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文科 6月份月考历史2018.6.3考试内容:必修一1--17课,考试时间:100分钟第一卷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1.清人李富孙指出,封建制使得“诸侯可骄不可叛,故周室得以久安”。
秦代废封建改郡县,是“矫一时之弊而适贻后世之害”。
对李富孙观点解读正确的是A.封建制优于郡县制B.封建制能保证清朝长治久安C.郡县制毫无进步性D.郡县制是秦朝灭亡主要原因2.春秋时期“公室”与“私室”之间的斗争激烈·不少国家私家势力逐渐上升,公族势衰。
鲁国出现了“公室卑,三桓强”的局面,而晋国和齐国的公族势力先后退出历史舞台,出现了“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
这反映出A.国家间的兼并重组十分频繁B.王权尚未完全确立C.政治体制与经济发展发生矛盾D.私有制逐渐建立3.春秋晚期晋国大夫赵襄子一日之内拔擢中牟两位出身耕稼的读书人为大夫,并“予以田宅”。
于是“中牟之民弃田圃而随文学者邑之半”。
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A.官学兴盛人才辈出 B.贵族政治受到冲击C.土地兼并井田瓦解 D.诸子蜂起百家争鸣4.在西周时代,“姓”和“氏”是两个概念, “姓”表明血统,“氏”则为“姓”的分支。
贵族男子的“字”全称有三个汉字:第一字表长幼行辈(伯、仲、叔、季等),第二字任意,末一字为“父”字。
这说明姓氏名字制度在当时最主要的作用是A.强化宗族认同B.继承华夏传统C.突显族地位D.维护尊卑关系5.史学家许倬云根据对春秋时期在政治上活动的516人和战国时期在政治上活动的713人所做的统计研究,发现后一个时期出身微贱的人的百分比两倍于前一个时期:春秋时期为26%,战国时期为55%。
比例增加说明A.更多儒家思想家得到重用B.宗法分封制逐渐走向解体C.世卿世禄制度被彻底打破D.战国时普遍推行军功爵制6.刘邦因宠爱戚夫人而打算废太子,大臣叔孙通说:“秦以不早定扶苏,胡亥诈立,自使灭祀,此陛下亲见也。
……陛下必欲废嫡而立少,臣愿先伏诛,以颈血污地。
”这表明A.皇帝权威遭到臣下严重挑战B.秦朝灭亡在于不遵循宗法制C.嫡长子继承制利于统治稳定D.各派围绕太子展开利益争夺7.东汉开国皇帝刘秀曾下诏:“自今以后,……务尽实核,选择英俊贤行廉洁平端于县邑,务授试以职,有非其人,临计过署,不变习官事,书疏不端正,不如诏书,有司奏罪名,并正举者。
”此诏书意在A.规范官员选拔考核制度B.向地方征召有才德之人C.通过考试选拔被推荐人D.鼓励检举揭发买官卖官8.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敕谏议大夫论事,自今后不须令宰相先知。
”乾元二年(759年)又规定“两省谏官十日一上封事。
”这些规定体现了A.谏官主要职能是监督宰相B.谏官谏议权不断增强C.谏官隶属尚书、门下两省D.谏官地位相当于宰相9. 唐前期的政治人物多为北方人,北宋时政治人物多出生于江西、福建、苏南等地。
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A.官僚集团重视本地域人才B.南北方士人志向差异C.科举制改变人才地域分布D.政治中心转移到南方10.《汉仪注》记载:大祠日饮酎受金。
金少不如斤两,色恶,王削县,侯免国。
这一措施的政治作用是A.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 B.凸显了嫡长子拥有祭祖特权C.使得诸侯王国封地越分越小D.打击地方势力巩固中央集权11.历史学家钱穆先生指出:“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若论汉、唐、宋诸代,中央政府的组织,皇权相权是划分的,其间比重纵有不同,但总不能说一切由皇帝专制。
”其意在说明A.中国古代并非是政治专制、由皇帝一人独裁B.“中国传统政治一贯专制”的说法是片面的C.明、清两个朝代都是一切由皇帝专制、独裁D.汉唐宋皇权与相权是划分的,并非皇帝专制12.隋炀帝创立进士科,规定:士人应举,原则上允许“投牒自进”,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推荐,一切以程文为去留,以进士科为主要取士科目,士人定期赴试。
这体现了科举取士A.仍受门阀制度影响 B.为了加强专制需要C.认可才能的唯一性 D.强调品德的重要性13.明代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中“(廷杖)此皆关系朝家纲常,有功名教者,虽见辱殿廷,而朝绅视之,有若登仙”。
以上材料说明了当时士大夫A.害怕君主专制的迫害不敢表现其不满 B.借用廷杖的影响力来追求忠义的名节C.买通监督的宦官导致廷杖未对其伤害 D.以臣服于君主的意见接受廷杖为骄傲14.唐代置十道按察使加强对地方的监察。
地方诸道按察使有的是由有朝畿的省、寺职衔者担任,有的是以驻在州刺史的身份分领按察使,从而监察官与地方官融为一体。
道从此成为真正的监察区。
这表明A. 行政官员兼任监察官成为趋势B. 加强对地方的监察有助于强化中央集权C. 分道监察须扩大监察官行政权D. 监察制度的变革推动了地方机构的调整15.古希腊著名演说家德摩斯梯尼说:“民主政治是一种发表演说的体制。
”这说明A.演说决定民主政治发展B.演说者具有丰厚的学养C.演说是民主政治的需要D.民主政治以演说为基础16.在雅典城邦,任何公民都要在一年内为自己的提案负责,即使提案经过了公民大会的批准。
如果实施成功,荣誉归于公民大会;反之,公民大会将追究提案人或执行人的责任。
这反映出古代雅典城邦政治A.纵容政治领袖操纵民意 B.公民大会徒具形式C.缺乏对公民大会的约束 D.各个环节权责分明17.他倡导的这项改革内容是地地道道的“金权政治”,虽然是对“血缘政治”的改变,但它还不是“民权政治”,“民权政治”是到伯里克利时期才出现。
“这项改革内容”是指A.抽签选举法B.废除一切债务和债务奴隶制C.陶片放逐法D.按财产多少划分公民的等级18.罗马帝国统治前期,出现了许多伟大的法学家。
法学家的学术活动、教学活动以及提供咨询的活动都是自由的,法学家的著作充满了独立和批判精神,富有创造性。
这一现象的出现A.标志着罗马法进入完备阶段 B.体现了罗马法理性务实的精神C.抑制了罗马帝国集权的加强 D.成为近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19.《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第十二条规定:如果于夜间行窃,(就地)被杀,则杀死(他)应认为是合法的。
这一规定说明A.罗马法注重保护公民私有财产 B.《十二铜表法》维护雅典公民利益C.同态复仇法在法律中仍有具体体现 D.公民法以维护公民个人利益为目的20.罗马法学家盖尤斯说: “一切权力都是从人民而来的。
皇帝的命令何以有法律效力呢?因为皇帝的地位是人民给他的。
官吏为什么有权力呢?因为官吏是人民选举出来的。
”这反映了古代罗马( )A.标志着人文主义的兴起 B. 继承了雅典的民主政治C.是人民主权思想的源头 D. 蕴含着近代的法治观念21.1749年,托利党领袖柏林布鲁克说:“地主阶级才是我国政治航船的真正主人,而资本家不过是船上乘客。
”据此可知A.英国仍然是封建国家B.君主权力受地主制约C.资本家政治地位很低D.贵族掌握英国统治权22.法国史学家雅克·索雷曾这样评价美国的1787年宪法:“作为一批由联邦主义领袖们强加给这个国家的一次名副其实的政变,这部宪法给这个新生的共和国带来它亟需的平衡和团结。
”雅克·索雷实际上指出了美国1787年宪法A.制宪过程类似于“光荣革命” B.在制宪程序上具有非法性C.规定的新体制具有协调功效 D.解决了南北方分裂的隐患23.约翰·罗伯茨说:美国的三个中心之中,在这个地方发生的事,与国会大厦、白宫内有些不同。
有些事对我们政体运行来说,非常重要。
“这个地方”可能发生的事情是A.宣布总统法令违宪 B.协调内阁各部门工作C.监督国会行使权力 D.制定和通过各种法律24.1841年12月,美国国务卿亚当斯说:“鸦片问题不是战争的原因,战争的原因是磕头。
”亚当斯认为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A.中英政治制度上的对立B.中英外交礼仪规则冲突C.中英意识形态分歧明显D.中英贸易地位的不对等25.据清代档案《户部汇题各省民数谷数清册》统计,咸丰元年(1851年)尚有完整的全国人口记录,咸丰三年起,南方多省册报残阙,人口遽降。
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A.列强发动侵华战争,户籍管理受冲击B.清朝吏治腐败,户籍管理混乱C.农民起义爆发,冲击了旧的统治秩序D.清政府调整政策,放松了户籍管理26.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刺激了中国的官僚士大夫阶层,“变局论”流行开来,以下属于这一时期“变局论”思想的是A.“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B.“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C.“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D.“故言自强于今日,以开民智为第一义”27.据《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记载,最初五卷中“天朝”出现约5次。
至光绪年间,“天朝”已经式微,几乎不用了。
“天朝”使用次数减少后,出现在史料中的自称主要是“大清国”“中国”。
这典型地说明了当时的中国A.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 B.“天朝上国”规制影响深远C.逐渐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 D.清政府的统治危机日益严重28.洪秀全在《原道醒世训》中主张:“近而中国,是皇上帝主宰化理,远而番国,是皇上帝生养保佑,近而中国亦然。
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姐妹之群。
何得存此疆彼界之私?何可起而屯我并之念?”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运用西方宗教思想,促进东西方文化的融合B.借鉴欧洲启蒙思想,具有近代化的特征C.反映了农民朴素的平等观和儒家伦理思想D.有利于获得西方列强的支持,推动运动发展29.武昌起义胜利后,起义总指挥吴兆麟说:“欲收新军全体来归之效,非借黎元洪资望不可。
……借黎元洪之名以号召天下,一则使各省可表同情,二则使外人不敢轻视。
”这表明A.黎元洪在革命党人和新军中威望很高B.武昌起义缺少社会基础,面临危机C.武昌起义仓促进行,准备不足D.革命者希望借助黎元洪推进革命30.梁启超在1915年曾回忆辛亥革命:“官府之文告,政党之宣言,报章之言论,街巷之谈说,道及君主,恒必以恶语冠之随之。
”这反映出辛亥革命后A.君主专制制度已被推翻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民众普遍接受民主思想D.社会各界拥护共和制度31.托克维尔认为革命的发生并非总是因为人们的处境越来越坏,最经常的情况是,一向毫无怨言仿佛若无其事地忍受着最难忍受的法律的人民,一旦法律的压力减轻,他们就将它猛力抛弃。
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
符合这一说法的革命是A.美国独立战争 B.俄国十月革命 C.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D.中国辛亥革命32.当时宣战诏书下至各地方时,各地督抚等官员却称皇帝敕令是“矫诏、乱命”,以为“乱民不可用、邪术不可信,兵衅不可开”。
材料中的“这场战争”使A.晚清“外重内轻”的政治局面开始形成 B.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C.中国半殖民地统治秩序完全确立 D.清政府统治面临土崩瓦解33.五四运动发生后,北大教授梁漱溟反对以“国民公意”或事物本身的正义性为借口,走上背离法治、任意采用非法手段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