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沿岸潮间带生态学研究概况

中国沿岸潮间带生态学研究概况


种群结构、种类和数量组成及分布特点的研究
• 对潮间带生物种群生态学研究内容主要包 括: 种群水平分布及垂直分布; 种群的生长 及密度; 死亡率; 年龄等。 • 除了对潮间带生物垂直及水平分布优势种 的研究外, 还进行了种类及数量组成与分布 的季节变化研究结构。
群落生态学的研究
• 我国沿岸潮间带群落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包 括: 群落的物种组成及分布; 群落优势种的 数量分布及其季节变化; 群落空间结构及时 间结构; 群落结构及其变化的动态分析; 群 落演替; 不同海区群落类型及其比较研究等。
谢谢!
潮区、海域和生境的划分及区系分析研究
• 关于生境的划分, 根据不同的底质, 将潮间带 分为四种生态类型: 岩相、砂相、泥沙相和 泥相。经过研究发现, 同一种生境, 潮间带生 物的分布往往有一定的规律, 即有一定的模 式。以岩相潮间带为例: 高潮区为滨螺分布 区; 中潮区为藤壶、牡蛎及藻类分布区; 低 潮区为藻类、腔肠动物及棘皮动物分布区。 这些分布模式是潮间带生物适应性的结果。
潮区、海域和生境的划分及区系分析研究
• 关于海藻区系研究,曾呈奎等曾系统地研究了我国海域的藻 类区系,其工作主要集中在黄海及东海。80年代以来,学者们 对我国沿岸潮间带底栖海藻进行了大量研究,其中大部分都 对海藻区系进行了分析。 • 关于动物区系,50年代至6பைடு நூலகம்年代初, 对我国海域的软体动物、 蟹类及底栖动物区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对潮间带动 物区系的分析研究, 主要集中在80 年代以后。需要指出的 是,50 年代中期, 对浙江舟山蟹类、蔓足类、蛤类及潮间带 植被状况的研究,为尔后系统地研究东海沿岸特别是舟山沿 岸潮间带生态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对其它海域潮间带生态研 究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国沿岸潮间带生态学 研究概况
• 本文介绍了中国沿岸潮间带生态学研究的 概况,其内容大致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1) 潮区、海域和生境的划分及区系分 析研究; (2) 种群结构、种类和数量组成及分布特 点的研究; (3) 群落生态学研究。
潮区、海域和生境的划分及区系分析研究
• 潮区的划分, 一是采用潮汐水位划分的瓦扬 原则, 二是采用潮间带生物的自然分布划分 的史蒂芬森原则,但也有不少学者主要依 据潮汐参数划分潮区。 • 从我国沿岸到外海分布着许多岛屿, 这些岛 屿所处海域的水文、底质及海岸开敞度等 各不相同。通常根据海区盐度、透明度和 海岸开敞度等特点, 把海域划分为三个生态 区: 近岸区、近外海区和外海区。
研究阶段
• 第一阶段从50 年代到60 年代中期,主要进行 潮间带生物区系、种类组成及分布的研究; 第二阶段从70 年代末至现在, 主要进行潮间 带生物种群及群落生态学的研究。另外, 对 某一海区甲壳动物、软体动物区系进行了 较为深入的研究。在第一阶段侧重定性描 述, 在第二阶段获得了较多的定量研究的成 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