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杜威

杜威


他认为生长和生活是无止境的,因而也无最后目的;
儿童和青少年在生长和生活的过程中,在扩充、提高、更新、重组 的过程中逐步成长为并最终成为社会的合格成员。这就是杜威的教 育无目的论。
外国教育史
杜威批评传统教育为儿童确定他们不理解不需要 的目的,把目的和手段分开;活动作为手段其价 值取决于能否达到目的的要求,活动变成了苦役 。然而,自由活动中出现的目的是与手段密切结 合的。一项目的达到后,活动并不中止,已达到 的前项活动的目的成为下一活动目的的手段,如 此交替进行,目的也是手段,手段也是目的。
外国教育史
杜威工作过的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
外国教育史
第三时期:1904年后直到他1952年
去世,是他事业的辉煌时期。19041930年杜威任哥伦比亚大学哲学教 授。
外国教育史
《民主主义与教育》英文版封面Fra bibliotek外国教育史
二、杜威的研究特点 (一)起点高 (二)对社会问题关注
外国教育史
理解杜威的教育思想,一定不能离开他的社会理想、 社会背景、哲学基础及思维方法。 杜威的民主社会思想广泛吸收了这些思想的精华, 但是也从中吸取了经验教训。他既不要一个理想国式的 等级社会,也不要卢梭式的纯粹自然人性化,而是去寻 找一个人性的自然发展与社会需要的契合与平衡点。 民主社会里,人们选择人才的方式是万马奔腾而不 依靠权贵来伯乐相马。民主社会需要合格的公民来维护 与建设。而合格的公民就是那种有规则意识、平等意识 、服务意识、人权意识并且有独立人格的人。
外国教育史

传统强调榜样的教育不同的地方就在于,我 们的榜样教育是建立在愚民的基础上,也就是建 立在“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基础上的, 而且所提的榜样也是自上而下地提出的,是统治 者的统治的需要,而不是发自儿童内心的世界的 需要。更不是建立启发儿童的智慧上。相反还建 立在对儿童天性的剥夺上。使他们天性中就有的 好奇之心丧失。变成只会简单模仿。这是十分可 怕的。因为,这样的榜样教育后面就是降低人们 的心智,而不是提高人们的心智。
外国教育史
实用主义的主要论点




强调知识是控制现实的工具,现实是可以改 变的; 强调实际经验是最重要的,原则和推理是次 要的; 信仰和观念是否真实在于它们是否能带来实 际效果; 真理是思想的有成就的活动; 理论只是对行为结果的假定总结,是一种工 具,是否有价值取决于是否能使行动成功;
外国教育史
学校生活应与儿童自己的生活相契合
学校生活应与学校以外的社会生活相契合
外国教育史
1.“教育即生活” 杜威认为,“生活就是发展,而 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没有教育即不能 生活。所以我们可以说,教育即生活。”在他看来,最 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因此,教育就是儿童 现在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 教育当然应该面向未来,但是教育同时更应该面对 当下。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教育就是生活的方式,是行 动的方式。 把杜威的生活看成我们认为的只是生活中的琐事,比 如类似柴、米、酱、醋、茶之类的东西,这是我们中国 人的理解。但是在杜威这里明明写着:“生活包括习惯 、制度、信仰、胜利和失败、休闲和工作”(杜威著、 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年5月版,第7页。)
外国教育史
人对社会的改造不可能是那种自以为是的 强力意志行为,而是建立在原有社会现实基础上 的逐渐改革的过程。是依靠经验来达到社会的改 革。是在原来的基础上的生长。所以杜威一向反 对运用暴力革命来达到社会的变革。杜威是一个 改良主义者,其实今天看来,他的思想的真正精 华正在于他是用民主的方式,而不是一个暴力的 方式来达到社会的变革。
外国教育史
第四节 课程与教材 一、对传统课程的批判 二、从做中学
外国教育史
从批判传统教育的以课堂为中心的课程、教材观点 出发,杜威认为,学校的“课程计划必须考虑到能适应 现在社会生活的需要”;教材上“迫切的问题是要在儿 童当前的直接经验中寻找一些东西”。
在课程与教材上,他既强调了与现在生活经验的联 系,又强调了与儿童的联系。首先,因为知识在不断发 展而不再是凝固不变的东西,所以,课程与教材也要发 生变化。“一切的学科,都是从……生活的各方面产生 。”课程、教材必须建立在社会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其 次,必须站立在儿童的立场上,并且以儿童为出发点来 考虑课程教材。
外国教育史

民主的社会里的公民,他不是社会中少数的精英 分子,而应该是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普通人, 他能够作出自己的判断,能够独立地负起社会的 责任,能够积极参与到社会公共事务中去。而培 养这样的人就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天性,让儿童 的天性在良好的引导与教养下逐渐实现社会化过 程。
外国教育史

有两种错误的理论与现实的倾向。一种是借民主 的之口,实施规训之目的。通过民主的方法来达 到规训的要求。比如让学生监督学生,目的却是 要把学生管束起来,达到伏伏贴贴。还有一种就 是让学生完全放任自流,而放弃了作教师的指导 作用。
外国教育史

杜威打个比喻说:“我们可以压迫一个孩子的颈 部肌肉,使他每遇到一个人就鞠躬,到了后来, 鞠躬成为一种自动的行动。但是,在他的鞠躬具 有一定目的和一定意义以前,他的鞠躬并不是一 种敬重的行动。除非他明白他所做的事情,并为 这件事的意义去行动,否则就不能说培养或教育 过他,让他以某种方式去行动。”(37页)
外国教育史

古希腊神庙里的一句话:认识你自己。还有苏格 拉底说的一句话: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如果不是这样,当我们庆祝成功的时候,也许只 是在庆祝我们充当被权威人格利用工具的成功。
外国教育史
三、杜威所处的时代
工业化带来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等一系
列的社会问题
美国进步主义社会改革运动
外国教育史
第三编 现代教育史
外国教育史
自学第十七章
自学要求:
了解蒙台梭利的生平和教育活动
简单了解其教育思想,理解对其教
育思想的评价
外国教育史
杜威出生地
外国教育史
青年时代的杜威
外国教育史
老 年 杜 威
外国教育史
杜威在中国
外国教育史
杜威公寓
外国教育史
第一节 时代和生平 一、生平 杜威从事的教育改革事业始于1884年,他 的事业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学校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生活环境,应
该具有3种功能:简化和整理儿童所要 发展的各种因素;把现存的社会风俗纯 化和理想化;创造一个比儿童任期自然 时可能接触的更广阔、更美好的平衡的 环境。
外国教育史
评价:杜威通过把学校办成小社会让儿童获 得直接经验的设想对于过去只让儿童在读 书的学校教育,应当说是一种进步。学校 应当给儿童提供动手和获得必要的直接经 验的场所与条件。 但是,按“小社会”来办学校是过份而且 难以做到。这不但是“学校消亡论”的理 论基础,而且还会给学校管理带来许多无 法解决的难题,使教师因此不能集中精力 管理好儿童的教育教学活动。
杜威教育哲学是实用主义经验论
从实用主义经验论出发,杜威认为,
“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这种改 造或改组,既能增加经验的意义,又能 提高后来经验进程的能力。”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那就是:
“教育是以经验为内容,通过经验,为 了经验的目的。”
外国教育史
第二节 什么是教育 一、教育即生活 教育即生活 学校即社会 从做中学
外国教育史
二、教育即生长
摒除压抑、阻碍儿童自由发展之物,使
一切教育和教学适应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 和兴趣、需要的要求。
体现杜威民主主义理想
外国教育史
三、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经验”是他的教育哲学中最重要的一个 词,也是他的整个教育思想体系的核心。 杜威认为,“经验”是人的有机体与环境 相互作用的结果(或称为“统一体”),是人 的主动的尝试行为与环境的反作用而形成 的一种特殊的结合。因此,行为和结果之 间的连续不断的联系和结合就形成了人的 经验。”

外国教育史

魏书生先生的所谓的“民主的教育方法”。就是让 学生自己控制自己,但这不是自觉纪律而是让学生 们互相监督控制。后面有一个权威的教师----魏书 生坐镇,作最后的裁决。这种方法可能可以达到一 种外观上立竿见影的变化,但是却难以改变儿童内 心的心理世界。但是因为权威社会的目的仅仅是为 了要人们服从,而且是要急功近利的效果,所以这 种利用学生的互相监督力量而达到的效果,很容易 被误认为是一种“成功而有效的教育”。很显然严 格控制的后面是非民主化的社会。而是一种权威人 格。把教育目的当成了接班人,而不是成为一个民 主社会的合格公民。
第一个时期:1884-1894年的10年,当
时他主要在密执安大学教授心理学和哲学 。
外国教育史
第二时期:1894-1904年的10年是他
改革教育的尝试阶段,当时他在芝加哥 大学任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系主任。 1896年他创办了芝加哥实验学校,又称 杜威学校,以他的哲学和心理学研究为 根据进行教育创新。

外国教育史
杜威的“经验”
经验是机体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
经验是一种行为、行动,既包括认知,也
包括情感、意志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强调经验过程中人的主动性
外国教育史
第三节 教育的目的
一、教育无目的 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这是 循序渐进的积极发展过程,教育目的就在于这种过程中。 他说生活是为了更丰富、更完美的生活,教育也是为了更丰富、更 完美的教育,不能任何外加于生活和教育的目的。

外国教育史
2.“学校即社会” 在学校里,必须能够呈现儿童现在的社会生活,如同 他们的家庭里、在邻里间、在运动场所上所经历的过程。 这样,“使得每个学校都成为一种雏形的社会生活,以反 映大社会生活的各种类型的作业进行活动……。当学校能 在这样一个小社会里引导和训练每个儿童成为社会的成员 ,用服务的精神薰陶他,并授予有效的自我指导的工具, 我们将有一个有价值的、可爱的、和谐的大社会的最深切 而最好的保证。” 就“学校即社会”的具体要求来说,杜威认为,一是 要求学校本身必须是一种社会生活,具有社会生活的全部 含义;二是要求校内学习与校外学习连接起来,两者之间 能有自由的相互影响。这样,学校就不会与社会生活隔离 开来。 外国教育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