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7-第三章 非口服药物吸收

17-第三章 非口服药物吸收

l
7
2.肌内注射(intramuscular,im)
● ● ● ● ● ● ● ● ● ● ● ● ● ● ● ● ● ● ●
将药物注射到骨骼肌中,有吸收过程(先经注射部 位的结缔组织扩散,再经毛细血管吸收进入血液循 环),一般认为药物吸收程度与静脉注射相当; l 优点:起效速率仅次于静注,且比静注简便安全, 比皮下注射刺激性小; l 剂型:溶液(溶剂多为水,也可采用复合溶剂或 油)、乳浊液或混悬液; l 注射容量一般为2~5ml。



















角质化上皮:口腔的保护屏障 颊粘膜、舌下粘膜上皮未被角质化,最有利于药物 全身吸收;其次是齿龈和硬腭 渗透性:舌下粘膜>颊粘膜>牙龈,腭粘膜 无首过效应,直接由颈内静脉进入心脏 吸收途径:被动转运 唾液:pH值为5.8~7.4,代谢酶活性低。
影响口腔粘膜吸收的因素
l
9



















(2)皮内注射(intracutanous,ic或intradermal,id)
l
将药物注入真皮下,此部位血管细小,药物吸收差, 很难进入血液循环; 作为皮肤诊断与过敏试验,注射容量仅为0.1~0.2ml。
l
10
二、影响注射给药吸收的因素
● ● ● ● ● ● ● ● ● ● ● ● ● ● ● ● ● ● ●
q
q
q
q
一、鼻腔的结构和生理
● ● ● ● ● ● ● ● ● ● ● ● ● ● ● ● ● ● ●



















r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
r贴片(patches) r软膏剂(ointments)
局部或全身作用
21
一、皮肤的结构
角质层 活性表皮: 由 活 细 胞 组成,细胞膜具有脂 质双分子层结构,细 胞内主 要是水性蛋白 一般不成为药物 质溶液 ,可能成为脂 的吸收屏障 溶性药物的渗透屏障。



















v 口腔粘膜的结构与性质具有分布区域差别, 给药部位不同,药物吸收速度和程度也不 同,角质化上皮构成口腔保护屏障,外来 物质很难透过。
17



















(一)口腔粘膜 的结构和生理
⑴咀嚼粘膜25%: 硬腭和 牙龈表面角质化上皮 ⑵内衬粘膜60%: 舌背以 外的口腔组织表面 未角 质化,渗透能力强 ⑶特性粘膜15%: 舌背部 角质化和未角质化
30
离子导入技术
● ● ● ● ● ● ● ● ● ● ● ● ● ● ● ● ● ● ●
离子导入技术(iontophoresis)是利用电流将离子型药物经 由电极定位导入皮肤或粘膜,进入局部组织或血液循环的一种生 物物理方法。一些不解离药物如果能在溶液中形成带电胶体粒子 (如吸附或离子胶团增溶)亦可采用这一技术给药 。



















Main contents
● ● ● ● ● ● ● ● ● ● ● ● ● ● ● ● ● ● ●
v第一节 v第二节 v第三节 v第四节 v第五节 v第六节 v第七节
注射给药 口腔粘膜给药 皮肤给药 鼻粘膜给药 肺部给药 直肠与阴道给药 眼部给药
3



2.皮肤附属器途径
l
皮肤附属器与整个皮肤表面积相比,仅占 1%以下, 故大多数情况下不成为主要吸收途径; l 但大分子、离子型药物难以通过富含类脂的角质层, 可能经由该途径转运。 l 该途径吸收的药物数量虽不多,但吸收速度相对较快, 因此在吸收的开始阶段对于缩短药物的时滞具有一定 作用。




















q 注射给药(parenteral drug delivery)是一种重要的给药方法,给 药起效迅速,药效可靠,生物利用度高,可避免胃肠道的影 响。 q 针对口服不吸收或口服不能吸收(昏迷或吞咽困难患者) q 缺点—疼痛与不适;如有药物误用或注射剂量不当,常常难 以纠正或弥补,引起十分严重的后果















一、药物理化性质的影响
1.分子量的影响 v 低分子量的小分子药物容易透皮吸收,即小分子渗透 比大分子快,分子量大于600的药物不能自由通过角质 层。 2.熔点的影响 v 由于药物经皮的给药动力学过程主要是被动扩散过程, 低熔点的药物浓度高,因此,低熔点的药物容易透过 皮肤。
5



















注射剂的给药途径
6
1.静脉注射(intravenous ,iv)
● ● ● ● ● ● ● ● ● ● ● ● ● ● ● ● ● ● ●
静脉推注,用量小,一般5~50ml 静脉滴注,用量大,多至数千ml。 l 优点:将药物直接注入静脉血管而进入血液循环,故 不存在吸收过程,作用迅速,生物利用度100%; 缺点:容易产生药物性休克、过敏反应等副作用; l 剂型:水溶液或醇溶液,有时亦为乳剂或脂质体制剂。
表皮 真皮
皮下 组织 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含有 丰富的血管和神经,分布有 皮肤附属器(毛囊、皮脂腺、 汗腺)。
二、药物在皮肤内的转运
1.表皮途径(主要途径)
皮肤表面 角质层 活性表皮 真皮
毛细血管吸收
血液循环
通过细胞扩散:在药物经皮渗透过程
中起重要作用。在细胞间隙中纤维蛋白 成分占70%以上,形成基本骨架;骨架 中镶嵌着大量类脂质,形成多层脂质双 分子层排列,构成药物渗透的阻力。
● ● ● ● ● ● ● ● ● ● ● ● ● ● ● ● ● ● ●
生理因素
复层扁平细胞的屏障作用 给药部位 被动扩散—口腔黏膜渗透性能介于皮肤和小肠之间 唾液的冲洗作用—药物保留时间短(影响最大)
剂型因素
溶出速度:舌下片保留时间短,要求药物溶出快,剂量小,作用强 生物黏附制剂 吸收促进剂 脂溶性(>40)、解离度、分子量(<100)
27



















q
微生物的降解作用
帖敷时间长,有利于微生物生长, 降解药物
q
角质层的积蓄问题:形成贮库,有利于皮肤疾病 的治疗。 病理状态 创伤+ ,老年硬皮病、角化病温度 +吸收
q q
角质层受损的皮肤
28
Ø2. 给药系统的性质
● ● ● ● ● ● ● ● ● ● ● ● ● ● ● ● ● ● ●
11



















12
Ø药物的理化性质
● ● ● ● ● ● ● ● ● ● ● ● ● ● ● ● ● ● ●
r 分子量

分子量

血管吸收 淋巴管吸收 q 解离度和脂溶性影响不大。毛细血管壁的膜孔半径3nm, 允许<800的药物分子通过 q 难溶性药及非水溶液。药物的溶解是限速过程 q 药物与蛋白结合。蛋白质结合物的解离速度<透膜速率 时,成为限速过程。 q 非水溶媒注射剂和混合溶媒注射剂药物的溶出 溶出速度: 水混悬液>油溶液>水包油乳剂>油包水乳剂>油混悬液
26



















q部位:阴囊>耳后>腋窝区>头皮>
手臂>腿部>胸部 r皮肤的水化作用 药物的经皮吸收存在着个体差异,皮肤水化能改变皮肤渗透 性。水化的角质层密度降低,渗透性变大。
角质层中角蛋白与水有 一定结合能力 , 角质层 吸收水分后使皮肤水化 , 引起角质层细胞膨胀 , 使结构变得疏松 , 皮肤 渗透性变大。
l
8
3.皮下与皮内注射
● ● ● ● ● ● ● ● ● ● ● ● ● ● ● ● ● ● ●
(1)皮下注射(subcutaneous,sc) 将药物注射到疏松的皮下组织中,皮下结缔组织间 隙多,注射后药物通过结缔组织扩散进入毛细血管 吸收;吸收慢(皮下组织血管少、血流慢),适用 于需延长作用时间的药物(如胰岛素); l 皮下感觉神经末梢分布广泛,因此注射液不应有刺 激性; l 注射容量一般为1~2ml。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