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近代中国的维新思想
工商管理4班张雪莱
19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挣脱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甲午战争的惨败,造成了新的民族危机,激发了新的民族觉醒。
由早期维新思想家发展而来的一批新式知识分子,在内忧外患的冲击和中西文化的碰撞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个共同认识,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
甲午战后,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他们作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新的政治力量的代表,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一.背景
1、由于清政府的腐败,以及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已经开始走向两半社会,民族矛盾越来越深;
2、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缓慢发展,要求走上政治舞台;
3、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资产阶级的文化也逐渐传入中国,其政治观念也影响着越来越多的有志之士,要求政治改革;
4、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借鉴。
二.维新思想对近代中国的作用
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康有为、梁启超等代表民族
资产阶级上层的愿望和利益,发起了一场变法维新的政治运动。
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著名的资产阶级思想家和宣传鼓动家,他们以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学说和政治理论为思想武器,与当权的洋务派和顽固派展开了激烈的论战,宣传维新变法、图存求强的主张,推动了变法维新政治运动高潮的到来。
戊戌维新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变革社会制度的运动,而且是近百年来一系列改造和变革社会的伟大开端。
戊戌维新同以往自发的农民运动不同,它是奠基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之上,适应民族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需要,代表中国民族资本家的政治、经济要求的改革运动。
在近代中国历史上,由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救亡图存的紧迫感、责任感,催促着一切爱国的中国人、社会集团、社会阶级和阶层,在千钧一发的时刻做出自己的抉择,投入改造中国的运动。
三.维新思想的意义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却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第一,它是一场爱国救亡运动
维新志士在中华民族面临危亡的严峻关头,挺身而出,为变法图强大声疾呼,表现出了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
第二,它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
维新派猛烈抨击了封建专制统治,要求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这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具有进步意义。
第三,它是一场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
在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积极宣传并系统介绍了西方资产阶级社会学说和自然科学支持,有力地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思想文化,推动了思想解放潮流的发展。
同时,戊戌变法血的教训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幻想在不不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统治的前提下,脱离广大人民群众,仅仅依靠一个皇帝,实行自上而下的改良,以达到发展资本主义的目的,这是不可能的。
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以为戊戌变法所证明。
四.维新思想的局限性
戊戌变法以悲剧性的失败而告终,但是作为一次重要政治变革,它将永远载在史册。
它的失败,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
客观原因是旧的封建势力虽然腐朽没落,但是对于维新变法来说仍然具有强大的阻碍力量、破坏力量。
首先,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没有触动封建顽固派的实权地位。
突出的是慈禧太后牢牢地控制着光绪帝和左右局势的权力。
维新派幻想顽固派会放任他们去变法。
反映出维新派对资本主义制度与封建制度的严重对立性认识不足,也缺乏政治斗争的经验。
其次,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他们虽然大声疾呼救亡图存,却又幻想西方列强能帮助自己维新变法。
维新派尖锐地揭露了沙俄侵华的事实,却幻想依靠与英、日结成同盟来抵
抗沙俄因此,在戊戌政变前夕,维新派分别乞求英、美、日公使的支持,结果都落了空。
再次,惧怕人民群众。
他们对帝国主义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感到自身力量不足,却又脱离和害怕人民群众,把变法的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
正是因为没有人民群众的力量作为后盾,所以当他们得悉守旧派要发动军事政变时,只得依靠掌握兵权的袁世凯,结果反被袁世凯出卖。
戊戌维新作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演,竟失败得这样快,这不但暴露了这个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
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住过、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戊戌维新的失败再次暴露了清朝统治集团的腐朽与顽固。
“戊戌六君子”血的教训促使一部分人放弃改良主张,开始走上革命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