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八章-学生品德心理的形成

第八章-学生品德心理的形成


第二节 品德的心理结构
三因素论:知、情、行(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 四因素论:知、情、意、行(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意 志、道德行为)
五因素论: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道 德自我
四因素论是主流观点 道德认识是道德情感产生的前提和条件。当道德认识与相应 的道德情感密切结合,就会转化为道德动机,推动人们产生 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是道德认识和 道德情感的外部标志和具体表现。道德意志经常伴随道德行 为而发生
米斯切尔等(Mischel & libert)于1966年设计了如下实验: 将一组儿童置于玩小型滚木球游戏的情境中,儿童按一定规则 将木球投入球门,投中者得分,当得满二十分时便可获奖。但 如果按高标准(严格遵守规则)得奖的机会很少,只有按低标 准(偷偷违犯规则)才有较多的机会投中并获奖。
第一节 品德与道德
第二节 品德的心理结构 第三节 品德形成的理论 第四节 学生良好品行的塑造 第五节 学生不良品行的矫正
第一节 品德与道德的关系
一、品德与道德的界定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基于社会意识形态。它是协调个人与个 人、个人与社会以及集体之间关系的一类行为规范的总和。它 是人们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并指导和调节行为的准则 1.社会性 2.相对性
3.是道德价值观的体现
4.主要依靠舆论监督、社会反馈和个人内部自律、良心驱使 来维持
品德亦称道德品质,它是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规范采取行动 时,经常表现出来的一些稳定的特征或倾向。 1.稳定性: 2.个别性:
3.自觉性:
二、品德与道德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
(一)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以行为规范的形式反映社会生 活的。而品德则是一种个体现象,它要依赖于个体生存而存在 (二)道德的内容是整个社会的要求,特别是一定经济基础的 反映,它是一种完整的体系。品德的内容往往只是道德规范的 部分体现,是社会道德要求的局部反映。 (三)道德是一定社会生活的产物,它要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并完全受社会发展规律的支配。品德则是社会道德在个体头 脑中的反映,它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受社会发展制约,而且也要 受生理、心理规律制的。 (四)道德是哲学、社会学、伦理学研究的对象。品德则是教 育学,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6.普遍的道德良心或原则定向阶段
这是个体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此阶段的行为者基于自己的良 心所选择的道德原则来判断是非对错。
0—9岁大致属于前习俗水平;
9—15岁属于习俗水平; 16岁后逐步向后习俗水平发展,但达到的人数不会很多。
三、班杜拉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个体的大多数行为(包括道德行为)是在社会交往中 通过对榜样的观察而获得,也可以通过榜样的观察而改变。 通过对榜样的观察来获得的改变行为不同于学习者对刺激作出 反应的直接学习,而是一种间接的或替代学习。 在班杜拉看来,个体新道德行为的形成和不良行为的矫正都主 要通过观察榜样进行的。
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趋势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一)从单纯的规则到真正意义的准则
1、儿童规则意识随年龄增长变化,可归为单纯规则阶段 和意义准则阶段 。
2、不同年龄儿童对规则执行有不同特点。
(二)从客观责任到主观责任 年幼儿童往往根据行为后果作出判断,即是一种客观责任;年 长儿童则是根据行为意向作出判断,即是一种主观责任。其发 展的一般趋势是:客观责任随年龄增长逐渐向主观责任转变。 当两个过程发生部分重叠时,这种重叠时相就是内化。
第三节 品德形成的理论
一、皮亚杰品德发展阶段的理论
儿童品德是否成熟的标志:一是尊重准则,一是社会公正感。
他 律
自 律
尊重准则:儿童品德是否成熟要看他对规则的态度以 及对行为责任的判断。 皮亚杰认为,处于他律阶段的儿童(6-10岁)把准则看作 是道德上的绝对的东西,他们具有强烈的尊重准则的倾向 。他们确信,任何道德问题都有“对”的一面和“错”的 一面,在他们心目中,“对”就是服从准则。
第二阶段:将儿童分为三个组:
A组,榜样——奖励组,先让儿童看一部短的电影片,影片中 有一男孩在玩一些被告知不许玩的玩具;不久,他妈妈进来, 亲热地夸奖男孩并和他一起玩这些被禁止玩的玩具。
B组,榜样——指责组,也看一类似的影片,它与A组不同的是 当男孩的妈妈进入房间时,看到孩子违反禁令,就严厉地训斥 他;于是男孩立即放下玩具,跳上沙发哆嗦,还拿毯子遮住脸 ,显出十分恐惧的神态。
抵罪性惩罚:在年幼儿童看来,谁犯过错谁就该接受惩罚,并 且是一种抵罪性惩罚,即通过强制的方法使犯错者改正错误, 。这类惩罚的性质与所犯错误的内容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具有 任意性。如儿童不完成作业就不许去看电影,不打扫房间就不 带去散步等等。 回报性惩罚:年长儿童开始认识到惩罚应该是和犯错的内容和 性质建立关系的。例如说谎会丧失别人的信任;损害集体利益 会使自己孤立等。这种无需通过使人痛苦的惩罚来使儿童遵守 规则,只需使违反规则者意识到违反规则就失去了社会关系如 同伴关系、信任关系等,也失去了合作关系如被集体孤立等, 这就是得到的惩罚。
1.
抗拒诱惑的实验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道德行为也表现在能否抗拒各种外界 诱惑。他们认为对诱惑的抗拒可以通过榜样的影响加以学习和 改变。 1963年,沃尔特斯(Walters)等三人设计,分三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选一组五岁男孩并带进一间放有许多有趣的玩具和 大字典的房间参观。并被告知:“这些玩具禁止玩,但可以翻 字典。
C组,控制组,不看惑的测验。每个男孩都 单独在上述放有玩具的房间里呆15分钟,他们的活动实验者 可以通过单向显示屏观察到并记录下来。
结果发现: 第一组很快屈从诱惑,不管禁令去动那些玩具,克制行动的 潜伏时间平均只有80秒左右; 第二组有较长时间克制自己不动玩具,平均潜伏时间七分钟 左右,有的甚至15分钟内都始终不动; 控制组平均潜伏时间五分钟左右。
社会公正感 :在皮亚杰看来,儿童道德是否成熟要看他 对公正观念以及对成人惩罚的公正性判断。
处于他律水平的儿童一般都倾向于抵罪性惩罚;自律水平的儿 童一般都倾向性惩罚。 在行为责任的道德判断中,他律水平的儿童倾向于根据行为后 果进行责任判断;自律水平的儿童更着眼于行为者的有意欺骗 或违反准则的意向上,而不是单纯着眼于行为者的行为后果上 。
例子:当你带着一年幼儿童驾车时,你对他说,为了赶去 医院急诊,超速驾驶行不行?年幼儿童会说,这不行,因 为破坏了“交通规则”,这样做应该受罚。
自律阶段的儿童懂得准则也是人们制订的,它本身也可能是不 对的,儿童能自己重新根据自己的标准来判断对错,对行为责 任的道德判断也是如此,处于他律水平的儿童往往倾向于从行 为后果,而不是从行为者的意向,去判断行为的责任。 例子:一个女孩有意敲打桌子,但未造成损坏,她的妹妹因动 作笨拙无意碰撞了桌子,妈妈放在桌上的东西滚下地来。听了 这个故事,他律水平的儿童几乎都会谴责妹妹的行为。而处于 自律水平的儿童则能根据行为者的意向去判断行为的责任。
(三)后世俗水平
后世俗水平亦称原则的道德水平。处于该水平的行为者,其行 为判断已不限于遵从某个特殊的权威人物,而是与人共同承担 责任,即外在的道德标准已被内化为他自己内部的行为准则了 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此阶段的个体已认识到法律或习俗等准则仅仅是一种社会契约 。它是由大家商定的,是可以改变的,并非一成不变。
第八章 学生品德心理的形成
经典道德两难问题
——“天桥问题”和“电车问题”
“电车难题”:一位电车司机正驾驶电车在轨道上前行,突 然发现前面有5个工人正在维修轨道,如果按照目前的线路 继续行驶,就会撞死这5个工人。救他们的唯一办法就是按 下使电车切换到岔道上的按钮,但这样就会撞死岔道上的另 1个工人,你会切换按钮吗? “天桥难题”:一位电车司机正驾驶电车在轨道上前行,突 然发现前面有5个工人正在维修轨道,如果按照目前的线路 继续行驶,就会撞死这5个工人。你站在轨道上方的一座天 桥上,身旁站的是一位体型庞大的陌生人。你自己太轻阻止 不了火车,但是如果你把这个身边的人推下轨道上,他会被 电车撞死但是他的身体可以使电车停下来。你会推他吗?
(四)从抵罪惩罚到报应性惩罚
抵罪性惩罚是在成人约束强制下,带有专断的产物,是他律道 德的表现,一味顺从成人,以成人之是非为是非,辨别不清真 正的行动准则。报应性惩罚是儿童同辈间社会交往和社会合作 的产生,是同辈之间相互尊重的产物。
二、科尔伯格品德发展阶段的理论
科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法”让儿童对两难问题做出判断。皮 亚杰的被试都是十二至十三岁,他的被试年龄延长到二十一岁 。他根据被试的回答来划分儿童的道德水平。同时把这一水平 的划分作为量表,再测其他儿童道德发展的水平。
研究者认为,榜样具有一个替代性后果,奖励或指责影片中的 人物都戏剧性地影响着儿童对诱惑的抗拒,而奖励性榜样却使 儿童更快地屈从于诱惑和花很长时间做被禁止的活动。 3、言行一致的实验 社会学习理论家认为,学生的品德形成是通过两条途径实现的 :一是口头说教——劝告或教导,另一是在学习面前展示自己 的行动和实践。他们特别强调行为展示和重要性。他们认为成 人是否言行一致对儿童品德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什么样的惩罚是公正的?
例如,一个故事中母亲要求孩子帮自己去拿些午餐用的面 包,这个孩子没有去拿,结果午餐时没有足够的面包可吃。
父亲便考虑了三种惩罚的方法:
一是第二天不许他骑木马玩;
二是中午不让他吃面包; 三是在他需要帮助时却拒绝帮助他,并表示等他肯帮助 别人时再给予他帮助。 结果发现,年幼儿童几乎都选择前两种方法,而随着年龄的增 长,儿童会越来越倾向于选择第三种。
(三)从服从的公正到公平的公道的公正
儿童公正的发展可分为三个主要时期:
(1)6-7岁的儿童理解的公正就是服从,即服从成人、权威, 此时儿童是以成人之是非为是非。
(2)10岁左右的儿童理解的公正就是平等。
(3)13岁左右的儿童理解的公正就是公道。这一年龄阶段儿 童根据自己的观念的价值标准判断,公道感是公正观念的一种 高级形式,它实质上是“一种高级的平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