.冷战结束后,随着“集体防御”对象﹣﹣苏联和华沙条约组织消失.北约对其战略方针进行了调整.为了填补在中东欧出现的“安全真空”并遏制俄罗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迎合中东欧国家“回归欧洲”的愿望,开始制定和实施北约东扩计划.﹣﹣摘编自齐涛《世界通史教程》材料二乌克兰危机爆发后,北约背负大西洋军事联盟职责,置身于与俄罗斯对抗的前沿,冷战后有所淡化的军事集团性质与功能再次凸显.(一)将集体防御提升为联盟首要宗旨.(二)指认俄罗斯为主要安全成胁.(三)制定加强集体防御的军事纲领.(四)促推与乌克兰当局的军事、政治合作.﹣﹣邢骅《乌克兰危机背景下的北约改革》(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北约东扩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约东扩的影响.[选做题D18.【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郭嵩焘是中国近代外交史上著名的外交家和第一位驻外使节,鸦片战争后.他基于自己的认识、思考和经验,明确提出:“办理洋务机室不越理、势、情三者.”首先要“通其情”,他一再重申,“西洋立国二千年,政教修明.其有本末,与辽、金崛起一时,倏盛倏衰,情形绝异.…洋人之利在通商,无觊觎中国土地之心”.其次要“达其理”,与洋人相处要必烦以德服人、据理而行,”苟欲击之,必先自循理,循理而胜,保无后患.循理而败,亦不至于有悔.”最后要“顺其势”,西方和中国相比基本形势是敌强我弱,中国应顺应形势,坚持以和为主、努力避战的策略方针,要以柔克刚,反对蛮干,一味言战.﹣﹣摘编自陈双燕《郭嵩焘外交思想述论》(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郭嵩焘外交思想的主要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郭嵩焘的外交思想.2016年山东省济南市高考历史一模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1.《商君书•画策》载:“国之乱也,非其法乱也.非法不用也.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故善治者,刑不善,而不赏善,故不刑而民善.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这说明商商鞅()A.主张立法为民 B.强调有法可依 C.关注法律实施 D.重视赏罚并重【考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商鞅的主要思想主张.【解答】题干材料的意思是:国家治理混乱,不是因为它的法度混乱,也不是因为法度被废弃不用.国家都有法律,但却没有让法律一定实行的办法.所以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只处罚不守法的人,不奖赏善良而守法的民众,因此,不用刑罚民众也善良守法.是因为刑罚重了.刑罚重,民众不敢触犯刑法,因此也就没有刑罚.由此可以看出商鞅强调的是法律的实施.故选C.2.日本学者和田清认为中国官制的一个特色是”波纹式的循环发生”,即“天子个人左右的微臣逐渐获得权力,压倒了政府的大臣,终于取而代之.但取代之后,其中又别有私臣变成实权者,再来取代现有的政府大臣.如此后浪推前浪式的往复不已.”以下官职的设置符合这一特色的是()A.秦朝的三公九卿B.汉朝的“中朝”C.隋唐的三省六部D.宋朝的枢密院【考点】汉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分析】本题考查古代政治制度中的汉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了解汉代在加强君权方面的措施,理解“中朝”的目的和特点.【解答】联系汉代的“中朝”制度,皇帝选不断让身边的亲信即私臣充任中朝的人选,来削弱相权,故B项符合;秦代的丞相、唐代的三省长官及宋代的枢密使都不是私臣而来,因些与题意不符,故排除ACD.故选B.3.据《川唐书•刘伟之传》记载:宰相刘伟之得罪了武则天,则天借故敕惩治他.袆之见敕文未经中书门下附署.遂说:“不经凤阁(中书)鸾台(门下),何名为敕?”对这一故事的阐释,正确的是()A.武则天时期相权在与皇权的斗争中处于上风B.庸代三省六郁制有效限制、约束了皇权C.武则天的做法违背了权力中枢的运行程序D.唐代皇帝的诏令、制救需经中书门下批准【考点】隋唐三省六部制.【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着重涉及到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从三省六部制的职能和特点来解析本题.【解答】据所学,唐朝尚书、中书、门下三省的职责分别是政令的执行、草拟、审批,材料中:“不经凤阁(中书)鸾台(门下),何名为敕?”,说明这项决策未按中央行政程序运行,故C项正确;材料中体现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但未能体现谁占上风,故排除A;唐代三省六部制是为了限制相权,加强皇权,故B项错误;三省中中书省负责草拟、门下省负责审批,故D项错误.故选C.4.中国在唐代就有关于犹太人的记录.在清代犹太人的教堂里,可以看到下面这样的对联:“自女蜗嬗化以来西竺钟灵求生天生地生人之本,由阿罗开宗而后中华衍教得学儒学释学道之全.”这体现出()A.中华文化对外来的宗教具有宽容性B.外来弱小文化依附于中华文化存在C.中华文化与犹太文化既同源又同质D.犹太人是世界上最难被同化的民族【考点】人类文明交流.【分析】本题考查人类文明的交流,意在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解答】根据材料中“自女娲嬗化以来西竺钟灵求生天生地生人之本,由阿罗开宗而后中华衍教得学儒学释学道之全.”犹太教传教中体现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宽容性,故A项正确;材料中将东西文化平等的地位,所以说外来弱小文化表述是不对的,故B项错误;中华文化与犹太文化既同源又同质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故C项错误;关于犹太人是世界上最难被同化的民族一方面在材料中并未体现,另一方面强调犹太人与这个材料的主旨不符,故D项错误.故选A.5.条约签订后,游历护照开始出现.护照的主要内容:“兹有本国人名口口请照赴十八省游历,本领事深知系我国良民,为此给照,准其前往.故请烦大清执政大臣及各省文武官员验照放行,丝毫不得留难,并望以宾礼相待…”据此可知()A.这一现象出现在十九世纪中期B.如果外国人寻畔滋事,地方官可以裁办C.中国内地实现向外国人的全面开放D.请地方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考点】第二次鸦片战争.【分析】本题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考查《天津条约》的内容.【解答】根据材料,游历护照出现是在1858年的《天津条约》,即十九世纪中期,故A项正确.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中列强获得领事裁判权,侵犯了中国的司法主权,故B项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内地,但是说全面开放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是在1901年《辛丑条约》后,故D项错误.故选A.6.有学者认为,通过本国金融体系及设立股份制公司等手段募集社会资金从而为工业化提供资金保障,是西方工业近代化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中国的洋务运动偏偏这两条路都行不通,从而决定了它最终崩溃的命运.这一现象反映了()A.洋务运动资金保障严重缺陷 B.洋务运动背离了近代化潮流C.晚清经济管理体制的落后D.洋务派坚持“中体西用”思想【考点】洋务运动.【分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从材料信息进行分析,洋务派当时无法做到西方的经营方式,仍是旧的封建官僚官营管理模式,说明其管理经营的落后.【解答】材料中“通过本国金融体系及设立股份制公司等手段募集社会资金从而为工业化提供资金保障,是西方工业近代化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但洋务派当时无法做到西方的经营方式,仍是旧的封建官僚官营管理模式,资金无法保障,说明其管理经营的落后.故C符合;A项资金缺乏,正是C导致,故A排除;B项与史实不符合,它是我国大规模近代化的开端,故B排除;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故选C.B.社会转型过程中,守旧势力依然强大C.妇女的社会地位得到普遍提高D.妇女得以从传统文化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考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分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重点考查学生结合史实分析材料的能力.【解答】此题中表格所示,是妇女接受教育的情况,妇女接受教育对于提高妇女的地位,促进妇女的解放有重要的意义.A、由表格中信息“毕业生大多致力于政教的发展”、“以培养妇女参政人才、储他日议院之选为学宗旨”可知女性的参政意识增强,民国时期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故A正确;B、材料不能体现守旧势力的强大与否,故B错误;C、辛亥革命后女性逐渐取得了同男子平等的社会地位和使女性走出家庭步入公共领域,但普遍性在材料中提到的个案中不能得到证明,也不符合史实,故C错误;D、女性彻底摆脱传统伦理的束缚,言过其实;故D项错误.故选A.8.如图是川、滇、黔、陕、甘、湘、桂等七省当年工厂数量统计示意图,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反映了“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B.体现了政府对民族工业的大力支持C.民族工业的分布在抗战后方趋于合理D.数量变化比较直观反映了抗日局势【考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曲折发展.【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抗战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相关史实,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表的能力.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由于战局恶化,东部沿海工业开始大规模向西南大后方迁移的过程.在此期间,大量工业企业迁入西南内地,一定程度上保存了我国的民族工业,为抗战的胜利打下了物质基础.东部工业大规模内迁,构成我国工业布局的一个重大的变革.【解答】实业救国的思潮兴起于甲午战争后,与图上的时间不符,故A错误;图上的工厂数量在各时期有升有降,体现不出政府对民族工业的大力支持,故B错误;图上的工厂数量在各时期变化很大,看不出民族工业的分布在抗战后方趋于合理,故C错误;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由于战局恶化,东部工业大规模内迁,构成我国工业布局的一个重大的变革,故D正确.故选D.9.雅典城邦时代戏剧流行,在戏剧公演上众多的雅典公民在同一个场合中,在同一个时段里经历同一种感受,他们一个挨一个都坐在一起,胳膊碰胳膊,腿碰腿,情感也会在他们之间流动…每个人都是一个社会的人,一个政治中的人,自己被深深地囊括在城邦之中,与其他观众有着紧密的联系.这表明戏剧公演()A.强化了雅典“人人平等”的原则B.反映了雅典民主制的开放性C.调动了雅典公民的政治参与热情D.培养了雅典公民的集体意识【考点】古希腊文明.【分析】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从所学知识中雅典“公民”概念,再联系材料内容进行判断.【解答】材料中“经历同一种感受”、“每个人都是一个社会的人,一个政治中的人,自己被深深地囊括在城邦之中”,说明强调的是个人与城邦的关系,个人属于城邦的一部分,而不是强调人人平等,体现民主的开放性和体现调动公民参与政治热情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D正确,排除ABC.故选D.10.1850年普鲁士宪法规定“国王有宣战、媾和及与外国订立其他条约之权”,“立法权由国王与两院共同行使之”,“凡年满二十五岁的普鲁士人有选举权”.这表明当时的普鲁士()A.是用议会粉饰的封建君主制B.已经具有近代民主政治的特征C.确立了比较完善的君主立宪政体D.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考点】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分析】本题考查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普鲁士宪法是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前身,了解《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理解其特点.【解答】当时的普鲁士本身就是君主专制,不存在要用议会粉饰,故A项排除;从题干中“立法权由国王与两院共同行使之”“凡年满二十五岁的普鲁士人有选举权”的信息可知,已具有近代民主政治的特征,B项正确;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才确立君主立宪制,1850年普鲁士还不是君主立宪制政体,故C项错误;从题干信息可知普鲁士的国王的权力很大,故D项错误.故选B.11.在1913﹣1938年的25年间,世界工业生产量增长了83%,但是世界贸易量只增长了3%,年增长率为0.7%,这表明()A.经济危机并没对世界工业造成很大破坏B.贸易保护主义阻碍了世界贸易的发展C.凯恩斯主义的盛行推动了世界工业的发展D.国际关系持续恶化影响了世界贸易发展【考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凯恩斯主义.【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和凯恩斯主义,旨在考查20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认识和理解以及正确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解答】A、A项的表述与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严重冲击着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致使工业生产持续下降的史实不符,故排除;B、题目中的信息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及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的困扰等因素,致使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阻碍了世界贸易的发展的史实,故B正确.C、C项开始于二战结束后,晚于题目中的时间段“1913﹣﹣1938 年”,故排除;D、D项中“持续恶化”的表述过于夸大化,故排除;故选B.12.学者陈义初指出,苏联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重视发展农业,农业投资在国民经济基建投资总额中的比重不断增加,1961﹣1965年是19.8%,1966﹣1970年为23.4%,1971﹣1975年则是26.5%,这在当时世界各大国中居首位.由此可见()A.苏联工业发展失衡的局面得以改变B.苏联的农业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效C.苏联领导人将农业改革作为改革的重点D.农业问题成为阻碍苏联发展的重要因素【考点】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分析】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的相关史实,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斯大林模式从长远上来看,弊大于利,直接导致了苏联后来的贫穷和落后,是苏联发展路上的很大障碍,与日后苏联的解体有很大关系,这一制度的弊端有:1、权力高度集中在少数人手中,执法几乎得不到监督,民主法制建设受到严重破坏;2、农民阶层利益受到严重损害,农业生产积极性受到毁灭性打击;3、一昧地追求重工业部门的发展,而忽视了轻工业和农业等部门的发展4、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规律,限制了自由贸易,严重偏离了列宁最初的建设思路.【解答】苏联工业发展失衡的局面并未改变,故A错误;苏联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改革,并未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农业改革的成效不大,故B错误;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是工业领域,故C错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