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讲解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讲解
吸收促进剂
改善多肽类、蛋白质类药物的吸收 表面活性剂及胆酸盐等
如:二甲基环糊精可使胰岛素在鼻腔吸收接近 100%。 选择辅料时,除了考虑增强药物的吸收外,还要 避免对鼻粘膜的伤害。
五、肺部给药
呼吸器官的结构 肺泡3~4亿个,总
面 积 100m2 。 肺 泡 壁由单层上皮细胞 组成、并与毛细血 管紧密相连。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注射给药 口腔粘膜给药 皮肤给药 鼻粘膜给药 肺部给药 直肠与阴道给药 眼部给药
一、 注射给药
1.特点
优点: ⑴药效迅速,作用可靠, 无首过效应,易于控制; ⑵适于不宜口服、口服不吸收或在胃肠道不稳定的 药物; ⑶适于不宜口服给药的病人; ⑷局部作用、全身作用、长效作用、诊断疾病
二、口腔粘膜给药
口腔片,由颊部齿间粘膜;舌下片,舌下粘膜 颈内静脉——全身循环,避免肝的首过作用。
这两部分粘膜未角质化,吸收速度快,没有 肝脏首过作用。 如:硝酸甘油舌下给药1~2min起效。
二、口腔粘膜给药
4.影响口腔粘膜吸收因素 生理因素 剂型因素
生理其表面由20 多层充满角蛋白结晶的鳞状上皮构成,细胞间 通过纤维连接,形成了药物穿透屏障。
栓剂的吸收
栓剂吸收影响因素
栓剂插入后,几分钟内液化,但药物并不溶解释 放,不能被吸收。只有药从基质中分离才被吸收。 所以药从基质中分离是药物吸收的限速过程。
油脂型基质中水溶性药易吸收。 水溶性基质中油溶性药易吸收。 选择与药物溶解度相反的基质有利于药物从基
质中释放。
阴道给药
阴道粘膜由未角质化的多层鳞状上皮所构成,阴 道粘膜细胞的表面有许多数小隆起,有利于药物 吸收,吸收机制也分为被动扩散的脂质通道和含 水微孔通道两种。
五、肺部给药
药物在肺中吸收好,无肝首过作用。 肺泡间隙存在毛细血管,肺泡内物质与循环
的血液仅相隔两层细胞膜,吸收速度快。 如:吸入异丙肾上腺素气雾剂,1~2分钟
即可发挥平喘作用 药物在呼吸道的沉着、损失,到达肺泡效率不高。
五、肺部给药
呼吸道各级不断进行分支,越来越细,药物粒子 受到呼吸道管壁上纤毛影响,出现不同阶段的停 留;
从阴道粘膜吸收的药物,直接进入大循环,不 受肝脏首过效应的影响,亲水性的多肽物质在阴 道也有良好的吸收。
所以阴道粘膜与鼻粘膜一样,今后成为某些难 吸收大分子药的有效吸收部位。
七、眼部给药
眼部吸收:指药物在眼内各部位的透过性。 眼部制剂:滴眼液、眼膏剂、眼用膜剂等; 眼睛的特殊构造,可发挥局部作用、全身作用
生理因素
吸收途径:脂质通道、细胞间的水性孔道 血管丰富 避免肝脏的首过作用 与消化道比,代谢酶种类少
剂型因素
脂溶性和解离度 分子量和粒子大小 吸收促进剂
脂溶性和解离度
脂溶性药物易吸收 分子型药物较离子型药物易吸收 鼻粘膜吸收主要途径为渗透通过细胞脂质膜, 吸收速度接近于静脉注射。
给药系统性质
药物从给药系统中越容易释放则越有利于 经皮吸收。
乳膏、凝胶、涂剂、透皮贴片; 基质对药物的亲和力
如:氢化可的松+不同浓度丙二醇水溶液 小鼠离体皮肤透皮试验: 丙二醇浓度增大,氢化可的松溶解度减小,透皮速率减小
透皮吸收促进剂
有机溶剂类: 乙醇、丙二醇、醋酸乙酯、二甲基亚砜 有机酸和脂肪醇类: 油酸、月桂醇、月桂氮卓酮及同系物 表面活性剂 角质保湿剂: 尿素、水杨酸吡咯酮及萜烯类
离子导入技术
利用直流电流将离子型药物由电极定位导入皮肤、 肌肉组织或血液系统的生物物理方法。
转运途径:皮肤附属器,毛囊、汗腺、皮脂腺 如胰岛素传统方法为皮下注射,现在可应用离子
导入技术,使降糖作用持续更长时间。
四、鼻粘膜给药
1.应用制剂
溶液剂,混悬剂,凝胶剂,气雾剂,喷雾剂,吸入剂
2.特点:
分子量和粒子大小
分子量大小 <1000的药物较易吸收。>1000的药物吸收明显降低。
如:胰岛素(5200)吸收量约为15% 葡聚糖(70000)吸收量为3%
可溶性药物以溶液剂或气雾剂给药吸收良好。 不溶性药物的粒子大小与其成鼻中分布位置有关。
>50um一进入鼻腔即沉积,不能达吸收部位 <2um的粒子又可能被气流带入肺中 粒径应为2-20um。 局部作用药为避免肺吸收,粒径应大于10um.
2.剂型
①局部用药: 溶液剂,混悬剂,漱口剂,气雾剂,膜剂,口腔片 ②全身用药: 舌下片,粘附片,贴剂
二、口腔粘膜给药
3.口腔粘膜的结构和生理
咀嚼粘膜25%: 硬腭和牙龈表面 角质化上皮 内衬粘膜60%: 舌背以外的口腔组织表面 未角质化 特性粘膜15%: 舌背部 角质化和未角质化
角质化上皮 口腔的保护屏障 粘膜通透性 舌下粘膜>颊粘膜>牙龈,腭粘膜
决于分子量大小,小于75-100的小分子能迅速透过口腔 粘膜。 吸收促进剂:金属离子螯合剂,脂肪酸、胆酸盐、表面 活性剂。
三、皮肤给药
表皮、真皮、皮下组织 表皮最外层为角质层,具
有类脂厚膜,为皮肤的屏 障 真皮由结缔组织构成,平 均厚度为1-2mm,毛发、 毛囊、皮脂腺等附属器于 其中,具丰富的血管和神 经。
六、直肠与阴道给药
直肠ph7.2~7.4,肠缓冲容量较小,不是药物 的主要吸收器官。
根据栓剂插入深浅不同,两种吸收途径 距肛门2cm。药物吸入直肠下腔静脉—体循环
(无首过作用),药量的50~75%可被吸收。 距肛门6cm。药物主要有直肠上腔静脉—门静
脉—肝—体循环(有首过作用)。
直肠部位的血液循环
须有合适的亲水亲油性。 3. PH过高或过低、刺激性大的药物,泪液多,流
失多 4. 表面张力下降易吸收。 5. 粘度大,接触时间长,吸收多,制成生物粘附
剂。 6. 加入渗透促进剂,表面活性作用等。
缺点: 使用不便,注射疼痛
一、 注射给药
2.给药部位及吸收途径
⑴.静脉注射 ⑵.肌内注射 ⑶.皮下注射 ⑷.皮内注射 ⑸.其他部位注射
一、 注射给药
3.影响注射给药吸收的因素
⑴ 生理因素 ①注射部位血流状态的影响:
上臂三角肌>大腿外侧肌>臀大肌 ②淋巴液的流速 水溶性大分子药物
油溶媒注射液药物 ③促进吸收因素:按摩,热敷,运动
口腔粘膜中渗透能力有区别: 舌下>颊粘膜>牙齿粘膜和腭粘膜
唾液:99%水分、酶 冲洗作用;代谢作用
剂型因素
油/水分配系数40~2000范围内药物适于舌下给药。 >2000亲脂性强,药物在唾液中很难达到足够高浓度 <40脂溶性差,药物不被吸收。
分子型较离子型易透过 水溶性离子型药物能通过细胞间途径吸收,吸收速度取
(激素类药物:促甲状腺激素、催产素等) 眼由眼睑、眼球、眼附属器构成。
眼睛的解剖与生理
眼部吸收的途径
眼部给药,可有两条吸收途径。 一条途径是借助毛细管力,扩散力,眨眼反射等,
使药物与角膜表面接触并渗入角膜,经前房到达 虹膜和睫状肌,发挥局部作用。 另一条途径是从结膜吸收。药物经结膜转运至眼 球后部角膜,发挥全身作用。
一、 注射给药
⑵ 剂型因素
①分子量
血液、淋巴液
②水溶液型注射液 低渗溶液快于高渗溶液
③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 如混悬剂
④非水溶媒注射 溶媒被吸收和药物的溶解度
⑤非水溶媒注射剂和混合溶媒注射剂药物的溶出
溶出速度:
水混悬液>油溶液>水包油乳剂>油包水乳剂>油混悬液
二、口腔粘膜给药
1.给药特点
①患者用药的依从性好 ②治疗过程和治疗效果易于控制; ③粘膜不易损伤,易于修复; ④无首过效应 ⑤可发挥局部或全身作用
1)鼻腔分布大量微纤毛,粘膜吸收面积大,毛细血管丰 富,渗透性强 2)无首过作用,鼻粘膜毛细血管直接进入体循环,快速 作用; 3)生物利用度高,理想的取代注射给药的全身给药途径; (维C滴鼻剂、盐酸麻黄碱滴鼻剂) 4)给药方便 5)比较敏感,受外界环境因素、疾病影响大
影响鼻粘膜吸收的因素
生理因素 剂型因素
呼吸频率的快慢 呼吸量的多少
如:呼吸浅而快,到达气管、支气管; 呼吸深而满,到达肺泡;
不同治疗目的,要求药物到达部位也不同
五、肺部给药
肺部给药时,粒子大小决定药物能否达到 并保持在肺泡中。 太大,不能进入呼吸道达肺泡 太小,沉降速度慢,很容易通过呼气呼 出。
吸入气雾剂微粒0.5~5.0um最合适。
影响眼部吸收因素
1. 药物从眼睑缝隙的损失,正常溶液量为7µl.不眨 眼为30µl。药一般50~75µl。所以70%损失,眨 眼90%损失。
解决方法:增加制剂粘度; 增加药液浓度; 制成膜剂、膏剂等流动性低的制剂
影响眼部吸收因素
2. 角膜的生理构造为:脂质层—亲水层—脂质层 亲水性、亲脂性太强的药物均不易渗透,必
三、皮肤给药
影响药物经皮渗透的因素
生理因素 剂型因素 给药系统性质 透皮吸收促进剂 离子导入技术
生理因素
渗透性:阴囊>耳后>腋窝区>头部>手臂>腿部>胸部 皮肤的水化能改变皮肤的渗透性。当皮肤用塑料或软膏
后,防水分蒸发,汗在皮肤内积蓄,使角质层密度降低, 渗透性变大。 微生物及代谢酶代谢作用:设计前体药物。合成渗透性 大的前体药物,通过皮肤时代谢,继而进入体循环。 药物积蓄,主要在角质层。亲脂性药物在角质层形成高 浓度,有利于药物发挥作用。 皮肤病变渗透性改变。如皮肤溃烂、烧烫伤、皮肤炎症