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政治经济学》教学大纲

《政治经济学》教学大纲

《政治经济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和任务本门课程主要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基本原理的教育,引导和帮助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和认识资本主义的历史和现状,认清资本主义经济实质及其在当代的新特征,懂得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规律,认识借鉴资本主义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的意义,坚定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的理想信念。

二、课程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一方面要使学生受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提高思想觉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和研究问题。

(二)能力培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经济理论、基本经济知识和主要经济规律,为进一步学习财经类各专业的专业课程以及为将来从事经济工作奠定基础。

三、教学时数分配建议表四、教学内容本课程的内容包括导言、商品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主义经济四个部分,具体如下:导言一、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深入理解和重点掌握: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生产总过程各环节之间的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关系;经济规律的客观性、特点及人们与经济规律的关系。

并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这些基本知识分析和研究实际经济问题。

二、教学内容1、政治经济学的由来与发展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3、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三、教学重点难点难点:经济规律的类型;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重点:政治经济学的由来与发展。

第一章商品经济一、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深入理解和重点掌握: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商品二重性、劳动二重性及其两者之间的关系;私人(或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商品价值量的确定,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差异,对商品生产者的利益、地位、命运和经济行为的影响;货币的本质和职能;货币流通规律,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因素;对货币流通规律的运用;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作用;生产社会化及其内容;决定社会总劳动在各部门间分配的主要因素;社会化大生产基本规律及其在商品经济中的实现形式。

并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这些基本知识分析和研究实际经济问题。

二、教学内容(一)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1.商品经济的产生2.商品经济的发展(二)商品及其属性1.商品的二重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2.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3.商品经济基本矛盾: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4.商品的价值量(三)货币及其代用品1.价值形式的发展2.货币的本质和职能3.货币流通和纸币流通(四)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1.价值规律的内容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3.价值规律的作用(五)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商品经济1.生产的社会化2.社会化大生产的基本规律3.社会化大生产基本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实现难点: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简单商品经济与发达商品经济;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货币的产生(价值形式的发展);商品经济中的需求与供给。

重点:商品经济的发展;纸币和纸币流通;分工和协作产生新的生产力。

第二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一、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深入理解和重点掌握: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资本的属性;增加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资本积累及影响资本积累量的因素;个别资本增大的两种形式;产业资本循环及产业资本循环正常进行的条件;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划分;影响资本周转的因素及加速资本周转的意义;研究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对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重要意义;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两个基本原理;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社会总产品的实现;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社会总产品的实现;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基本原理;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和形式;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的关系,影响利润率的因素;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形成;垄断利润及其来源;资本主义地租的两种形式(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并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这些基本知识分析和研究实际经济问题。

二、教学内容(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概述1.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2.雇佣劳动和剩余价值(二)资本主义的生产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2.增加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3.资本的积累(三)资本主义流通1.资本的循环2.资本的周转3.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四)资本主义的分配和消费1.资本主义分配2.资本主义消费3.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难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特征;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的解决;劳动力商品;固定资本磨损(物质磨损和精神磨损);预付资本的总周转;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利息的本质和利息率的确定;资本主义地租及其本质。

重点:借贷资本的特征;垄断地租、矿山地租和建筑地段地租;资本主义的消费。

第三章、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一、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深入理解和重点掌握:衡量资源配置是否合理的标准及资源配置的方式;市场机制的内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主体及它们在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各自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垄断竞争及其特点;垄断价格的形成;劳动力商品市场价格的确定;货币资本市场的供求关系及市场价格;金融资本的形成及金融寡头的统治;股票价格的确定,引起股市波动的因素,股市的作用;知识产权所包括的内容。

并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这些基本知识分析和研究实际经济问题。

二、教学内容(一)市场经济1.资源和资源配置2.市场、市场机制、市场体系3.市场经济的类型(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主体1.资本主义企业2.资本家阶级3.雇佣劳动者阶级4.中间阶级5.资产阶级政府(三)资本主义商品市场1.自由竞争与价格形成2.垄断竞争与价格形成3.资本主义商业形式(四)资本主义下的生产要素市场1.劳动力市场2.金融市场3.地产、技术、信息市场难点:市场经济的类型;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市场经济的三种模式及其各自的特征;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价格的形成;资本主义的商业形式;商业银行的业务;信息业和信息市场重点:非垄断中小企业;相对过剩人口。

第四章、资产阶级政府的经济职能一、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深入理解和重点掌握:资产阶级政府执行经济职能的内容和实质;资本主义国有经济成份的形式和作用;资本主义国家运用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所采取的措施,财政政策的紧缩与扩张;资本主义国家运用货币政策的中心点,国家运用货币政策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双重作用。

并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这些基本知识分析和研究实际经济问题。

二、教学内容(一)国有经济成分1.资产阶级政府执行经济职能的内容和实质2.国有经济成分的形成3.国有经济成分的形式4.国有经济成分的作用5.国有经济成分的性质(二)国家调节经济1.国家财政政策2.国家货币政策3.国家调节经济的其它措施(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和作用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重点:国有经济成分的形成途径及性质;资本主义国家调节经济的立法行政手段、社会福利政策、计划调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难点:资本主义国家调节经济的立法行政手段第五章、资本主义国际经济关系一、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深入理解和重点掌握:商品的国别价值与国际价值之间的关系;促使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更大的份额,同时保护自己国内市场所应采取的措施;在浮动汇率制下,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劳动力的国际流动对于输入国和输出国及劳动者本人的影响;资本在国际间流动的原因,资本输出的形式和后果;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客观必然性;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形成及其特征,经济全球化的两重作用。

并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这些基本知识分析和研究实际经济问题。

二、教学内容(一)资本主义国际贸易1.商品的国际市场价值和国际市场价格2.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和垄断3.劳动力的国际流动(二)国际货币信贷关系1.外汇与汇率2.资本的国际流动(三)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1.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客观必然性和形态2.经济全球化趋势3.国际经济的区域化、集团化,局部一体化4.资本国际化、全球化与国际经济秩序重点:国际经济的区域化、集团化、局部一体化;经济区域化与全球化的关系。

难点:资本国际化的形态;资本国际化、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秩序。

第六章、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历史趋势一、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深入理解和重点掌握: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表现;经济危机的表现和实质,经济危机的根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两次调整及其原因;社会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并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这些基本知识分析和研究实际经济问题。

二、教学内容(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1.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矛盾2.社会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3.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阶级表现(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1.危机的表现和实质2.危机的可能性与现实性3.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调整和发展趋势1.基本矛盾和生产方式调整2.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3.一般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4.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所代替重点: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实质;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取代的必然性。

难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过渡性。

第七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所有制结构一、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深入理解和重点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主要矛盾、根本任务、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国家所有制经济的性质、特征和作用;国有经济实行股份制改造的作用;集体所有制的基本特征、作用和形式;合作社和股份合作制的特点及优点;正确对待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

并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这些基本知识分析和研究实际经济问题。

二、教学内容(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由社会发展规律决定的2.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发展阶段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二)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2.国家所有制3.集体所有制4.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重点: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由社会发展规律决定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

难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发展阶段。

第八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深入理解和重点掌握:市场经济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有效方法;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性;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主要内容、主要组织形式、公司的组织机构;国有企业实行现代企业制度的意义;影响企业经济行为的主要因素,企业经济行为的主要内容;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企业家队伍;市场体系的特征和作用;商品市场的构成;生产要素市场的构成;市场决定价格的必要性,影响市场价格的主要因素;市场竞争与垄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