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彼之所得必为我之所失零和博弈
彼之所得必为我之所失零和博弈
当你看到两位对弈者时,你就可
以说他们正在玩“零和游戏”。因为
在大多数情况下,总会有一个赢,一 个输,如果我们把获胜计算为得1分,
而输棋为-1分,那么,这两人得分之
和就是:1+(-1)=0。 • 这正是“零和游戏”的基本内容: 游戏者有输有赢,一方所赢正是另一 方所输,游戏的总成绩永远是零。
• 零和博弈属于非合作博弈,是指博弈中甲方的收益,必然 是乙方的损失,即各博弈方得益之和为零。在零和博弈中 各博弈方决策时都以自己的最大利益为目标,结果是既无
• 两人对弈,总会有一个人赢,一个人输,如果我们把获胜 计算为得1分,而输棋为-1。则若A获胜次数为N,B的失 败次数必然也为N。若A失败的次数为M,则B获胜的次数
必然为M 。这样,A的总分为(N-M),B的总分为(MN),显然(N-M)+(M-N)=0。这就是零和游戏的数学 表达式。
【零和博弈简介】
彼之所得必为我之所失
------零和博弈
• 下棋、玩扑克牌在内的各种智力游戏都有一个共同特点, 即参与游戏诸如的各方之间存在着输赢。在游戏进行之中,
一方赢得的就恰好等于另一方输掉的。譬如,在国际象棋
比赛中,一方吃掉对方的一个棋子,就意味着该方赢了一 步而对方输掉一步,我们称这种博弈为“零和博弈”。 • 所谓“零和博弈”的概念就是由此而来的。
零和博弈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应用
• 一、股市零和博弈的定义可以表述为: • • 输家损失+现金分红=赢家收益+融资+交易成本。 (等式左边是股市资金的提供者,右边则是股市资金的索 取者) • 二、零和博弈与公司治理
•
公司治理中的零和游戏并非没有一个均衡点,可以从
对手间的博弈转变为正当管理与不正当管理之间的此消彼 长,避免双方的对抗。正当管理的成份多一点,不正当管 理的成份就少一点,反之一样,两者之间存在着零和关系。
• 简单的对比,这样的道理倒可以类似于能量守恒中的一种 特殊情况。 能量守恒中,能量既不可会消灭,也不会创
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
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过程中,能量的总量 保持不变. • 只不过在零和的能量守恒中,只能是完全的转化。两个 极端,只会是1或0,胜或负,生或死,善或恶。
作中不要耍小聪明,不要总想占别人的小便宜,要遵守游
戏规则,否则“双赢”的局面就不可能出现,最终吃亏的 还是自己。
掠夺,这是一个“邪恶进化论”式的弱肉强食的世界。
发展趋势
• 20世纪人类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经济的高速增长、科
技进步、全球化以及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之后,“零和游
戏”观念正逐渐被“双赢”观念所取代。
• “利己”不一定要建立在“损人”的基础上。通过有效合 作,皆大欢喜的结局是可能出现的。但从“零和游戏”走 向“双赢”,要求各方要有真诚合作的精神和勇气,在合
会的方方面面都能发现与“零和游戏”类似的局面,胜利
者的光荣后面往往隐藏着失败者的辛酸和苦涩。从个人到 国家,从政治到经济,似乎无不验证了世界正是一个巨大 的“零和游戏”。这种理论认为,世界是一个封闭的系统, 财富、资源、机遇都是有限的,个别人、个别地区和个别
国家财富的增加必然意味着对其他人、其他地区和国家的
法实现集体的最大利益,也无法实现个体的最大利益。除
非在各博弈方中存在可信性的承诺或可执行的惩罚作保证, 否则各博弈方中难以存在合作。
【零和博弈的例子】
• 零和博弈的例子有:
赌博、期货,猜硬币, 等。
• 从博弈的本质特征上看,常数和博弈与零和博弈并无什么
不同。因此,我们习惯上将常数和博弈称为零和博弈。这
• 零和博弈又称“零和游戏”,与非零和博弈相对。
属非合作博弈,指参与博弈的各方,在严格竞争下,一方
的收益必然意味着另一方的损失,博弈各方的收益和损失
相加总和永远为“零”。双方不存在合作的可能。 • 也可以说:是“损人利己”。零和博弈的结果是一方吃 掉另一方,一方的所得正是另一方的所失,整个社会的利 益并不会因此而增加一分。
引申
•
事情如果有变坏的可能, 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 它总会发生。 在幽默范畴里,零和博弈被引申为“快乐守恒定律”,
意思是“有人快乐,就必定有人失落”,也就是“快乐必
须要建筑于别人的痛苦身上”。跟墨菲定律相似,快乐守
恒定律的主要用途也就是逗乐。
• 零和游戏原理之所以广受关注,主要是因为人们发现在社
是因为,效用函数在加上或减去一个常数后仍为同一偏好 序的效用函数,而当常数和博弈中的各局中人支付加上或 减去一个常数后,常数和博弈就变成了零和博弈(当然, 零和博弈本身就是一种常数和博弈)。尽管下棋和玩牌等
游戏博弈通常都是零和的(在玩成平局时,各局中人的支
付都为零,这些支付的总和仍为零),但在经济活动中的 许多互动却是非零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