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
教师的指导作用: 教师的暗示;幼儿的模仿 杜威认为,幼儿无疑具有较高的模仿性并 易于接受暗示,他的粗率的能力和未成熟的意 义需要继续不断地加以丰富并通过这些渠道加 以指导。
杜威实用主义理论与中国乡村建设运动 夏军 五四运动时期,中西教育文化交流频繁,其中杜威实用主义哲 学理论的传入,对于中国教育文化的影响最 为深远,民国时期的教 育思想、体制的演变,无不受实用主义理论之影响,打上美式烙印 。二、三十年代兴起 的中国乡村建设运动作为民国社会教育史上一 个重要组成部份,不可避免也受到了杜威实用主义哲学的影响。 本 文力图于两者的关系中研究出实用主义对于中国乡村建设运动的作 用及局限性。 一 杜威(John Dewy 1859-1952),20世纪初期美国实用哲学大师。他 以美国哲学家皮尔士、詹姆斯等所奠定的 实用主义哲学为基础,引 入生物进化论的观点,提出:“经验就是生活”,认为凡是能成功 地适应环境的经验 ,凡是有用的理论,就是真理。因此,他的理论 又称为“实验主义”或“工具主义”。
2、陶行知与晓庄师范 陶行知初涉平民教育工作时,是杜威的忠实弟子。1915-1917年 他在美哥伦比亚教育学院攻读教育学时期, 正是杜威鼓吹进步教育 运动最力之时。陶行知的导师、实用主义教育另一大师孟禄,在给 予他学业指导的同时 ,还给予他生活上的帮助。这都使得陶与美国 进步教育革新运动带头人关系密切。 1919年、1920年,杜威、孟禄相继来华,陶行知克尽地主之谊, 随行于杜、孟两人左右,为其翻译,更著书演讲,向中国知识教育 界鼓吹实验主义理论与教育革新的意义。 1921年冬,中华教育改进社成立,陶行知任总干事。1923年,他 又与朱其慧、晏阳初等发起成立了中华平 民教育促进会。“平民教 育是改造社会环境的一个重要方法”,…我要用四通八达的教育, 来创造一个四通八达的社会”。 可以看出,这种希望通过教育的推 广及达到救国目的的言论仍包含着杜威社会改造理论的因素。但对 于杜威的 某些教育观点,陶行知已开始持怀疑态度,并有新的阐述, 将杜威的“教育即生活”作了 出人意料却令人信服的颠倒。
1、晏阳初与平民主义教育 中国的平民主义教育发端于民国初年蔡元培、蒋梦麟等人提倡 的平民教育,时称“德谟克拉西”(Democracy)教育。“五四”运动 以后,杜威以民主主义为核心的教育演讲,胡适等人的大力鼓吹— —胡适在演讲中反复 强调平民教育是实行平民政治的先决条件—— 使平民主义教育声势愈来愈大,1923年8月平民教育运动总的领导 机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在北平成立,平民主义教育思潮遂达 高潮,全国各界莫不以标榜“德谟克拉西” 为荣。 平民教育的大力推行者首推晏阳初。早在1916年,负笈美国耶 鲁大学学习的晏阳初,就曾在华工中尝试办 教育。1920年他回国后, 先在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从事平民教育工作,不久,担任中 华平民教育促进会 总干事,开始了终其一生的平民教育活动。 在身体力行的同时,晏阳初还极其注重经验的和理论的探索, 逐渐形成中国式的平民教育理论体系。他认 为:“欧美的教育是 要求适应生活”,中国则是要“改造社会”、“改造人民的生活”。 因此,到二十年代后期,他开始把平教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 村,以河北定县作为乡村 平民教育的实验区。
教育著作: 1897年《我的教育信条》 1899年《学校和社会》 1902年《儿童与课程》 1915年《明日之学校》 1916年《民主主义与教育》等
经典性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全面地阐述了 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是其教育著述的代表作。英美 学者把它和柏拉图的《理想国》以及卢梭的《爱弥 儿》并列。
二、教育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 (一)实用主义经验论 “经验”是人的主动尝试行为与环境的反作 用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结合。这样,行动和结 果之间的连续不断的联系和结合就形成了经 验。 经验包括经验的事物和能经验的过程。强调 经验的能动性和连续性,尤其是行动、操作 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性,并把这种思想广泛 地运用于学校工作的理论和实践。
二、“教育即生活” 杜威又提出了教育的本质即生活的观点。他 指出,儿童本能生长总是在生活过程中展开的,或 者说生活就是生长的社会性表现。根据“教育即生 活”,杜威又提出“学校即社会”。要求把学校办 成和现有社会制度一样的环境,以便从中培养出能 完全适应当前社会生活的人。 “学校即社会”的具体要求:一是学校本身必须 是一种社会生活,具有社会生活的全部含义;二是 校内学习与校外学习连接起来,两者之间应有自由 的相互影响。
• 1904-1930哥伦比亚大学哲学教授(至退休) 1908《伦理学》 1909《教育上的道德原理》 1910《我们怎样思维》 1913《教育上的兴趣与努力》 1915《学校与社会》(修订本);《明日之学校》 1916《民主主义与教育》 1919年4月从日本到上海;1919-1921年在北京大学和 南京高师等校讲演 • 1924年在土耳其研究教育状况 • 1926年在墨西哥研究教育状况 • 1928年在苏联研究教育状况。 • 1929《对苏维埃俄罗斯和革命的世界,墨西哥-中国-土耳其的 印象》 • 1930年《旧个人主义与新个人主义》 • 1938年《经验与教育》 • 1952年最后一篇教育论文《教育资源的使用导言》
三、教学五步骤
好的教学必须唤起思维
“思维五步”
教学的五个步骤----发现式学习
p285
第四节
论幼儿教育
一、幼年期的意义 二、活动课程 (一)课程的组织形式 活动---游戏和作业 对游戏和作业加以指导。学校的任务就 是设置一个环境,使游戏和工作的进行能促 进儿童道德和智力的成长
二、课程内容 核心内容:以照顾布娃娃为核心加以安排 其他内容:折纸、试制玩具、照料花草、故 事、唱歌、自然研究等 三、教学方法 核心方法:行动,观念是由动作引起的。 教师观察幼儿兴趣所在,提供相适应的 刺激或材料,在幼儿行动中,利用它们使儿 童的理解力和判断力得到提高;同时,使儿 童的兴趣进一步得以扩大和加深,对行动能 力的控制得以增长。
(二)社会改良与民主主义 (三)机能主义心理学
第二节
论教育的本质
一、“教育即生长” 杜威从其生物学化本能论心理学出发,认 为教育就是促进儿童本能生长的过程,即教 育的本质和作用就是促进儿童的本能生长。 提出了著名的“儿童中心主义”的教育原则, 并成为他的教育理论甚至整个现代派教育理 论中的一个核心要求。 同时重视环境的作用。既要正视儿童的 需要,又要提供相应的环境,以便使两者相 互作用。
第三编
现代学前教育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
1859---1952
杜威年表 • • • • 1879年(20岁)大学毕业 作了三年教师,跟佛蒙特大学一教授学习哲学史 1882年发表哲学论文 1882-1884在霍布金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883年在本 科讲哲学史 • 1884年博士论文《康德心理学》 • 1884-1888密执安大学助理教授 • 1886年《心理学》 • 1888-1889明尼苏达大学哲学教授 1888《莱布尼兹关于人类理解的新论》 1888《民主伦理学》 • 1889-1894密执安大学哲学系主任 • 1893年《中学的伦理学教学》(第一篇关于中等教育的论文) • 1894-1904芝加哥大学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系主任 1897《我的教育信条》 1899《学校与社会》 1902《儿童与课程》 • 1894获威斯康星大学法学博士(1910佛蒙特大学法学博士; 1913密执安大学法学博士;1915霍布金斯大学法学博士)
杜威实用主义理论在中国造成如此深远影响的原因,除了世界 教育改革潮流的推动及胡适、陶行知等杜威 弟子在国内的大力鼓吹 之外,还与国内政治气候密切相关。杜威来华之时,正逢“五四” 爱国运动蓬勃高涨之 际,以民主、科学为旗帜的爱国学生运动与以 教育民主化为主题的杜威演讲相互辉映,“五四”运动中提出的 破 除旧思想、旧道德口号,对于国内学界接受杜氏实用主义哲学理论、 推进中国新教育运动,起到了铺路搭桥 的作用。 二 杜威哲学理论的引进,为中国教育界指明了一条美式的民主主 义教育改革方向。1921年中国学制改革,就 以美国现行教育体制 为蓝本,明确提出了“发展平民教育精神”,“谋个性之发展”, “注意生活教育” 等教育标准,实用主义之体现昭 然纸上。而与 学校教育平行发展的平民教育——在二、三十年代发展成为风起云 涌的中国乡村建设运动,则是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在中国的教 育领域影响深远的另一个重要表现。 下面我们将从乡建运动的几个主要派别的思想渊源及其发展中, 探讨杜威实用主义理论的影响。
三、“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 这一观点是以杜威的主观经验论哲学理论 为基础提出来的。认为人的最初的经验来源 于“先天的能力”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连续性”原则 “交互作用”原则
第三节 教学论
一、从做中学 是杜威教育理论的基本原则,实际上就是“从 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他认为,儿童应该从 自身的活动中进行学习,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经验和活 动出发。 教学不应直接注入知识,而应诱导儿童全身心地 参加活动,在活动中以迂回的方式无意识地获取经验 和知识,于是就应“从做中学”。做是根本;没有做, 儿童的学习就没有依托。杜威提出要充分利用儿童的 游戏本能,让他们以活动为媒介间接学到知识。“从 做中学”强调的是要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并且依 附于儿童的现实生活。教学要为儿童设想,以儿童心 理为根据。
二、活动课程论 杜威反对以既有的知识编写系统教材。认为让儿童学习系 统教材,无异于是学习前人的符号积累,从而远离了儿童个人的 生活经验,使儿童学不到处理实际问题的方法。他要求把课程和 教材恢复到它被抽象出来的原来的经验。 受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倍尔、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的影响, 杜威也主张课程应尊重儿童,以儿童为中心,让儿童在做中学, 与生活打成一片,通过实际操作获得经验。教师和书本不再是唯 一的导师,手、眼、耳、实际上整个身体都成了知识的源泉,而 教师和教科书分别成为发起者和检验着。 课程必须适合儿童本身的特点和社会活动,必须注意社会的 需要,并以改造社会生活为宗旨,促进社会进步。教材应取自实 际的生活,而不只是为未来做准备,否则容易使儿童的学习和生 活相脱节。 教材心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