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间带生态学04
第四章 沙滩生物群落
第五章 滩涂生物群落
第一节 种类组成、分布与区系特点
第二节 数量分布
第三节 群落结构特点
第四节 经济种类
第一节 种类组成、分布与区系特点
第一节 种类组成、分布与区系特点
渤
海
沙滩:主要是埋栖、穴居种,也有自由生活种,优势种和习见种有菲律宾蛤 仔、松叶樱蛤、四角蛤蜊、毛蚶、彩虹明樱蛤、光滑峡口螺、豆形拳蟹、日
第一节 种类组成、分布与区系特点
第一节 种类组成、分布与区系特点
四角蛤蜊 我国沿海分布极广,产量大,以辽宁、山东为最多,生活于潮间带中、下区及浅海 沙泥滩中。
贝壳坚厚,略成四角形。两壳极膨胀。壳顶突出,位于背缘中央略靠前方,尖端向 前弯。贝壳具外皮,顶部白色,幼小个体呈淡紫色,近腹缘为黄褐色,腹面边缘常 有1条很_窄的边缘。生长线明显粗大,形成凹凸不平的同心环纹,贝壳内面白色, 铰合部宽大,左壳具一个分叉的主齿,右壳具有2个排列成“八”字形的主齿;两壳 前、后侧齿发达均成片状,左壳单片,一有亮双片。外韧带小,淡黄色;内韧带大, 黄褐色。闭壳肌痕显明,前闭壳肌痕稍小,呈卵圆形,后闭壳肌痕稍大,近圆形, 外套痕清楚,接近腹缘。
维生素B12含量较高的食用贝类。
第一节 种类组成、分布与区系特点
第一节 种类组成、分布与区系特点
虹彩明樱蛤
梅蛤,也称海瓜子、因其形状大小似瓜子而得名“扁蛤” 海瓜子贝壳呈长卵形,长仅2厘米,壳极薄而易碎,表面灰白略带肉红色,
常潜于泥涂中约5至6厘米处。肉肥,盛产于梅季。
古人有《咏海瓜子》的诗写道:冰盘推出碎玻璃,半杂青葱半带泥。莫笑 老婆牙齿轮,梅花片片磕瓠犀。
壮观。受精卵在水温25—28℃时,4 天即可完成胚胎发育,温度低发育速度相应减慢。在发育
过程中要经过一段浮游生活期,后变态成幼螺营底栖生活。
泥螺是可供食用的主要软体动物之一。虽然个体小,名声却很大。自古我国民间就有吃泥螺的 习惯,尤其是江浙沪闽沿海一带的民众,把它作为海味珍品,而且加工、食法讲究。经腌渍加 工的糟醉泥螺味道鲜美,清香脆嫩,丰腴可口。如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饮食的 口味也在不断地变化,泥螺已跻身宾馆宴席,成为“八珍冷盘”中必不可少的一道佳看,走俏 海内外市场。
海豆芽是一种颇负盛名的动物,几乎所有的古生物学家和现代生物学家在介绍腕足动 物的时候,都要提到它。海豆芽是著名的“活化石”,现在还生活着的海豆芽,形态 和生活方式,都与它们的祖先没有多大区别。
现在活着的海豆芽,一般只有1厘米左右。它的身体大致分为两部分,一是两片“贝 壳”,里面是肉体,再就是壳的后端有一根长长的圆柱形的肉质柄--肉茎。海豆芽能 够用肉茎在海底的泥沙里钻孔,把茎端粘在孔底,让贝壳伸在海水里,张开壳瓣摄取 海流送过来的微生物为食。当遇到危险的时候,将肉茎缩短,把贝壳拉进孔里。海豆
个齿状突起;内唇薄。前沟短而深,后沟为1小的缺刻。
第一节 种类组成、分布与区系特点
第一节 种类组成、分布与区系特点
海豆芽。腕足动物,舌形贝目的一属。壳为几丁质,两壳大小近等,轮廓长方形,后 缘稍尖缩,前缘平直。腹壳有一小的假铰合面。壳面平滑,或具同心纹。寒武纪至现 代,分布于世界各地。中国古生代及西南中生代海相地层中都有发现。
第一节 种类组成、分布与区系特点
第一节 种类组成、分布与区系特点
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 软体动物门,瓣鳃纲,蚶目,蚶科,毛蚶属,主要分布于中国、朝鲜和日本沿海。以中国渤海和 东海近海较多。生活在内湾浅海低潮线下至水深十多米的泥砂底中,以4-8米居多。
成体壳长4-5厘米,壳面膨胀呈卵圆形,壳顶突出而内卷且偏于前方;壳面放射肋30-44条,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海瓜子捕获时,多含泥沙,须在淡盐水中浸养半日,待海瓜子泥沙吐尽,
洗净备用。待沥尽水分,在锅中加少量食油,猛火热炒,放少许葱末、姜 片、盐或酱油,炒至海瓜子薄壳弹开即可装盆食用。肉细嫩,味极鲜,是
佐酒佳肴。
第一节 种类组成、分布与区系特点
第一节 种类组成、分布与区系特点
豆形拳蟹头胸甲呈圆球形,长度稍大于宽度, 表面隆起,具颗粒,头胸甲边缘具分散的颗 粒,鳌足粗壮,雄比雌大,步足细小,略呈 粒状。指节末端尖锐,生活在沙质或泥质
第一节 种类组成、分布与区系特点
第二节 数量分布
第二节 数量分布
渤海
广阔的岸滩属沙质或泥沙质,滩面平坦宽阔、所以渤海潮 间带生物群落组成简单,但少数种类数量很大,成为各地 经济贝类资源主体,潮间带的生物量主要由这类滩涂生物 量决定。
第二节 数量分布
第二节 数量分布
第二节 数量分布
黄海
第一节 种类组成、分布与区系特点
第一节 种类组成、分布与区系特点
文蛤又名花蛤,属软体动物门、双壳纲、真瓣鳃目、帘蛤科、文蛤属。其贝壳略呈 三角形,腹缘呈圆形,壳质坚厚,两壳大小相等,喜生活在有淡水注入的内湾及河 口附近的细沙质海滩。文蛤肉嫩味鲜,是贝类海鲜中的上品,含有蛋白质10%,脂肪 1.2%,碳水化合物2.5%,还含有人体易吸收的各种氨基酸和维生素及钙、钾、镁、 磷、铁等多种人体必需的矿物质,唐代时曾为皇宫海珍贡品。
和黄海产量最多。
第一节 种类组成、分布与区系特点
泥螺行动缓慢,它用头盘掘起泥沙与身体分泌的粘液混合,包被在身体表面,酷似一塔凸起的 泥沙,起着拟态保护作用。生活中对温度和盐度的变化适应力强,易生长。
泥螺雌雄异体,但异体受精。性成熟时,常可见到雌雄螺在滩涂上交尾,产下一圆形胶质膜包 被的透明卵群,每群有一胶质柄固着在海滩上。密密麻麻的卵群,随潮涨落在水中波动,煞是
差异主要在于海南岛热带种增多。
泥沙滩:有方格星虫、珠带拟蟹守螺、纵带滩栖螺、奥来彩螺、胆形织纹螺、习见织纹螺、水 晶凤螺、浅缝骨螺、鳞杓拿蛤、江户明樱蛤、伊萨伯雷蛤、透明美丽蛤、透明樱蛤、韦氏毛带
蟹、颗粒股窗蛤、并齿大眼蟹、长大刺蛇尾等。大陆沿岸和海南岛泥沙滩优势种也不同。
泥滩:主要种有小头虫、土钉、背丝蚓、围沙蚕、不倒翁虫、多色彩螺、珠带拟蟹守螺、棒锥 螺、斑玉螺、青蛤、光滑河篮蛤、泥蚶、凸壳明蛤、沈氏长方蟹、清白招潮、青弹涂鱼、鳗虾 虎鱼等、大陆沿岸和海南岛沿岸泥滩,优势种成分略有差异。
泥蚶、凸壳肌蛤、大竹蛏、珠带拟蟹守螺、半褶织纹螺、加里曼丹囊螺、习见织纹螺、斑 玉螺、泥蚶、海豆芽、弧边招潮、日本大眼蟹、天津厚蟹、海地瓜、棘刺锚参等
泥滩:主要种有泥蚶、螠蛏、彩虹明樱蛤、透明美丽蛤、青蛤、凸壳肌蛤、渤海鸭嘴蛤、
尖刀蛏、大竹蛏、加里曼丹囊螺、习见织纹螺、长吻沙蚕、清白招潮、日本大眼蟹、宽身
第一节 种类组成、分布与区系特点
第一节 种类组成、分布与区系特点
东 海
沙滩:主要种有痕掌沙蟹、平掌沙蟹、红线黎明蟹、双扇股窗蟹、圆球股窗蟹、长腕和尚 蟹、丽文蛤、文蛤、紫藤斧蛤、托氏虫昌螺、红小榧螺、长竹蛏、红明樱蛤、配景轮螺
泥沙滩:有中国绿螂、青蛤、菲律宾蛤仔、四角蛤蜊、彩虹明樱蛤、渤海鸭嘴蛤、毛蚶、
端上弯,腹缘中部微凸。壳内面白色。分布
于山东、江苏、浙江沿海。
第一节 种类组成、分布与区系特点
泥螺,古称吐铁。据明· 万历“温州府志”记载:“吐铁一名泥螺,俗名泥
蛳,岁时衔以沙,沙黑似铁至桃花时铁始吐尽”当今在温州称泥糍,系其生 长在泥涂中。闽南称“麦螺蛤”因其盛产于麦熟季节。在江、浙、沪一带称
第一节 种类组成、分布与区系特点
泥螺正规产品要求三曝腌制,这样既卫生又易贮存,即使
36℃也不会变质,食之安心。但三曝制的泥螺,一来费工 费料,成本较高,二来肉质略老,色泽较深,口味偏咸, 不如二曝的汤清肉嫩适口,但二曝及一曝腌制的泥螺,按 食品卫生法规定是不可以上市的,消费者在选购时一定要
注意这个问题。不合规定的产品,往往细菌也超标。
大眼蟹、宁波泥蟹、洼颚倍棘蛇尾、大弹涂鱼等
第一节 种类组成、分布与区系特点
第一节 种类组成、分布与区系特点
南 海
沙滩:主要种有纵带滩栖螺、珠带拟蟹守螺、习见织纹螺、奥来彩螺、曲畸心蛤、鳞杓拿蛤、 环纹坚石蛤、日本镜蛤、凸加夫蛤、韦氏毛带蟹、颗粒股窗蟹、角眼沙蟹、痕掌沙蟹、平掌沙
蟹、长腕和尚蟹、刀额新对虾、扁平蛛网海胆等。大陆沿岸沙滩和海南岛沙滩生物组成和数量
沙质滩生物较渤海复杂,但数量较渤海低,优势种地位不 及渤海突出。
芽虽然也有贝壳,但它不属于斧足类,而是属于腕足动物。
第一节 种类组成、分布与区系特点
第一节 种类组成、分布与区系特点
第一节 种类组成、分布与区系特点
第一节 种类组成、分布与区系特点
黄 海
沙滩:主要种有托氏虫昌螺、四角蛤蜊、纵肋织纹螺、杜氏笋螺、弯竹 蛏、矛形阿曼吉虫等
泥沙滩:托氏虫昌螺、四角蛤蜊、菲律宾蛤仔、习见织纹螺、杜氏笋螺、 泥螺等
泥滩:主要种有日本镜蛤、泥蚶、珠带拟蟹守螺、日本大眼蟹、四角蛤
蜊、泥螺、习见织纹螺等。山东南部各海湾泥滩为泥蚶苗主要产区
第一节 种类组成、分布与区系特点
第一节 种类组成、分布与区系特点
第一节 种类组成、分布与区系特点
弯竹蛏:Solen arcuatus Tchang et
Hwang 壳较小,薄而光滑,淡黄色。背缘两
肋上显出方形小结节;铰合部平直,有齿约50枚;壳面白色,被有褐色绒毛。
产卵水温多在25-27℃间。幼虫在海水中浮游,以担轮幼虫期进入D形幼虫,在150微米时壳 顶开始明显大于壳高,近长卵形;壳长达220微米以后出现“眼点”,即将进入附着变态生 活。整个浮游期约需16-17天。幼虫结束浮游生活后,以足丝附着在砂粒、贝壳、海藻等固 体物上。足丝呈带状,终生存在;脱落后有再生附着的能力。壳长达1.2-1.5厘米时,落入 海底进入浅埋生活,约经2-2.5年长成成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