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学前教育史》第四章——第五

《中国学前教育史》第四章——第五


• 幼稚园——民国中后期幼教机构的统称。 西方传教士办理的幼教机构最早使用此名, 此后国人自办的幼教机构亦有使用此名者, 《壬戌学制》后统一使用此名。幼稚园既 可单设,亦可附设;办理宗旨依照“儿童 本位思想”,侧重于“谋个性之发展”; 教育对象确定为3—6岁的男女儿童;初 对保育内容无明确规定,1929年后规定 为音乐、故事和儿歌、游戏、社会和自然、 工作、静息、餐点7项,它具有教为浓厚 的美国色彩,是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 结晶。
第四章
现代学前教育的演进
第1节 学前教育制度的演进
一 、蒙养园制度的建立
(一)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改革 ⒈颁布新的教育宗旨
1904年 “癸卯学制”分为三段七 级 宗旨:“忠君,尊孔,尚公,尚 武,尚实。 新教育宗旨:”注重道德教育,以实 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 教育完成其道德。”
⒉制定学制系统 1912年”壬子癸丑学制“,分为三 类三段式。 ⒊改革课程 废除读经,增加自然科学课程和实 用课程及美术、音乐等,以体现对学生德、 智、体诸方面的要求。 (二)蒙养园制度的规定 《师范学校令》《师范学校规程》 蒙养园——附属在小学和女子师范学校女 子高等师范学校内。 1916年颁行的《国民学校令实施细则》 • 是蒙养园制度正式建立的标志。
•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学前教育方针
• 1934年2月,中央人民内务委员会颁布了 《托儿所组织条例》,规定:“组织托儿所的 目的是为着要改善家庭的生活,使托儿所来代 替妇女担负婴儿的一部分教养责任,使每个劳 动妇女可以尽可能的来参加生产及苏维埃各方 面的工作,并且使孩子能够得到更好的教育和 照顾,在集体生活中养成共产儿童的生活习 惯。” • 它是红色政权颁布的第一部关于学前儿童教育 的文件,也是革命根据地学前教育指导性、纲 领性文件。
(二)私立幼稚园
1.厦门集美幼稚园 1919年2月,由爱国华侨陈嘉庚在厦门创办,为集美学校的一部分 2.北京香山慈幼院 1919年10月正式成立,主办者为熊希龄,目的在于济贫托孤,属于慈善 性质,采用欧美式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3.南京鼓楼幼稚园----中国第一个实验幼稚园 陈鹤琴 1923年春 我国第一 个幼教实验中国 卢爱林为指导员;甘梦丹为教师;张宗麟为研究员 4.南京燕子矶幼稚园----中国第一个乡村幼稚园 陶行知于1927年11月创办 办园宗旨:建设中国的、省钱的、平民的幼稚园 办园方法:艺友制 5.上海大同幼稚院 1930年3月由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领导的中国互济会(原名中国济难会) 创办,专门收容和抚育革命同志的子女,负责人为董健吾。 6.上海劳工幼儿园 1934年,在 陶行知的领导下,由其学生孙铭勋等人 创办于沪西女工区。 其宗旨为女工服务,向劳工的儿童(自断乳到8岁)实施教育,教育重点是 卫生健康教育,经费靠募捐。
• 二、抗日战争时期的学前教育方针
• “重视保育事业,抚养革命后代” • 1941年,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发了《陕甘 宁边区政府关于保育儿童的决定》规定 对儿童实行公育制度,并且明确了各地 保育工作的管理体制。 • 1945年边区政府提出了边区保育工作的 方针:“第一,建立公育制度;第二, 全面推进保育工作,使这个工作能普遍 深入到民间去,为全边区的儿童谋福
(三)北平幼稚师范学校 创建于1930年,为香山慈幼院的一部分,由张雪 门任校长。招生对象为慈幼院女生直升者为主, 也招收外校的初中毕业生。学制灵活,学完为速 成科,可任幼稚园助理教师;学完两年为幼师科, 可任幼稚园正式教师或主任;学完三年可兼任小 学低年级及婴儿园教师。 (四) 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
二、学前教育思想的勃兴
(一)对传统儿童观的批判 中国封建社会:以“孝”为出发点,以 “忠”为归宿。 鲁迅: “救救孩子” ,强调一要理解儿童; 二要指导儿童;三要解放儿童。 蔡元培:发展儿童天性,崇尚儿童自然的 主张 陶行知: “爱满天下”的口号 陈鹤琴: “一切为了儿童” 的信念
(二) 儿童公育思潮 19世纪末:康有为《大同书》 “五四”前后:蔡元培提出儿童公育 的主张 恽代英从唯物史观上进一步阐述了儿 童公育在教育上的价值
3.南京鼓楼幼稚园
• • • • • 南京鼓楼幼稚园进行的实验研究包括: (1)读法研究 (2)设备研究 (3)故事研究 (4)课程研究:经历散漫期、论理组织期、中心制 期 • (5)习惯研究:包括卫生习惯、做人的习惯(个人 的)、做人的习惯(社会的) • (6)技能研究:包括生活的技能、游戏运动的技能、 表达思想的技能、日用的常识 • (7)幼稚生生活历的研究:包括一天的生活历、每 星期的教程、每月的教程、每学期的教程、全年的生 活历
思考题
• ⒈请简要回答北平幼稚师范学校及江西省立实验幼稚 师范学校的实验活动。 • ⒉请简要回答1932年中华民国时期的《幼稚园课程 标准》的内容和意义。 • ⒊请列举中华民国时期我国各类幼稚园的建立及其基 本情况。 • ⒋请简要回答燕子矶幼稚园的创办及实验的主要内容。 • ⒌清末、民国时期我国都引进了哪些西方学前教育思 想? ⒍试论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我国儿童观的变化?
(三)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思想的传播 1913年 志厚《蒙台梭利女士之教育法》 《蒙台梭利新教育之设施》 1914年 但焘《蒙台梭利教育法》 “儿 童之家” 1914年-1915年 顾树森和王维尹合著 的《蒙台梭利教育之儿童》及顾树森的《蒙台 梭利女士教育法》 张雪门的《幼稚教育新论》 (四)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传播 “儿童是教育中的太阳”即“儿童中心论” 是我国五四以后小学和幼稚园教育改革的指导 思想,是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中国儿童教 育影响的核心。 设计教学法——克伯屈
第2节 学前教育思潮
一、西方学前教育思想的引进与 传播
(一)清末学前教育的引入 ⒈引进日本的学前教育思想 ⒉传教士输入西方的学前教育思潮 以林乐知为代表 “一国之至宝, 一国之光宠。” 特点:日本学前教育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制度上;西方学前教育 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思想上;
(二)福禄倍尔教育思想的传播 “恩物” 谢天恩《美国幼稚园教育略述》 →无我《德国柏林裴斯泰洛齐福禄倍尔 馆》→张宗麟《幼稚教育概论》
• 蒙养园——民国前期幼儿教育机构的名 称。它是在《壬子癸丑学制》中明确规 定的,要求以附设于女子师范为基本原 则,以发展儿童身心和辅助家庭教育为 办园宗旨,招收3—6岁的男女儿童入园 受教,保育科目分列游戏、唱歌、谈话、 手艺四项,加强了儿童美育,规定每园 学生数为100—160人,师生比例小于 1:30。该学制未退去日本色彩,但却 吸纳了德国学前教育的某些精神。
二、各类幼稚园的建立与发展
(一)公立幼稚园 1.南京高等师范附属小学下设的幼稚园 建立于1919年,招收3-6岁的幼儿,多半系 教员子女。游戏运动器具和恩物等设备齐全。 在教学中以生活为作业,谈话、游戏、手工、 音乐为主要活动。 2.浙江大学教育系培育院 该院成立于1935年,招收两岁半至五岁的幼 儿20人,每半岁一个级段,每级段各有4人。 供《儿童心理学》、《儿童 训导与心理卫 生》、《儿童心理专题研究》等课程观察、研 究、实习用。
第五章
老解放区的学前教育 思想
第1节 学前教育的方针和政策
• 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学前教育方针 • “废除一切束缚女子的法律,女子在政治上、经济上、 社会上、教育上一律享受平等的权利。” •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宣言 • “建立一般未达到入学年龄的机关(如儿童养育院、 幼稚园等),以利增进社会教育和为解放妇女的目 的。” • ——《江西省革委会行动纲领》 • “湘鄂赣省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就明确提出了 学前的四个目标:1.注意看护小儿的教育;2.注意小 儿听觉、视觉及器官的充分发展;3.三岁以上的儿童 暂时由儿童的家庭以及共产主义儿童团实行幼稚教育; 4.注意儿童的记忆力、模仿力和联想力等智慧的发 展。”
二、幼稚园制度的确立 1922年”壬戌学制“制定的七项 标准,是借鉴美国的“六三三制”的 框架 “七项标准”: ⑴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⑵发挥平民教育 精神;⑶谋个性之发展;⑷注意国民经济 力;⑸注意生活教育;⑹使教育易于普及; ⑺留各地方伸缩余地. 总体结构为三类三段,将中学分初、高 两级设置,并取消大学预科。 幼教育机构的名称,由“蒙养园”变更 为“幼稚园”,正式确立幼稚园制度。
4.南京燕子矶幼稚园
• 该园进行的实验包括: • (1)草拟生活纲要——分全年、一月、 每周和当天 • (2)寻找生活材料 • (3)试用生活法 • 户外生活要多;注意卫生;注意读法
三、幼稚园师资的培训
1932年颁布的《师范教育法》和1933年颁布的《 师范学 校规程》,对师范幼稚科的设立作了具一、幼稚园课程标准的颁行
1932年10月《幼稚园课程标准》是 我国第一个自己制定的统一的幼稚 园课程标准。 (一)幼稚教育总目标 (二)课程范围 (三)教育方法
(二)《幼稚园课程标准》的评价
⒈体现了民族性和“洋为中用”的精神; ⒉寓知识于娱乐之中; ⒊教育内容上对儿童的训练是多方面 的; ⒋教育方法上灵活多样; ⒌封建主义的余毒和西方教会的影响。
• 三、学前教育的实施情况 (一)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及其分会的成立 1938年3月 武汉 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 把 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把 儿童培养成追求真理、手脑并用、自觉工作、 反抗侵略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抗战后方创办的幼稚园 四川省立成都实验幼稚园,建于1941年,陆 秀为园主任,实行六年制的学前教育,办园宗 旨为实验研究幼稚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一)南京女子中学 旅宁第一女学——粹敏第一女学——宁垣属女子 师范学校——江苏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南 京女子中学 1922年,在校长张默君的主持下,设立幼稚师 范科。 (二)集美幼稚师范学校——设立宗旨:集合闽南 有志于幼稚教育的分子,研究现代闽南的幼稚教 育,培养时代性、地方性良好的幼稚园和小学低 年级教书及社会子女,学制四年。注重学生的专 业训练及实际教学技能的培养。
这是中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公立师范学校,创办于 1940年10月,陈鹤琴任校长。办校宗旨有三: 一是培养幼稚园的师资与造就幼稚教育人才;二 是开展幼稚教育 理论和教材教法方面的实验研 究;三是活教育的实验。1943年改为国立幼稚 师范学校,并添设幼稚师范专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