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论述观点的论点
学前教育2班马帅 44号
在杜威看来,“从做中学”的提出有三个方面的依据:
第一、“从做中学”是儿童的自然发展进程的开始。
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杜威十分清楚地写道:“在第一阶段,学生的知识表明为聪明、才力,就是做事的能力。
”“人们最初的知识和最牢固地保持的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例如怎样走路、怎样谈话、怎样读书、怎样写字、怎样溜冰、怎样骑自行车、怎样操纵机器、怎样运算、怎样赶马、怎样售货、怎样待人接物,等等。
……应该认识到,自然的发展进程总是从包含着从做中学的那些情境开始。
”在《哲学的改造》一书中,他又指出:“经验变成首先是做的事情。
有机体决不徒然站着,一事不做。
”通过“从做中学”,儿童能在自身的活动中进行学习,因而开始他的自然的发展进程;而且,只有通过这种富有成效的和创造性的运用,才能获得和牢固地掌握有价值的知识。
也许在成人的心目中,儿童经常不停地活动似乎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但是,杜威强调指出:当成人对于“儿童不停的活动而感到不耐烦时,就力图使他安静下来,他们不仅干扰了儿童的快乐和健康,而且把他寻求真正知识的主要途径切断了。
”他认为,美国许多进步学校的实验表明,正是通过“从做中学”,儿童得到了进一步的生长和发展,获得了关于怎样做的知识。
而且,随着儿童的长大和他对控制身体和环境的能力的增加,他将接触到他周围的生活中更为复杂的和理论的方面。
第二、“从做中学”是儿童的天然欲望的表现。
杜威认为,儿童身上蕴藏着充满生机的冲动,生来就有一种天然的欲望,要做事,要工作。
他强调说:“现代心理学已经指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即人的固有的本能是他学习的工具。
一切本能都是通过身体表现出来的;所以抑制躯体活动的教育,就是抑制本能,因而也就是妨碍了自然的学习方法。
”进步学校“在一定程度上把这一事实应用到教育中去,运用了学生的自然活动,也就是运用了自然发展的种种方法,作为培养判断力和正确思维能力的手段。
这就是说,学生是从做中学的。
”在杜威看来,一切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主要的动力在于儿童本能的、由冲动引起的兴趣上。
在儿童本能的发展上,不仅主动的方面先于被动的方面;而且,儿童本能的力量,即实现自己的冲动的要求是压制不住的。
特别应该指出,“从做中学”完全与儿童认识发展的第一阶段特征相适应。
杜威曾列举这样的例子:用木块从事建筑活动的儿童,希望使他的木块越堆越高而不要倒塌,但是当积木倒塌时,他会愿意再从头开始,表现出一种要做事的强烈愿望。
杜威还认为,对于儿童要做事和要工作的天然欲望,教育者应该加以引导和发展。
他强调说:儿童“要是看见人家做事,就要动手,最不愿意旁观。
——这些天性,做教员的应该利用它做有益的事件,随机引导,让它发展起来才对。
”因此,对于学校来说,“所要求的是每一个儿童应该有机会在有意义的活动中使用他的能力。
”在杜威看来,如果教育者能对活动加以重视、选择和利用,以满足儿童的天然欲望,使儿童从那些真正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中进行学习,那也许标志着对儿童一生有益的一个转折点。
但是,如果教育者忽视了,这种机会就会一去而不再来了。
因此,“如果在讲课中听任教科书的摆布,甚至让教科书占据主宰地位,其结果只能使思维变得迟钝。
”
第三、“从做中学”是儿童的真正兴趣的所在。
杜威认为,生长中的儿童的兴趣主要是活动。
对于儿童来说,重要的和最初的知识就是做事或工作的能力,因此,他对“从做中学”就会产生一种真正的兴趣,并会用一切的力量和感情去从事使他自己感兴趣的活动。
儿童真正需要的就是自己怎样去做,怎样去探究。
在《教育中的兴趣与努力》一书中,杜威强调说:“当儿童连续不断地从事任何一种不受压抑的活动时——当他们在忙碌时,他们几乎总是幸福的、高兴的——成人也是这样。
一个行动过程的日益增长的生长所带来的情绪上的伴随物,开展和成就的继续不断的迅速发展,这就是幸福——精神的满足或宁静,如果强调一下,它就叫作乐趣、快乐。
不论是成人还是儿童,人们都对他能做成功的事、对于他们满怀信心地进行的事和对于他们怀着取得成就的意识所从事的活动,感到兴趣。
这样的幸福或兴趣……是正在发展的力量和聚精会神于所做的事的征兆。
”在他看来,只要外部的压力中止了,儿童就会把他那从约束中摆脱出来的注意力转向使他感兴趣去做的事情和活动。
儿童需要任何一种足以引起活动的刺激,总会问“我现在能做什么?”,对有助于生长和发展的活动有着真正的浓厚的兴趣。
如果缺乏正常的做事的活动,儿童就会感到不安和烦躁。
因此,要使儿童在学校的时间内保持愉快和忙碌,就必须使他们有一些事情做,而不要整天静坐在课桌旁。
“当儿童需要时,就该给他活动和伸展躯体的自由,并且从早到晚都能提供真正的练习机会。
这样,当听其自然时,他就不会那么过于激动兴奋,以致急躁或无目的的喧哗吵闹。
”
杜威认为,学校教授学生知识的目的,不在知识本身,而在学习如何获得知识,以指导下一步的经验以满足需求的方法。
他认为训练儿童的主动的、持续的、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是教学的主要目的。
由此出发,杜威认为:凡“有意义的经验”,总是在思维的活动中进行。
每一思维的两端,开始是一个迷惑、纷乱或困难的情境,结果是一个澄清、统一或解决的情境,思维就在这两端之间进行着。
在这两端之间,思维的过程经历了五个步骤:(1)有疑难的情境引发思维的冲动;(2)确定疑难究竟在什么地方;(3)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4)
推断每个阶段所含的结果,看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困难;(5)进行试验、证实,驳斥或改正这个假设。
在实际经验的过程中,有的阶段可以拼合,若干阶段则历程甚短,甚至没有被人察觉。
因此,五个步骤并非固定不变的方式,应随各人的情况而定。
杜威认为,思维过程“既是组织思想的方法,又是做学问的途径”。
所以他从思维的五步法类推出他的“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教学过程,提出“教学法的要素和思维的要素是相同的”。
即:第一,提供给学生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要有一个使学生对活动本身感兴趣的、愿意连续下去的活动:第二,从这个情境内部产生出一个真实的问题,作为对学生思想的刺激和活动目的;第三,学生要通过调用已有知识、查阅新的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来对付这个问题;第四.学生必须一步一步地形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五,学生要通过实际活动来检验他的解决方法,使这些方法更加清晰具体,并且检验它们是否有效。
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省略其中的某个步骤。
这就是杜威著名的解决问题的“五步法”。
儿童中心论是由杜威提出来的,他提出“儿童是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
儿童的发展、儿童的生长,就是理想所在。
“以儿童为中心”,体现在教育过程,它要求教师应考虑儿童的个性特征,使每个学生都能发展他们的特长,尊重儿童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从做中学“是杜威教学理论的基本指导思想,在理论上是以他的经验论哲学观和本能论心理学思想为基础的,是对传统教育的教学进行全面否定的一个中心论据。
杜威“儿童中心论”的基本观点
19世纪中期以后,资本主义确立并进一步发展。
社会生产由机械化进尔发展到电气化。
科学技术逐渐普及,从教育自身发展而言,则在摆脱一般文化教育或古典文化教育,走向生产性、实践性教育,原来的传统教学方式偏重灌输、说教,与新时期所要求的教育、教学以及培养新型的人才,日益发生尖锐的矛盾,要求进行变革。
出现了现代教育的教学体系。
杜威就是现代教育的代表人物,他把赫尔巴特作为传统教育的主要代表,给予了激烈的批评,他抨击赫尔巴特主义剥夺了儿童自我活动的余地,实施的是强制的、非民主的、有抽象主义倾向的教育。
杜威认为,“传统教育”就是一种“静听”的教育,学校里的一切都是为“静听”准备的,消极的对待儿童,机械地使儿童在一起,课程和教学方法的划一,概括地说,重心是在儿童以外,重心是在教师、在教科书以及你所喜欢的任何地方和一切地方,唯独不在儿童自己的直接的本能和活动。
针对传统课程编制的弊端,他提出要改造课程,使之能真正适于儿童的生活,并特别强调了两个观点:第一,儿童和课程之间不是互相对立,而是互相关联的,“儿童和课程仅仅是构成一个单一过程的两极,”儿童是起点,课程是终点。
只要把教材引入儿童的生活,让儿童直接去体验,就能把两点连接起来,是儿童从起点走向终点。
第二,“学校科目相互联系的中心点,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