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术常识

美术常识

南朝齐谢赫《古画品录》中六法论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

“曹衣出水,吴带当风”主要是指古代人物画中衣服褶纹的两种不同的表现方式。

一种笔法刚劲稠叠,所画人物衣衫紧贴身上,犹如刚从水中出来一般;一种笔法圆转飘逸,所绘人物衣带宛若迎风飘曳之状。

曹仲达,北齐人,以画梵像著名,其画风在绘画史上有较大影响。

素有"曹家样" 之誉,其画衣衫褶纹被人们称作“曹衣出水”。

吴道子,又名道玄,何南阳翟(今河南禹县)人。

生卒年代不详,其创作活动时期约在玄宗开元、天宝(七百一十三――七百五十一)年间。

是继阎立本之后的最著名的画家。

曾随张旭、贺知章学习书法,通过观赏公孙大娘舞剑,体会用笔之道。

擅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鸟兽、草木、楼阁等,尤精于佛道、人物,长于壁画创作。

代表作有《明皇教授箓图》、《十指钟馗图》唐代画家张萱的代表作品是《捣练图》,《挥扇仕女图》的作者是周昉,擅画肖像、佛像,其画风为“衣裳简劲,彩色柔丽,以丰厚为体。

”长沙楚墓中出土过两幅战国帛画,一幅是《人物龙风帛》另一幅是《人物御龙帛》五代花鸟画家黄筌和徐熙分别创造了不同的绘画风格,人称“黄家富贵,徐熙野逸”徐熙一生以高雅自任而不肯出仕。

善画花竹、禽鱼、蔬果、草虫。

他经常漫步游览于田野园圃,所见景物多为汀花野竹、水鸟渊鱼、园蔬药苗。

每遇景物,必细心观察,故传写物态,皆富有生动的意趣。

在画法上他一反唐以来流行的晕淡赋色,另创一种落墨的表现方法,即先以墨写花卉的枝叶蕊萼,然后傅色。

他在所著《翠微堂记》中自谓“落笔之际,未尝以傅色晕淡细碎为功”。

黄筌,字要叔,五代西蜀画家。

早以工画得名,擅花鸟,师刁光胤、膝昌苑,兼工人物、山水、墨竹。

山水松石学李升,人物龙水学孙位,鹤师薛稷,撷诸家之萃,脱去格律而自成一派。

所画禽鸟造型正确,骨肉兼备,形象丰满,赋色浓丽,钩勒精细,几乎不见笔迹,似轻色染成,谓之“写生”。

与江南徐熙并称“黄徐”,形成五代、宋初花鸟画两大主要流派。

“元四家”是指: 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鸥波,中年曾作孟俯,汉族,元代著名画家,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之一。

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

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

他也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

“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

”1提出“作画贵有古意”的口号,扭转了北宋以来古风渐湮的画坛颓势,使绘画从工艳琐细之风转向质朴自然。

2他提出以“云山为师”的口号,强调了画家的写实基本功与实践技巧,克服“墨戏”的陋习。

3他提出“书画本来同”的口号,以书法入画,使绘画的文人气质更为浓烈,韵味变化增强。

4他提出“不假丹青笔,何以写远愁”的口号,以画寄意,使绘画的内在功能得到深化,涵盖更为广泛。

5他在人物、山水、花鸟、马兽诸画科皆有成就,画艺全面,并有创新倪瓒擅山水、竹石、枯木等,是元代南宗山水画的代表画家,其作品以纸本水墨为主。

其山水师法董源、荆浩、关仝、李成,加以发展,画法疏简,格调天真幽淡。

用笔变中锋为侧锋,折带皴画山石,枯笔干墨,淡雅松秀,意境荒寒空寂,风格萧散超逸,简中寓繁,小中见大,外落寞而内蕴激情。

倪瓒论画主张抒发主观感情,认为绘画应表现作者“胸中逸气”,不求形似,说“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

人面鱼纹彩陶盆”属于我国新石器时代的半坡文化遗物,是仰韶彩陶工艺的代表作之一.《韩熙载夜宴图》的作者是南唐画家顾闳中宋代山水画家王希孟作所绘《千里江山图》,堪称青绿山水之典范。

运用“深远”的构图法,把近景、中景、远景结合在一起,结构严谨,布局巧妙,给人以“咫尺千里”、江山寥廓的感觉,开辟了山水画艺术的新天地,令人百看不厌,流连忘返。

没骨,中国画传统花卉(花鸟)画的一种画法。

相传为南朝梁张僧繇所创,所谓没骨法是不用笔墨钩勒,以重色青绿朱粉适宜染晕。

由印度的染晕法脱画而来,跟当时随佛教传入中国的佛像画有关。

五代后蜀黄筌画花钩勒较细,着色后几乎不见笔迹,因有“没骨花枝”之称。

北宋徐崇嗣效学黄筌,单以色彩作花卉,名“没骨图”,后人称这种画法为“没骨法”。

7.唐代以画马而著名的画家有韩干.清中期,扬州画坛活跃着一批革新派画家,史称“扬州八怪”。

“八怪”(金农、汪士慎、黄慎、李鱓、郑燮、李方膺、高翔、罗聘)他们要创造出“掀天揭地之文,震惊雷雨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来自立门户,就是要不同于古人,不追随时俗,风格独创。

他们的作品有违人们欣赏习惯,人们觉得新奇,也就感到有些“怪”了。

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合称“明四家”。

恽寿平淡泊其志,雅逸其画。

艺术上,恽寿平最初从父亲学习诗文,从叔父学画,师历代大家,融会贯通,自成格数。

他从明代沈周、孙隆等人的作品中吸取创作经验,再参考画史文献资料,创造“仿北宋徐崇嗣”的没骨花卉画法,更以徐崇嗣为宗,兼取各家之长,极大的发展了没骨画。

所画花卉,很少勾勒,以水墨着色渲染,用笔含蓄,画法工整,明丽简洁,天趣盎然。

恽寿平的艺术创作,有自己独创的艺术见解,他在《南田画跋》宣称:“俗人论画,皆以设色为易,岂不知渲染极难”。

又说:“宋法刻画而无变化,本由于刻画,妙在相参而无碍,习之者视为岐而二之,此世人迷境……”。

这是说宋画工整,元画写意,二者应相参才能入妙。

还说:“十日一水,五日一石,造化之理。

至静至深......作画尤须入古人法度中,纵横恣肆方能脱落时径,洗发新趣也”。

他强调人品与画品的关系,要求画家“出入风雨,卷舒苍翠”,然后“走向造化于笔端”。

他同时也强调画家主观情思对绘画对象的溶铸。

石涛(1630一1724年),明末清初的“清初四僧”之一。

中国清代画家。

僧人。

作画构图新奇。

力求布局新奇,意境翻新。

他尤其善用“截取法”以特写之景传达深邃之境。

山水画独具风格,景色构图大胆新颖,笔墨运用多变,是清代早期最富有创造性的画家。

石涛还讲求气势。

他笔情恣肆,淋漓洒脱,不拘小处瑕疵,作品具有一种豪放郁勃的气势,以奔放之势见胜。

他是在清高自许与不甘岑寂之间矛盾地渡过了一生,好在他聪明绝顶,巧妙地把这种矛盾发泄到他的画作之中,所以他的作品纵横排闼、闪转腾挪,充满了动感与张力。

主张“借古以开今”,“我用我法”,和“搜尽奇峰打草稿”等清初四僧都是明朝后代,在政治上对清代统治者是不合作的态度,反对清王朝贵族的作风。

他们利用传统艺术形式,面向自然、面对人生,表达真情感受。

他们也重视笔墨情趣,并寻找自己的绘画空间,抚慰曾经遭受过折磨的心灵。

八大山人,名朱耷,擅花鸟、山水,作品往往借物抒情,以象征、寓意和夸张的手法,对所画的花鸟、鱼虫进行夸张,以其奇特的形象和简练的造型,使画中形象突出,主题鲜明,甚至将鸟、鱼的眼睛画成“白眼向人”,塑造奇特的形象,抒发厌恶世俗生活和国亡家破的痛苦内心,表现自己孤傲不群、愤世嫉俗的性格,从而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花鸟造型。

画山水,多取荒寒萧疏之景,剩山残水,仰塞之情溢于纸素。

他的艺术成就,对后来的扬州八怪和近现代大写意花鸟画影响很大。

顾恺之,东晋画家,与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

顾恺之作画,意在传神,其“迁想妙得” “以形写神”等论点,以及提出的“六法”。

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画了不少名士们的肖像。

这就改变了汉代以宣扬礼教为主的风气,而反映了观察人物的新的方法和艺术表现的新的目的,即:离开礼教和政治而重视人物的言论丰采和才华。

这表示绘画艺术视野的扩大;从而为人物画提出了新的要求——表现人的性格和精神特点。

在顾恺之的著作言论中,我们见到他反复强调描写人的神情和精神状态。

《女史箴图》"女史"指宫廷妇女,"箴"则为规劝之意。

晋初惠帝时,贾后专权,极妒忌,多权诈,荒淫放恣。

文人张华便以历代贤记事迹撰文《女史箴》以为鉴戒,被当时奉为"苦口陈箴、庄言警世"的名篇。

才华横溢的画家顾恺之便将此名篇分段,一段一段画成画,并将相在箴文题于画侧,中国历史上的旷世名作《女史箴图》由此问世。

阿恩海姆,美籍德国心理学家、艺术理论家。

主要著作有《艺术与视知觉》。

断言艺术作品是以主体的知觉行为为基础的。

他反对用“联想”和“移情”来解释艺术形式的表现性,提出艺术形式之所以能表现一定的情绪因素,取决于知觉式样本身以及大脑视觉区域对这些式样的反应。

对艺术作品的“表现”作出新的解释:传统观点认为艺术作品表现了超出其中所含个别具体事物表象的某些东西是对的,但这“表现”既包括了由“理性从艺术形式中间接地推断出来的东西”,又不包括“不表现内在精神活动的表象和行为”,所以太笼统,也太狭窄。

表现不在于象征。

而象征的意义应当通过构图形式特征直接传达于视觉。

所以,“表现性就在于结构之中”,所有的艺术都是象征的。

他强调接受者在艺术欣赏过程中的主动性,认为作品的物理样式并没有被观赏者的神经系统原原本本地复制出来,而是在他的神经系统中唤起一种与它的力结构相同的力的样式。

所以欣赏者总是处于一种激动的参与状态,而这种参与状态,才是真正的艺术经验。

格式塔心理学美学,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意识不等于感觉元素的集合,行为不等于反射弧的循环。

保罗·塞尚,法国著名画家,是后期印象派的主将,从19世纪末便被推崇为“新艺术之父”,作为现代艺术的先驱,西方现代画家称他为“现代艺术之父”或“现代绘画之父”。

认为“线是不存在的,明暗也不存在,只存在色彩之间的对比。

物象的体积是从色调准确的相互关系中表现出来”。

他的作品大都是他自己艺术思想的体现,表现出结实的几何体感,忽略物体的质感及造型的准确性,强调厚重、沉稳的体积感,物体之间的整体关系。

有时候甚至为了寻求各种关系的和谐而放弃个体的独立和真实性。

放弃了传统的艺术观念和法则,完全依靠自己独立的观察进行创作,有意识的地将注意力转向表现自己的主观世界,通过概括和取舍,从结构的观点来描绘对象。

正是由于塞尚这种绘画的主观性改变了整个西方艺术的进程,对他以后的艺术家产生了观念上的震撼,这种震撼导致了艺术思想的全面解放。

可以说,现代艺术起始于塞尚。

“天人合一”——朴素、科学的宇宙观“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②是说按照大自然、宇宙的规律办事,那么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中国古代的艺术家非常重视人与自然的结合,其中古典园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在中学的美术课本中,有一节园林欣赏课,亭台楼榭,假山池水,葱郁的树木花草,各有千秋的四季景致,景、人、意、色、味、声、觉……和谐的结合在一起,给人一种回归自然的感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