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自我是走向成功的起点
赵湘
《做最好的自己》是微软公司前自然交互式软件及服务部门全球副总裁李开复写的一本青年励志书,读来颇受启发。
怎样做最好的自己,我想,首先得弄清楚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从这个意义上讲,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应该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起点。
一、认识到我是一切的根源
古希腊“戴尔菲”神殿上刻了两行字,其中一行是“认识你自己”。
能够被刻在神殿上的语句一定是很特别的,是前人长年累月体验得来的智慧。
小时候我们总认为知道自己叫什么名字,是什么样个性的人,就算认识自己了。
然而,真的有这么容易么?其实不然。
一个人就算念完大学或者进入社会,都不见得能够认识自己。
《射雕英雄传》里的“西毒”欧阳峰,练“九阳真经”走火入魔,最后竟忘了自己是谁。
他逢人就问:“我是谁?”黄蓉告诉他:“你是欧阳峰。
”他接着又问:“欧阳峰是谁?”这个问题就很难回答了。
举这个例子就是要说明,对自己的了解本来就是人生最困难的事情。
因为,一方面,人有选择和学习的可能——看了一部电影或一本书之后,你就和以前的自己不一样了。
大家都知道有这么一句话,叫“三日不见,当刮目相看”,说的是三国时期吴国的年轻人陆逊,不喜欢读书,经过吴主孙权的点拨后,发愤苦读,见识和才学大有提高,鲁肃发现了他的长进,说了这句话。
另一方面,外部事件也会给我们带来影响。
譬如,经历过汶川大地震的人,在生死考验后认识就发生了改变。
一些人说:“以前我认为人生最重要的事就是赚钱,但地震之后,我的观念完全改变了。
”一件事的发生会使人对人生的看法改变,甚至变成完全不同的人。
可见,人因为学习和选择,因为外在事件的影响,经常处在发展变化的状态里,这就是认识自己的困难。
这也提醒我们,在忙碌的日常生活中,要有关照自己内心的时间和空间。
另外,认识自己的困难还在于,我们总是把眼光盯在外部世界,而忽视了对自我内在世界的探知。
在喧闹的街头,我们经常看到,两辆汽车相撞时,或许从车内出来的司机下车就会破口大骂,他不会去想事情是怎么发生的,对他来说,最直接的反应就是先发制人,从外部找原因。
很多时候、很多情况下,我们和这样的司机是一样的。
我常说世界对每个人来讲都是不一样的。
如果你是一个单调乏味的人,那你的世界就是贫乏苍白的,如果你的内心有无限美好的感受,那你的世界就是丰富多彩的。
外在世界是客观的,但因为人的内在气度、眼界的不同,世界对每个人来说又是不尽相同的。
很多时候,我们一些人在抱怨环境、抱怨他人,使原本美好的世界变得难以忍受又无处逃遁,无可奈何又不知所措。
而另一方面,外部环境不会因为个人的抱怨和不满而有所改变,这个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呢?其实,这是一个认识角度的问题。
为什么有的同志在你认为不怎么好的环境中适应很快,能快乐健康地成长,工作、生活各方面的表现都很优秀,而自己却还生活在自怨自艾和牢骚满腹之中。
我想这时候还是要回到自身找问题。
我是一切的根源,停止要求外在世界来符合我们的需要,把所有
曾经浪费过的那些精力,用回到自己身上。
我想,当我们的内在发生改变时,我们看到的必将是一个不同的世界。
二、认识自我关键在于认识自己的能力类型
关于人的能力类型,有一个理论叫多元智能理论。
这里讲的多元智能,是指人的语言能力、计算能力、空间想像能力、肢体运动能力、音乐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内省能力、自然观察能力,等等。
也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所拥有的能力类型是不一样的。
上学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有的同学擅长学文科,那他的语言方面就比较强;有的擅长学理科,那他的逻辑思维能力就比较强。
再看看工作对人的能力的要求,飞行员、雕塑家、航海家需要较强的空间定位能力;肢体运动能力,除了运动员以外,外科医生跟这个也有关系;研究哲学的、神学的则内省能力比较强。
由此可见,每个人的强项并不一样,认识自我的关键,就是要随着我们思考能力的增加,随着我们知识经验的丰富,逐渐地去发现自己的强项所在。
所谓的成功,所谓的全面发展,不是说要你把所有的项都做到顶级,而是说只有把你的优势发挥好了,你才有可能更全面地提升自己、发展自己。
《哈利•波特》的作者——英国女子罗琳,在她成名之前,由于缺乏一技之长,只能靠微薄的失业救助金生活。
可是,她擅长写作和想像,并一直坚持着自己的爱好,不到10年时间,她就有了极为丰硕的收获。
罗琳的成功是因为她在自己最擅长的方向上作了最深入的发掘,从而有了完美的表现。
三、认识到人的发展具有无限拓展的空间
在人的有限生命里,每个人都可以在做人的气度和境界上无限提升,在自身擅长的能力类型领域无限提升。
在自己擅长的方向上,我们拥有远远超出人们想像的深度。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弟子询问老师,一碗米值多少钱。
老师说,这得看米在谁手里。
如果在一个家庭主妇手里,掺点水,蒸成米饭,值一元钱;如果在有点脑子的小商人手里,把这碗米泡一泡、发一发,分成几堆,然后用棕叶包成四五个粽子,就值四五元钱;如果在更有经商头脑的大商人手里,他把这碗米加上酒曲,发酵、加温,酿造出来就是一瓶值20元钱的酒。
所以,一碗米的价值要看在谁手里。
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碗米,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讲到这,我又想到庄子逍遥游里的蓬间雀与大鹏鸟。
蓬间雀飞的高度不过数刃而已,自称翱翔于篙蓬之间,它们根本不能理解大鹏鸟飞翔于九万里高空的境界。
可见,同样是飞,却有无限拓展的空间,每个高度体验感悟到的就不一样。
人也应该无限提升自己,达到逍遥、自由的境界。
什么是逍遥、自由?不是说不听话,谁管都不听,那不叫自由,那叫“二百五”。
逍遥、自由是个抽象的概念,这里我给大家具体解释一下。
孔子说,我十五志于学,不断积累,最后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讲的意思就是做起事来随心所欲,但都能符合规矩和要求。
这就是逍遥与自由。
再具体讲,在武侠世界里,代表剑术最高境界的是独孤求败。
他用的是一把没有刃的木剑。
在这个境界,他可以没有兵刃,因为什么东西都是他的兵刃。
用金庸的原话讲,武功练到这个程度,飞花摘叶,皆可伤人。
讲得再通俗些,就像乔丹站在篮球场任何一处,一出手球就进了,因为他的技艺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
这与孔子“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是一样的。
其实,三百六十行,行行都有这样的美好境界。
但要达到这种境界,却需要极大的自在力。
这种自在力是学问和实践不断积累的功夫产生的力。
唯有十年磨一剑,唯有一点一滴地积累琢磨,才能使我们的知识更加渊博、经验更
加丰富、眼界更加高远,最终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这和我刚才讲的一碗米所揭示的道理是一样的,即人的生命加工离原来的形态越近、时间越短,价值就越低。
一碗米加点水蒸一会就成米饭了,这种行为方式在浮躁的社会里仍备受推崇。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一个人生命酿造的时间越长,离你原来的形态越远,其中固然风险越多,但它的价值也越大。
你想,一瓶酒离原来的形态有多远,跟原来的米已是完全脱胎换骨的形态了,但它的技术含量高了,相应的价值也就大了。
所以,对于一个东方智慧孕育下的生命而言,一个人对自己有信心、走得远,其开发的空间可能就是你始料未及的。
(作者系63671部队专业教研室讲师)
(来源:中国军网)[ 发布时间:2011-01-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