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宁夏银川唐徕回民中学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宁夏银川唐徕回民中学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24.下图为春秋战国货币起源原生区域示意图。

当时,东西南北的货币呈现出多元性的特点。

这一现象反映了A.争霸战争加速了货币的统一 B.经济地理环境影响货币类型C.经济发展推动货币改革 D.图腾崇拜影响了货币样式25.下表是西汉时期州刺史权力核心内容的嬗变过程。

据此可知A.汉代社会问题不断暴露B.诸侯王国问题彻底解决C.地方行政权力大大加强D.刺史丧失地方监察职能26. 1904年,中国科举史上进行最后一科会试:第一场考中国治史论五篇,体现出注重现实、着眼改革的思想:第二场考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关于当时内政外交的重要问题:第三场考《四书》《五经》义,这次考试A. 折射了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努力B. 客观上为辛亥革命奠定了人才基础C. 标志着清末新政上升到新阶段D. 体现了中国教育的半殖民地特点27.由于这场战争,江、浙及赣、皖、鲁一带官绅商贾为避兵燹,竞相逃往上海,上海的外国人和中国富商把值钱的东西放在船上随时逃跑,英法租界的洋人组建防御工事和巡逻队保护自身的安全。

这场“战争”指的是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C.北伐战争 D.淞沪会战28.从下表曹操历史形象描述的变化可以得出A.史家不可能客观描述历史事实B.史家身份立场会影响历史书写C.史家调查考证难以揭示历史真相D.史家观念变化较少影响历史书写29.抗日战争期间,《大公报》在报导某次战役时写道:“(1938)年3月31日午,敌虽鼓其余勇,但已无能为力,并逐渐坠入我大规模歼灭战之圈套中,鲁南伟大之歼灭战场面已揭开序幕,精彩节目,自当陆续其后也”。

据此判断,当时《大公报》报导的这次战役应是A.淞沪会战 B.平型关大捷C.台儿庄战役 D.百团大战30.下图反映了新中国某一时期连续十年国内工农业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

对图中“C—D”阶段经济发展状况分析正确的是A.“大跃进”运动促使农业产值提升B.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C.国企改革推动了轻重工业比例协调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得明显成效31.下图为1949—2013年《人民日报》有关“对外援助”报道中的援助事由统计,由此可见,20世纪80年代对外援助A.带有明显的不结盟色彩B.由政治导向为主转向多元需求C.被报道的数量日趋减少D.以援助亚非拉革命为主要目标32.罗马法学家盖尤斯认为交易“不需要任何特殊语言或文字,只需要实施交易行为的人们相互同意”,但如果交易物有缺陷则必须宣明,否则购买者可以取消买卖。

这反映了罗马A.强调商业道德B.尊重社会契约C.提倡自由贸易D.遵循市场机制33.16世纪的英国,天主教会及其信条遭到变革,传统宗教机构被大量解散,使得延续数个世纪之久的社会调节剂和润滑剂几近消逝,给城市的社会秩序带来比较大的麻烦。

这说明宗教改革A.推动了社会秩序的重组B.促进了行政机构的调整C.摧毁了民众的宗教信仰D.阻碍了近代城市的转型34.右图是社会主义阵营的艺术家创作的漫画,题为:“马歇尔化国家的关系”。

该漫画意在指出马歇尔计划A.对共产主义遏制终将失败B.加剧了冷战下欧洲的对立C.构建集体安全体系的失败 D.使西欧国家丧失了自主性35.苏联作家爱伦堡在《解冻》(1954年发行)里中写到:“窗外是一片激动人心的情景。

寒冬终于站不住脚了。

马路上的积雪已开始融化,到处在流水。

……到解冻的时节了。

”“解冻文学”的出现反映了A.对历史和现实弊端的批判 B.对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反思C.对斯大林模式的彻底否定 D.对新经济政策的无比怀念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材料一就中国来讲,汉唐宋元这几个领先世界的朝代都是国际贸易逆差,通货纯流出。

只是到了明代和清前中期,出现了历史性的反转:中国在国际上变得“只卖不买”,至少是“多卖少买”。

我们卖出自己的产品,而且往往卖得很廉价,价格很有“竞争力”,却不买或很少买外国货,只愿收银子。

于是出现巨额的顺差,外边的白银大量涌进中国,最初是日本银,后来更是海量的拉美银,形成了所谓的“白银时代”。

……与汉唐宋元那时“富国(相对于交往对象而言)的逆差”形成对照,所谓明清时期的“白银时代”其实是“穷国的顺差”。

——摘编自秦晖《古商路上的逆差贸易》材料二 1978年,中国货物贸易的进出口总额为206.4亿美元,其中出口贸易额为97.5亿美元,进口额为108.9亿美元,占世界同期货物贸易的比重不足1%,排名世界第32位。

2013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为4.16万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2.21万亿美元,进口额为1.95万亿美元,贸易顺差为2597.5亿美元。

中国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位,成为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第二大吸收外资国、第三大对外投资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占世界经济的份额明显上升。

……根据2012年的外资企业联合年检,占中国企业总数量3%左右的外资企业,创造的工业产值占到全国工业产值的25%,创造的税收占到全国税收的20%。

另一方面,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步伐不断加快。

对外直接投资涉及的领域涵盖了贸易、生产加工、资源开发、交通运输、承包工程、农业及农产品综合开发、医疗卫生和旅游餐饮及咨询服务等。

近年来,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大项目不断增加,技术含量日益提高,以高铁、通信网络、应用软件等高科技产品的开发为主的高科技企业在全球布局。

——摘编自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贸易顺差形成的原因。

(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贸易顺差的新特点及其成因。

(17分)42.(12分)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近代以来东西方经济总量发展及预测表如图所示,历史学家伊恩—英里斯提出迄今为止的人类历史是以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之间的“相互赶超”为主线展开的。

——摘编自(美)伊恩·莫里新《西方将主宰多久》围绕材料,结合近现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45.(15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古代中国在数千年的历史中,乡村治理模式屡经变迁,经历了几个较为明显的历史阶段。

战国时期,郡县制在各国推行后,乡、里成为基层组织,秦汉时期乡里制度则逐步成熟,它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

隋唐两宋时期,处于由乡里制到保甲制、乡官帝制到职役制的转折时期,乡的基层官吏的人员数量比此前大为减少,乡官权力也在逐步弱化。

这一阶段乡和里的地位逐渐沦落,乡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

第三阶段是从王安石变法至清代,乡里制度转变为职役制,治权所代表的官治体制从乡镇退缩到县一级,县为基层行政组织,县以下实行以代表皇权的保甲制度为载体,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乡村自治的色彩越来越弱。

到了近代,原有的保甲制越来越不适应农村的社会现实,最终在清朝末年被乡镇地方自治所代。

——摘编自唐鸣、刘志鹏《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1)根据材料概括古代乡村治理变革的基本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乡镇地方自治取代保甲制的原因。

(6分)46.(15分)【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反法西斯战争结束70年来,中美关系大致经历四次转型,在相当大程度上反映了时代变迁轨迹与两国自身发展进程。

第一次是从二战结束到朝鲜战争,中美关系经历了从盟友到敌人的转变,双方关系陷入全面对抗;第二次是从尼克松访华到中美建交,中美关系从敌人转向准盟友;第三次是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到美对华政策将人权与最惠国待遇脱的,中美关系从准盟友转向非敌非友,合作与竞争并存;第四次是2008年金融危机和北京奥运会后,中美关系步入迄今最全面深刻、又最复杂微妙的转型期,中美高层冷静、坚定、沉着地增信释疑,推进合作,管控分歧,在努力实现中美关系向更高层次转型方面作出了不懈努力。

——摘编自王在邦《中美关系划时代转型的观察与思考》(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美关系转型的共同特点。

(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美关系转型的历史影响。

(9分)47.(15分)【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经济全球化的的概念开始流行于20世纪80年代,但实际上早在150多年前,马克思(1818—1883)就已经致力于这一问题的研究。

他指出,生产力的发展进步推动了人类历史由狭隘性的地域性历史发展为开放的世界历史,也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产生。

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世界历史形成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直接推动者。

马克思深刻剖析了资本主义对外扩张的本性推动了经济全球化。

在一国内,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发展的惊人生产力和财富增长的狭小基础形成矛盾,资本输出国外,不是因为它在国内绝对过剩,而是因为在国外利润率更高。

所以,经济全球化是资本主义的生命线。

由资本对外扩张推动的全球化使世界市场不断拓展,兼具破坏性和建设性双重属性,既实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展,体现了国际剥削关系,又促进了全球范围内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

世界市场的形成推动了世界经济呈现出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趋势。

因此,全球性的经济危机是难以避免的。

——摘编自富丽明《经济全球化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比较》等(1)根据材料,概括马克思有关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思想主张。

(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7分)高三文综四模历史参考答案(2017-2018学年度)41.(25分)(1)中国产品价格低廉;产品的稀缺性;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民众消费能力较低;新航路开辟与早期殖民扩张。

(8分,任答4点即可)(2)特点:贸易顺差不断扩大;进口、出口双管齐下;出口项目与方式多元化;贸易产品技术含量不断提升;积极主动拓展海外市场。

(8分,任答4点即可)成因:实行改革开放;推行外向型发展战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产品不断升级换代;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

(9分,任答5点即可)42.(12分)示例一:论题:近代以来西方赶超东方,东方积极融入,呈现赶超之势。

阐述:14—17世纪,伴随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的开展和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东方逐步从属于西方,西方开始统治世界。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全球范围内的确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建立起来,西方长期主宰世界。

二战后,西方确立起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深刻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走向。

与此同时,西方世界也面临着制度和经济层面的危机,东方世界尤其是中国积极融入世界,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同时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上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