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纲要 陈力丹 第一章
二、媒介
从另一种角度看符号,它们是信息、知识的载体, 即媒介。 语言是人类的第一种传播媒介,单独使用这种媒 介的历史有数万年。 数千年来,文字以植物纸草、泥板、竹片或木片、 羊皮等作为载体被人工书 写。 其实,当把印刷品视为传播媒介的时候,它承载 的文字本身也是一种媒介; 当把广播电台等视为 传播媒介的时候,它承载的言语本身也是一种媒 介。
要点思考
communication(传播)的双向、共享意义。 拉斯韦尔的线性传播模式;奥斯古德施拉姆的双向循环传 播模式。 用社会学家米德“主我”、“客我”的观点说明人内传播 (以“阅读”为 例)。 符号能指和所指;语言和言语。 非语言符号与语言符号之间的关系。 语言符号的内涵和外延。 信息(information,港台译为“资讯”)与讯息 (message)的差别。 人类依次经历的语言媒介、文字媒介以及印刷术的发明、 传统电子媒介、 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介等几个传播发展 阶段的各自特点。
二、意义
所谓意义,就是符号所表征的、由人类赋予事物 的认识或含义,并不仅仅意 味着人们通常对讨,更多地集中在语言符号的意义 领域。
在层次上,语言符号有表面意义和引申意义之分。 表面意义是指符号的本 义,是符号基本或核心 的意义;引申意义则是符号的暗示或深层的意义。
谁 传播者
说了什么 讯息 通过什么渠道 媒介 向谁说 受传者 有什么效果 效果
2.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 基于传播过程直线模式的局限,1954年,施拉姆在 《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一文中,受美国心理学家奥斯古 德(Charles Egerton Osgood,1916—1991)观点的启 发,提出了传播的双向“循环模式”。
第一节 传播的概念、模式与类型
什么是传播? 什么是传播学?
对诸如此类的基本概念和问题的厘清,是传播 学研究的逻辑起点。
一、传播的概念
“共享”说 “影响”说 “反应”说 “互动”说
“传播”在印欧语系的文字中,是“communication” 或“kommunikation”。它源于古希腊的两个词根:一个 是“com”,指与别人建立一种关系;一个是“munus”, 指效用、产品、作品、利益、服务等。两个词根合起来, 意为“共有”、“共享”。到了古罗马的著名演说家西 塞罗(Cicero,前106—前43)那里,他将 “communication”定义为与别人建立一种联系或把握 一件事情。后来这个词的内涵略有变化,主要是指思想 或信息的交流、沟通。
二、传播模式
所谓模式,是对真实世界理论化和简约化的一种 表达方式。模式是对现象的简略描述,它有利于我们 对复杂事物获得总体性的准确认识。模式不是对现实 事物的对等描述,但其优越的指向性方便我们对事物 的准确把握。模式与理论的关系,类似于地图与现实 地理的关系。
1、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 1948年,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的论文中, 拉斯韦尔首次提出传播过程模式,随后又做了修订,将构 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进行顺序化的结构性处理,形 成广为人知的“5W模式”或“拉斯韦尔模式” Who(谁) Say what(说了什么) 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 To whom(向谁说) With what effect(有什么效果)
第二节 符号与意义
人类传播得以进行,对传播内容和意义进行组织 和处理是一个必要的前提。
一、符号
英国结构主义学者特伦斯·霍克斯(Terence Hawkes,1932— )认为,符号就是“有意义地代替 另一种事物的东西”。
能指(signifiant)和所指(signifié) 任意性和约定性 语言和言语 非语言符号
讯息 编码者 释码者 译码者
译码者 释码者 编码者 讯息
3.讯息寻求模式 麦奎尔在《大众传播模式论》中,介绍了英国传 播学者多诺休(Lewis Donohew,1929—)与蒂普顿 (Leonard Tipton,1940—)在1973年提出的“讯息 寻求模式”。
三、传播类型
对传播类型的划分,有利于传播研究的深化。划分标 准的不同会导致不同的传播类型。同时还要注意到, 各种传播类型之间并非截然分明,很多情况下几类传 播方式同时存在并发生相互作用。传播类型的分类是 相对的。根据传播范围、传播关系、传播规模的大小 将人类传播活动分为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等类型。
2、任意性和约定性
索绪尔认为,符号的能指与所指的关系是任意约定的,毫 无“根据”。 约定俗成甚至影响到人们的物理感知。 符号的形成是一个历史的、文化的过程。 符号的能指和所指的关系一旦形成,就成了约定俗成的东 西而具有了规定性,从而保证符号在传播活动中的有效。
3、语言和言语
语言是历史化的社会存在,包括一系列词汇、语法、惯用 法等个人不能任意 改变的规则系统。而言语是具体的语 言行为,是个人话语的选择和实践。因而, 索绪尔把这 种分层确定为语言和言语的关系。 索绪尔用下棋来说明语言和言语的关系及运行。 语言和言语的划分具有结构主义的思想,其意义在于提供 了新的学术研究的视角和方法。
符号的形成和演变渗透着浓重的历史文化。为有效地进 行传播,需要及时把 握符号得以形成的背景。 语言符号的意义还有内涵意义和外延意义之分。符号的内 涵意义是对所指称 对象的概括和把握,而外延意义则是 对其适用范围或量的规定。 符号意义包含情感意义。 人的传播活动中,一方面要追求符号的准确意义,另一方 面符号的模糊意义 也不容忽视。 传播是符号所携带的意义的流动,目的是实现传受双方思 想的交流。 符号只是人类识别世界的一种象征物和中介,依靠符号工 具意义的传播,人 类得以组织生活和协调行动。
传播学纲要
陈力丹 闫伊默/著
第一章 传播学的基本概念
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东西,往往为人们所无视, 这是人类的心理惰性。而传播就是这样一种人们习以 为常的活动或行为,因为它太平常、遍在了,因而人 们对它没有感觉。除了物理传播、生物传播之外,与 人类如影相随的社会传播更是无处不在,正如水之于 鱼,空气之于人。传播对人类来讲,其意义不亚于水 和空气。传播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可谓互为表里,其 遍在性构成人类的生存方式。
第三节 信息与媒介
一、信息
既然“传播”是指一种信息、知识的双向交流过程, 那么,“信息”是什么? 信息是传播学的基本概念之一。 信息的三个特征。
信息的三个特征:
它总是与现实或历史中的事实、现象相关,通过一 定的方式(新闻、资料、档案、数据、图像、观点 等)表现出来。
它只有处在交流中才具有信息的意义,因而需要被 相关的接受者接受,无人承认的信息不是信息。 信息的功效与传播的时效成正比,失效的信息不再 是信息。
1、能指和所指
符号由能指和所指互相联结而成。能指和所指发生关系的 机制,皮尔斯根据符号与其所指称的对象(客体)之间的 关系,提出了三种可能性:一是标示(index)或征候;二 是图像(icon);三是象征(symbol)。“标示”指符号 与指 称对象之间具有时间、空间或逻辑上的因果关系。 “图像”指符号与指称对象之间具有类似或相同的关系。 图像符号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和会意性,在跨文化传播中运 用较为广泛。“象征”指符号与指称对象之间没有必然的 联系,二者关系建立在约定俗成的基础之上。象征符号是 人类传播的主要载体,也是其关注的主要领域。
“知识”的概念
知识是所接受的信息,经过理解后的积累,它内 化到每 个人的脑海中。上面的定义中,前面使用的是“信息”概 念,一旦被接 受,经过消化理解,信息随后就变成了 “知识”。拥有丰富的信息,并不必然就 拥有知识,其 中必须经过消化理解的过程。我们现在面临的一个新的现 实问题 是:信息泛滥,像潮水般地涌来,但是社会很浮躁, 人们的知识却显得相对 贫乏。
传播媒介发展历史
语言媒介 文字媒介 传统电子媒介 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介
电子媒介对社会的影响
电子传播媒介使接触它们的人的身体所 处的地点,不再 与其在社会上的身份、地位相关 联。 多数电子传播媒介是作为一种共享的场地或平台存在的, 服务于人们同 时获取讯息的需要。 多数电子传播媒介将原来属于各个社会层面内部的场景推 到了前台,从 而整合了信息系统。 电子传播媒介能够绕开空间的隔离,不再使人们限制在一 个给定的信息 系统中。 电子传播媒介无形中创造着新的行为方式和道德准则。 但是,这些看起来能够使得每个人同时 成为传播者与接 受者的新传媒或新传播方式,在 人们通过它们自由获得 任何信息和自由发表意见 的同时,也意味着受到更大的、 更精细的控制。
4、非语言符号
语言符号是人类传播的重要手段,但是非语言符 号也不可或缺。 非语言符号表达的意义,需要与情境相联系,多 数脱离情境的非语言符号难以独立表达意义。 所以,非语言符号与语言符号之间的关系表现 为: 所有非语言符号都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但是非 语言符号不能表达所有语言符号的含义。特别是 较为 抽象的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很难表达。 语言符号是一切传播的基础。
“传播”(communication)一词“共享”的基本内涵, 表明其本意是双向、 互动的,它是指信息、知识在 时间和空间中的流动和变化。理解这一点,对形成 正确的传播观念、有效的传播行为及富有解释力的传 播研究都不无意义。
以阅读为例,一本书在没有被阅读时,信息或知识只 是一种物理性的凝固。读者对信息、知识的有意关注, 意味着传播活动(这里指的是人内传播)的运行。因 此,所谓阅读,就是赋予文字以意义的一道程序。读 者与作者的思想进行交流的活动就是一种传播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