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课件第四章
三、人口与发展
浅谈中国人口问题2008/02/25 二、性别比失调 1987年为110.9,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为111.3, 1995年为115.6,2000年为116.9。 正常情况下,男女性别比应该保持在103至107之间。 人口性别失调,给社会带来一些问题。 如:跨境非法婚姻,跨境强行拐卖妇女儿童,强迫妇 女卖淫等社会问题。 失调原因:一是重男轻女,二是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三是B超的普及和滥用。 到2020年,20~45岁的男性将比女性多3000万人左 右,低收入及农村低素质者结婚就很困难。
459
286
190
231
(三)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体和矿 产资源等) 社会经济因素(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活动方式和交通运输 条件) 历史因素和政治因素
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综合分析
1. 自然因素
( 1 )气候
降水)
(气温、
- 世界人口集中 20—60 纬度地区。 温 带 : 47% ; 热 带 : 30% ; 干 旱 及 半 干 旱 地 带 : 12% ; 寒 温 带 : 11%
和质量的人所组成的社会群体。
出生率: 一定时间内(通常为1年)每一千人中
新生儿的数量。
死亡率: 一定时间内(通常为1年)每一千人中
死亡人口的数量。
自然增长率:一定时间内(通常为1年)每一千
人中净增人口的数量,即出生率与
死亡率的差值。
世界60亿人口日
1999年10月 12日凌晨0时2 分,联合国秘书 长安南(右)专 程来到萨拉热窝 的一家医院,看 望成为地球村第 60亿位居民的男 婴。
结论:人口转变能否顺利实现,与经济、 政治、文化和技术要素有密切的关系,尤 其是经济要素。
三、人口与发展
浅谈中国人口问题2008/02/25 一、人口增长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2005年的56年间,中国人口 从54167万人,增加到130756万人,净增加76589万 人,增长1.41倍。 我国人口增长出现三次高峰。第一次是1951年到 1958年,共增加人口10798万人,平均每年净增长人 口1500多万;第二次是1963年到1976年,十三年新 增加人口21921万人,平均每年增加人口1702万人, 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平均每年增加人口都在 2000万左右;第三次是1985年到1991年,六年共新 增加人口近1亿,平均每年净增加1600万。 自从我国开始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30多年来,我 国共少出生4亿多人。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一)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
4.布莱克的“五阶段”模式 高位静止阶段(HS 中世纪以前) 早期扩张阶段(EE 产业革命后早 期) 后期扩张(LE 产业革命后后期) 低位静止(LS 二战之后) 衰退阶段(D)
(二)人口转变模式
1. 西北欧模式 2. 日本模式 3. 中国模式 4. 印度模式
三、人口与发展
(一)地理环境与人口增长 (二)人口与经济发展 (三)适度人口及其对经济社会发 展战略的意义
(一)地理环境与人口增长 1.人类生存在自然环境之中,人类对 自然环境具有依赖性。 2.自然环境的优劣对人口发展、人口 分布、人口密度会产生重大影响。 3.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下,自然资源状 况及其开发利用程度,对人口的增长、 规模以及分布等都会起到相当大的影 响。
3.工业革命时期人口增长特点
死亡率下降、平均寿命延长 出生率由上升向下降转变 人口增长幅度明显加大、人口密度进 一步加大 人口移动规模增大,区域差异增大
(四)世界人口增长趋势
1.世界人口的增长虽然经历了一些波 折,但是总的趋势是持续增长; 2.由于人口基数越来越大,每增长10 亿人口所需要的时间越来越短; 世界人口的增长极不平衡,各大洲人 口增长速度差距较大,主要表现为两 种趋势。
(三)工业革命对人口增长的影响
1.工业革命与人口的死亡率 死亡率下降 原因分析 经济发展 社会改革 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科技进步与医疗卫生水平提高
2.工业革命与人口的出生率 早期出生率上升,后期下降 原因分析 人们控制家庭规模的意愿 婴儿死亡率的下降 经济的发展 城市化的发展
10万年以来的世界人口规模
(一)农业革命之前的人口
1.极低的人口密度 2.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 3.人口分布:大分散、小集中 4.人口的迁移,扩大人口分布范围。
(二)农业社会的人口增长特征
1.人口密度增大
2.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并呈大幅波 动状态 3.出现定居的村落 4.出现劳口转变模式
3.寇尔的人口转变模式及其数量界限
单位:% 原始静 前现代 转 变 现 代 现代静 止时期 时 期 时 期 时 期 止时期 5.00 4.37 4.57 2.04 1.29 5.00 0.00 3.37 1.00 1.57 3.00 1.04 1.00 1.29 0.00
人口密度的分类
人口算术密度 营养密度 比较密度
公式:D=P/S,其中S:面积---土地 面积、耕地面积、农用地面积等。 公式:D=P/S,其中P---农业人口 数量、S ---土地面积。
农业人口密度
(二)世界人口分布的特征及一般规律
1. 世界人口分布特征
(1)南北半球分布不平衡,北半球人口达85%以上。
二、人口转变理论与模式
人口转变是指由传统人口再生
产类型(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 然增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即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 的过渡。
(一)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
1.兰迪(法)的“三个序列”理论 2.诺特斯坦(美)的“人口转变”理论 3.寇尔的人口转变模式及其数量界限 4.布莱克的“五阶段”模式
三、人口与发展
三、出生与死亡 进入90年代以后,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 2005年下降为12.40‰。人口出生率下 降10个千分点就是少出生1000万人。 人口死亡率多年来保持在6.5‰左右。 随着人口老龄化,现在已提高到近7‰。 人口的自然增长率1978年为12.00‰, 2005年下降为5.89‰。
适度人口的意义
(1)适度人口的确定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 战略的制定、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的修编, 区域未来人口的预测以及各专项事业的评 价等都有重要的意义; (2)国家制定人口战略的基础和出发点; (3)对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有着重要的 意义。
第2节 人口分布与迁移
一、人口分布 二、人口迁移
一、人口分布
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时间内 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 布状况,是人口过程在空间上 的表现形式。
(一)人口分布的测度
人口密度:一般被看作是衡量人口分布的主 要指标,它反映一定地区的人口密集程度, 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
人口密度是平均数,不能揭示内部差异。 人口密度反映范围越小越精确。
(二)人口与经济发展
1.从作为生产者来看,人口是“全部社会 生产行为的基础和主体” (马克思语)。
2.从作为消费者来看,经过生产领域所生 产的物质资料最终要经过分配领域进入消 费领域,从而使再生产流动过程的终点落 在人口生活和生产的消费上。
(三)适度人口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 战略的意义
人口容量:即人口承载量,是指地球及其各 个部分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所可能容纳 和抚养的最多人口数量。 适度人口:与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相互 协调,能够带来社会效益的相对稳定的人口 容量。 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它实 际上是一种理想人口数量。 适度人口有经济适度人口和实力适度人口之别。
20世纪90年代世界人口分布图
世界人口的洲际分布情况表(2001)
人口数量 占世界总人口 陆地面积 (104km2) /104人 的比重(%) 613414 100 14952 世界 81260 13.25 3020 非洲 72631 11.84 1010 欧洲 49287 8.03 2423 北美洲 35072 5.72 1797 南美洲 372071 60.66 4400 亚洲 3092 0.50 897 大洋洲 人口密度 (人/km2) 41 27 72 20 20 84.6 3.4
世界人口每增长10亿所需要的时间
人口增长(亿) 0~10 10~20 起止时间 ~1804 1804~1927 经历时间 100万年 123
20~30
30~40 40~50 50~60
1927~1960
1960~1974 1974~1987 1987~1999
33
14 13 12
世界人口的增长过程图
1. 西北欧模式
经济发展与人口转变相适应,人口转变自然、 平稳,历时较长。
2. 日本模式
采取了强有力的人为干预措施,人口转变速 度快,但最终经济的发展保证了人口转变的 成果。
3. 中国模式
经济发展水平低,生育控制的因素更强;内 部差异大,多种人口转变阶段共存。
4. 印度模式
由于文化传统特定的国情,导致生育控制比 较困难,人口转变缓慢。
(一)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
1.兰迪(法)的“三个序列”理论
第一序列即原始阶段 极高--极高--极低 第二序列即中间过渡阶段 高--高--低 第三序列即现代阶段 高生--低死---高增长 低生—低死—低增长
(一)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
2、诺特斯坦(美)的“人口转变” 理论
将兰迪的第三阶段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高低高”阶段 第二阶段:“过渡”阶段 第三阶段:“低低低”阶段
2000年中国人口密度图
80 12 146 355 823 283 886 582 724 2657
66 7
22 85 190 174 220 579 324 307
>2000 500--1000 200--499 100-199 50-99 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