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一词多义现象摘要:一词多义指一个词项具有多个相关义项的语言现象。
新义项的产生不是随机的, 也不是盲目的, 而是人类认知参与下语言历时变化的结果, 因此认知角度的一词多义研究能够比较清楚地揭示一词多义的根源与本质。
新义项以基本义项为核心, 按照辐射型或链接型方式排列, 构成一个词项意义的原型范畴。
人们总是从基本义项出发, 主要利用隐喻和转喻思维等方式, 将新义项赋予现有词项, 从而使一词多义现象表现出明显的认知理据性。
关键词: 认知; 一词多义; 范畴化; 隐喻; 转喻Abstract:Polysemy is the linguistic phenomenon in which a lexical item has more than one related meaning. It is the diachronic result of language development facilitated by human cognition. New meanings, centering on the basic meaning and arranged in a radiant or linear manner, form the prototypical category of a w ord. People tend to attach new meanings to a lexical item by w ay of categorization, metaphor and metonymy, which results in the striking motivational features of polysemy.Key words: cognition, polysemy, categorization, metonymy, metaphor几乎所有的语言中都存在一个普遍现象, 即一个词可能会承载二种以上的意义, 语言学家将此语言现象称为一词多义现象。
通过赋予同一词形以更多的词义来减少词的数量, 它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语言,减轻了人们词汇记忆的负担,是人们进一步认知世界的简便、有效的途径,是优于造词、构词和借词的语言手段。
因而,一词多义现象一直成为了语义学研究的热点。
传统的理论对于一词多义现象做过众多的研究, 其中主要有: K atz 和Fo rdo r( 1963) 基于组词间的类似性提出的语义成分分析法(semantic feature analysis); 由德国学者J. Trier 提出的词在语义上是互相联系的完整的词汇系统语义场理论以及传统的真值语义分析。
传统的语义学理论更多地将它归于历史的、社会的因素。
这些固然是词义变化的重要因素, 但它们只是外部因素, 传统的语义学理论终究没有看清词义变化和一词多义的关系, 也未能充分地解释一词多义现象形成的缘由。
本文试图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运用范畴化的型理论对一词多义现象的形成方式,发展模式以及认知手段进行研究。
1.认知语言学的语义观认知语言观承认客观世界的现实性及对语言形成的本源作用, 但更强调人的认知的参与作用, 认为语言不能直接反映客观世界, 而是由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作用之。
所谓“心生而言立” , 其认知模式是: 客观世界—认知加工一概念生成一语言符号(赵艳芳,20 0 1 : 3 5 )。
Lakof与Jo h n s o n (1 9 8 0 : 1 9 5 : 1 9 9 9 ) 以及L a k o f (19 8 7 )根据他们提出的体验哲学认为: 人类的认知、概念、意义、推理和语言等均源于对客观外界的感知和经验, “体验哲学和C L (cognitive linguistics ) 认为认知来源于实践, 语言是体验和认知的结果” (王寅, 2 0 0 5 : 1 6 )。
认知是和语言不可分的, 认知是语言的基础和发端。
语言是由客观世界, 人的认知体验, 社会、文化历时与共时价值观及其语用因素促动形成的、具有动态演绎、延异性质和形态的象征符号系统和精神产物。
因而, 语义概念范畴就不可能具有清晰的界域, 不可进行科学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语言的人文性决定了语义域即概念延异的无限性、呈生命状态演绎。
应当承认, 语义的概念范畴一方面是历史传承的结果, 但另一方面, 又是体现生命生存状态的历史现象。
沧海桑田,世态演变, 都会对认知主体产生异样的心理体悟, 这就必然会对语言符号所承载的历史意义产生某种偏离和追加现象, 隐喻的历史演绎便是最好的例证。
然而, 认知语义学视语义为一种主客互为具有理性的成分和工具,将语言看作是识解概念内容的工具, 语言符号帮助说话人把语言信息, 背景知识和上下文结合起来明确地表达出全部的话语意义。
因此认知语言认为语言的意义就在于人类如何对世界进行范畴化和概念化(张悦,20 04 : 29 )。
2.认知语义学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解读范畴是指事物在认知中的归类。
人类认识世界上所有的事物和现象都是根据事物各自的特性, 经过大脑认知的加工, 从而对客观的事物进行分类, 从而得到一个所谓的认知世界, 精神产物的世界。
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对客观事物所得出的认识, 是经过我们的思维即认知的修饰的, 它们是主观和客观相互作用的产物。
而这种主客观相互作用对事物进行分类的过程就是范畴化的过程, 其结果就是认知范畴。
我们在基于范畴化的基础之上形成了概念的能力,进而有了语言的意义。
概念是大脑对世界事物的一般属性的反映,是在抽象概括的基础上形成起来的, 是用词来描述的客观世界, 即一个“形上的”精神世界,实际上是一种精神的概念化意义。
源于维特根斯坦对“游戏”一词的语义范畴的家族相似性的描述的原型语义学认为: 词义以原型范畴的形式而存在, 由原型和边缘构成。
原型是家族中的典型成员, 边缘为非典型成员。
(W it tg e n s t e in ,1 9 5 3 : 4 7 一4 8 )。
罗施认为概念是由两个因素构成的: a) 原型或最佳实例; b) 范畴成员递属度(赵艳芳, 2 0 0 1 : 8 2 )。
因此语义是以原型为中心, 其范畴内成员根据各自的递属度围绕中心成员相互交织, 重叠形成词的语义网络。
因此, 词的概念结构包括了两部分, 一部分是以原型为中心的具有家族相似性的外延成员, 一部分是对所有成员属性的概括, 使词义形成一个原型范畴即语义范畴。
当然范畴内的各个成员的义项不具有等同的地位, 而是具有核心义项和边缘义项之分。
其中具有中心义项(或曰核心义项) , 其他边缘义项则是通过不同的认知模式作用围绕核心语义向不同的方向辐射、扩展。
一词多义是语言的一种自然现象。
B ra l于1876 年提出,多义是人类话语的一个基本特征” ( Ullmann, 1962:159),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其词汇意义就是一个原型范畴, 每个词都有基本义和延伸义。
基本词汇意义就是这个范畴的原型,其延伸意义就是递归的范畴成员。
他们在词汇意义上属于不同的层次。
词汇学中研究的词义辐射和词义连锁, 是词汇意义层次性的有力证明(张维友, 1998)。
3.义项发展的模式索绪尔断言任何语言、语言的任何部分都在不断发生变化[ 7] 140, 词汇的声音形式在变, 意义也在变[ 7] 141。
大部分词项在发生之初都是单义词。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类交际需求不断增加, 导致词项义项的增加, 最终形成一词多义现象。
认知语言学认为产生新义项的模式主要有两种: 辐射型和连锁性。
如图一所示,辐射性延伸词义围绕中心意义展开,各延伸词义地位相同,都以中心义为原型。
图二中,词义延伸是通过连锁方式,先以中心词义为源头,延伸一个新的词义,再以新词义为原义继续延伸,这样就构成了一个链条,后一个延伸意以前一个延伸意为原意。
如图三所示,很多时候词义的延伸是辐射和连锁的结合,中心意义通过辐射方式延伸出一, 二, 三,又通过连锁方式延伸出A,B,C图一:图二:图三:在辐射型模式中, 各衍生义项以基本义项为核心, 向四周不断扩展, 构成一种辐射状结构, 各后起义项相互之间并不存在明显关联, 但都与基本义项有关。
这从词源的研究中可以得到印证。
根据词源词典, 英文中/ ‘red’原本指人体的某种颜色特征, 如头发或皮肤的红色, 后起义项包括: 战争中不屈服( 1602 年) , 停止( 1849 年) ( 远在交通信号灯出现之前) , 生气( 1900 年) , 妓院( 1900年) , 英国殖民地( 1906 年) , 革命( 1917 年) [ 8] 。
显然, “red”一词从表示具体的人体颜色的特征经过抽象, 用以指称不再依附具体实物的抽象概念,使它具有了更强的概括性, 扩大了其适用范围。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创造出适当环境时, “red”的外延得以扩大, 其义项随之增加, 语义不断丰富。
应该注意, 各后发义项都与这种颜色有联系, 它们所指向的事物都以这种颜色为明显标志。
同时, 各后起义项, 如生气、妓院和革命等, 则相互独立, 并不存在明显的语义联系。
考察一下“ green”的情况, 很容易发现另外一种新义项的产生模式: 链型。
按词源词典,“ green”本义指正在生长的植物的颜色, 后发义项包括:a, 一片草地( 1412 年) ; b, 发展中的事物( 1509 年) ; c, 容易相信别人的人( 1605 年) ;d, 新兵( 1650 年) ; e,缺乏经验的人( 1682 年) [ 9] 。
以上各项中, c,d,e 并不以“green”的基本义为核心, 它们与核心义项并不构成辐射状结构。
实际上, “发展中的事物”的概念结构中存在“尚未成熟”这一表征, 义项 c,d,e正是基于这一表征引申获得的。
这种义项的发展过程以原型义项为核心开始衍生出第二义项, 再从第二义项衍生出其他义项, 形成一种链式的发展过程。
不过, 在大多数词汇的义项发展过程中, 辐射型和链型往往同时存在。
较常见的情况是在链型发展的基础上同时采用辐射发展模式, 辐射的核心可能是本义, 也可能是引申义。
英文‘ board’的义项发展模式很具有代表性。
‘ board’原意指“薄木板”, 后指“桌子”, 并由此引申出两支不同的义群: 一支以“饭桌”为核心义项, 引申指“膳食”、“提供食宿“( 14 世纪晚期) , 而另一支以“会议桌”为核心义项, 指“管理委员会”,“行政长官” ( 16 世纪末)[ 10] 。
从整体来看, 一词多义现象中的义项可能会具有多个核心, 每个核心拥有自己的引申义,从而形成一个多核的义项系统。
4.义项的认知手段据Lakeoff& Johnson 统计, 日常语言中大约70%的词义是隐喻或源于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